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参考郭锐给动词进行时间意义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刚才”一词的语义要求,分析了出现在“刚才+V+了”格式中的动词的语义特征是[+瞬间/短时,+时点,+完成/开始];与此相关的另一格式“刚才+在+V”中动词的语义特征是[+持续,+短时,一瞬时]。  相似文献   

2.
汉日关闭义动词都有“关门”的用法,该用法可以看作共时层面上的基本义。“关门”的动作过程可以分解出[+使受事发生状态变化]、[+使受事与其它部分重合]、[+施加约束]和[+行为的结果产生阻断功能]4个语义特征。汉语动词“关”、“掩”和日语动词「しめゐ」「とじゐ」「ときす」都具有表示“关门”的用法,另一方面又各自侧重不同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3.
汤景鑫 《现代语文》2009,(10):46-48
本文从配价语法、语义指向和语音特征等角度对“N1+V1V2+N2”句式进行了分析,讨论能使其产生“致使”意义的制约条件,并分情况讨论了V1V2可能有的配价组合方式,得出了“N1+V1V2+N2”结构只有在V2是一价动词时才能够产生“致使”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变换、语义特征、隐性语法关系三个角度分化“在+NP[L]+V+NP”句式。在这一分化中,除了“V”的语义特征不同是造成分化的原因外,“在+NP[L]”’、“V”、“NP”在句式里隐性语法关系的不同也是分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N1+在+NPL+V+N2”可以分化为十个歧义类例。“在+NPL”可以专指N1、可以专指N2、也可以兼指N1和N2、还可以在某些语用场景下专指N2或兼指N1和N2。“在+NPL”指向N1时,表示的是N1的定点位置,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受V的影响;“在+NPL”指向N2时,可以表示N2的起点、终点或定点,这主要决定于V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6.
方式介宾状语之语义句法特征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主观认识上的差异,人们对方式介宾状语的认识和判定往往存在着见仁见智的困惑。事实上,方式介宾状语是动作行为实施的样式或状态,它应具有[+外现性]和[+融谓性]两个语义特征;它所出现的句法结构“PX+VP”,当能够转换为“显现VP之行为的是X”和“X是VP所采用的的态式/样式”两种形式;其内在的本质机制则在于:方式介宾状语所表述的内容映射了动作行为的表层特征,是其动作行为自身的一种构成因子或有机的构件。  相似文献   

7.
"好+V"与"好好+V"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V”与“好好+V”是现代汉语常用的形式相近的两种格式。王为民先生将“好V”分为五种类型,详细入微,.但他提到能够重叠“好”形成“好好+V”的只有礼貌用法一类。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语言中也出现了许多新形式、新用法,本文主要谈谈“好好+V”的三种用法,其中包括王为民先生所提到的不能重叠的那类。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来+V(P)”句存在两种不同的语义,其一表示连动义,成分间关系松散;其二取整体义,框架中不宜插入其他成分,“来”语义虚化(学界称“来2”),重音在“人称代词”。本文认为,“人称代词+来2+V(P)”具有构式地位,构式义与“责任”义有关。本文以人称代词“我”为例,考察了“我来1V(P)”句大量真实语料,认为“我来2V(P)”的典型构式义为言者主动承担责任,非典型语义表示言者对行为/话语权的宣示。其中,V(P)的语义特征受到构式整体义的制约。在构式整体语义中,“来2”是起关键作用的成分。  相似文献   

9.
动宾结构“V+O”扩展成“V+N+的+O”有两种情况:一种是“V+O”的自然扩展式;另一种是“V+O”的强制性扩展式。本文分别对这两种扩展式进行了多角度分析。首先说明了“V+N+的+O”的句法特点及句法功能;接着分析出自然扩展式“V+N+的+O”充当中的“V”与“N+的+O”的语义关系,充当的语义角色为:准客事、受事、成事、位事和使事等;然后进一步分析了“N”与“V+O”的语义结构关系为:V+N属+的+O、V+N施+的+O、V+N受+的+O、V+N对+的+O、V+N自+的+O和V+N使+的+O,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此结构可能产生的歧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考察了“V在+L”格式的表义和表达功能。认为当V表动作时,此格式的表义功能可概括为:1.表示动作参与通过动作抵达于某处所;2.表示动作参与动态呈现于某处所。当V表状态时,此格式的表义功能可概括为:1.表示人或事物静态呈现于某处所;2.表示人或事物状态变化发生于某处所。而每一类内部的种种语义上的细微差别都跟动词的小类有关。本还简单比较了“V在+L”与“V与+L”两种格式在表义上的差别。章将“V在+L”格式的表达(语用)功能从宏观上概括为:对象的有定性;处所的焦点性;心理视点的可转移性。  相似文献   

