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影响琵琶演奏中音色变化原因和琵琶演奏中的音色控制这两个方面刍议琵琶演奏中的音色变化与控制,为相关的演奏者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一种艺术,且该艺术是通过声音传播。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琵琶音乐演奏者,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还需对音乐艺术有一定的悟性与大脑对声音的想象能力。这种对声音的想象力是听者对琵琶音色、音质最直观的感受,展现着欣赏者对音乐的理解。完美的音色需靠演奏者所掌握的演奏技巧来实现。因此,在琵琶演奏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手指之间的关系,做到全身部分的统一协调,才能将演奏技术发挥到极致。自此,作为一名琵琶演奏者,应不断及提升自身的演奏技能水平,以提升自身的音乐艺术感悟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运用好琵琶乐器这门独特的语言,描绘出富有诗意,充满戏剧性的各类场景,充分体现琵琶音乐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琵琶教学,并非简单指向琵琶指法和琵琶技术技巧的训练,还指向美感的培养。而琵琶教学中的美感培养,需要琵琶演奏者具备过硬的基本功,深刻领悟音乐内涵,也需要琵琶演奏者体会声音美并学会控制音色,把握形态美并调控演奏心理。  相似文献   

4.
琵琶作为我国古老的乐器之一,其重要一个特点便是在演奏过程中可以伴有富有变化的音色。这种音色的变化主要是由演奏者通过不同演奏手法,从而赋予声音色彩的圆润、柔和、浑厚或者粗狂等变化。所以,琵琶演奏中,音色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本文笔者就对琵琶演奏中音色的变化进行简单探讨,希望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一段音乐描写最具特色,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对其中语句注解作比喻琵琶的乐声,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课文解说”则认为是“恰切的比喻生动地摹画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从琵琶乐声的音色、旋律、传播和发音几方面物理特征来分析,即可见这几句诗文既是用现实生活与自然现象中常见的声响来摹拟琵琶弹奏的乐声,以熟写生;也是用比喻描摹乐声发散传播的态势,化无形为有形;又是用比喻刻画琵琶弦发声的情状,从而突出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  相似文献   

6.
音色是琵琶演奏的重要表现手段,演奏者要演奏好一首乐曲必须对其具体音色做细致的处理。本文从如何把握右手的发音、左手的推拉吟揉和不同音区的音色特点三个方面对琵琶曲《寒鸦戏水》的音色处理做了阐释,对琵琶演奏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琵琶作为一种弹拨乐器,在我国民族乐器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凭借着优美的音色、丰富的技巧、充沛的表现力,在我国民族传统器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琵琶演奏艺术的掌握并非是一件容易的能力,琵琶演奏入门难,并且演奏技法多,这些问题都困扰着琵琶演奏的初学者,本文将探讨琵琶演奏的初学者在琵琶教学中应注意掌握哪些手法,应加强掌握哪些技巧,从而掌握琵琶的演奏方法,进而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进一步培养出更优秀的琵琶演奏人才。  相似文献   

8.
张凌 《教师博览》2023,(18):16-18
清末民初,琵琶艺术在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流派(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的发展格局。汪派作为最晚形成的一个琵琶流派,对当代琵琶艺术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文章以“传承”为切入点,对汪派琵琶艺术在当代传承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引起广大琵琶研究者及爱好者的重视,在推动文化传承中略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9.
琵琶是我国一种独特的乐器,也是一项博大精深的文化,它以多变的演奏形式、丰富的表现手法、多达五十多种的手法以及明亮、圆润、甜美的音色受到广大学子的喜爱。学习琵琶不仅是学习它的手法,更重要的是增强演奏琵琶中的音乐表现力,与之产生音乐的共鸣,这样才会真正体会到艺术的魅力。 在琵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教育。比如,对于初学者应该从基础知识教起,兼顾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就要在音乐表现上下工夫,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演奏中捕捉音乐的灵魂,真正与艺术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越剧作为我国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艺术风格优美抒情、细腻委婉。与此同时琵琶作为弹拨乐器的代表,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使得琵琶具备了音域宽广、音色圆润、演奏技巧丰富等特征。因与越剧的音乐风格、表演特色浑然一体,从而在地位上代替了大三弦与斗子,与鼓板、越胡一起成为了越剧的"三大件"。本文以越剧三大件中的琵琶为主体,首先简单介绍了越剧与琵琶的演变历史,然后介绍了琵琶演奏在越剧中发挥的作用,最后分析了越剧中琵琶在音色、音量与音区上的演奏技巧,以期能够帮助观众对琵琶有所了解的同时,帮助琵琶演奏者提高演奏技术,发挥琵琶在越剧音乐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阮籍是魏晋易代之际的诗人,他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其组诗中有体系庞大,纷繁复杂的意象系统。这类意象多从《诗经》、《离骚》、建安文人诗、魏晋游仙诗中汲取营养,再经过阮籍独特的艺术加工与创新,才得以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文人化、个性化的品格。  相似文献   

12.
《十面埋伏》原是我国流传已久的、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取材于历史上楚汉相争中决定胜负的重要战役———垓下之战。乐曲用形象鲜明的音乐语言,来展现气势宏伟的战争场面和慷慨悲壮的故事情节。手风琴独奏曲《十面埋伏》是由手风琴演奏家姜杰根据琵琶独奏曲改编而成。首先对琵琶、手风琴的表现风格进行比较,继而细致阐述了手风琴独奏曲《十面埋伏》演奏技术的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13.
段文 《德州学院学报》2001,17(1):107-108
琵琶演奏在唐代是以拨弹横抱为主流。本文在三个方面阐述了拨弹琵琶被指弹琵琶所取代的原因 ,1 .乐器发展的竞争规律决定了这一点 ;2 