11.
李培涛 《现代语文》2010,(1):101-103
河南获嘉方言中的“V叫A些儿”是连动结构,只能用于祈使句,表示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做V这个动作并且达到“A些儿”的程度,它由古代汉语的特殊使役结构“V1+使役动词+V2”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2.
韩国语“V+ ”与汉语的“来/去”都可与其他语素结合构成数量众多的复合动词,形式也较为类似,但在具体使用方法及表达意义时却有诸多不同。迄今为止,对两者各自的专项研究已极为丰富,但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著述却不多见。以韩国语“V+ ”为基准,从[移动]、[持续]、[变化]三种语义特征角度比较研究其异同点,揭示其在汉语中的对应关系,以期对翻译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下去"一词的句法语义属性,发现"下去"具有[位移]的语义特征,可以直接做谓语中心;具有[位移]、[趋向]、[目的地]等多重语义特征,可以看成谓语中心的一部分或表趋向的补语或表结果的补语;具有[延续]的语义特征,表示动作的延续,具有"体助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元曲中,因果类复句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都对祈使句具有选择性。在语法形式上,因果类各小类复句对祈使句的选择制约规律不同。变换分析表明因果类复句对祈使句进行选择时,在深层语义结构上相同,原因分句[+陈述]语义特征和祈使句[+动作]的语义特征相互制约,使得祈使句在因果类复句中具有[+结果][+未然][+动作]等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个”是现代汉语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迁化量词。这种迁化现象袁现在现代汉语中就是经常用在“V+个+VP”这种格式中。本文主要从“V+个+VP”的构成、语义等几方面作一简要分析,认识到“个”在表现“V+个+VP”结构的深层语义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6.
孙晨阳 《文教资料》2011,(36):117-119
构式“V+O+V+的”表示出现某种不好现象或结果的原因。本文通过对该构式形式、意义、凸显焦点三方面的分析,总结出了“V+O+V+的”的构式特征。  相似文献   

17.
“动词 开”结构在现代汉语里使用频率较高,用法也较为复杂,可以表达多种语法意义。本文对“V开”结构的语义进行较为详细地描写,指出“V开”结构可以表示分离态,始继态、展开态和比喻态。本文还分析了这四种态对动词“V”的语义要求,以及动词V和“开”的语义的兼容。  相似文献   

18.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V满"分化为"V满1"和"V满2",总结出区分二者的形式标志为"其后能否出现表示确数的数量成分或具有[ 数量]语义特征的名词"。对"V满1"句式中同一个动词进入"X里"和"X上"两个框架的情况进行了认知解释,考察了"V满2"所构成的歧义现象、语义类型及其分布表现,还对"V满了很多NP"句式扩大化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①。  相似文献   

19.
在谓宾对象介词短语中,介词所标记的是谓词宾语指涉的对象,标记对象的介词一般是“对”或“对于”。蕴涵这种介词短语的句法结构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其谓核动词具有[+施加]的语义特征和[十黏连谓宾]之句法特征;它包括“形式动词”、“‘于’缀动词”、“允准动词”和“示显动词”四个次类。谓词性宾语则具有[-受事赋值]和[-致变]两个语义特征,它可分为“心理感知与评述动词”、“动作动词”和“形容词”三类。介词所标记的谓宾对象,须具有[+受涉]、[-倚变]和[+拒载]三个语义特征。其句法主语因受谓核动词的制约,既有施事题元角色,也有当事题元角色。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口语中经常听到“V+他+NumP”格式的句子,这一格式中的“他”不是人称代词,而是兼具结构和时态功能的助词,读作[t^hδ0】,“V”为单音节的自主动词。整个格式是是非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融合,所表达的语气、语义特点是委婉的请求、建议和痛快的决定、同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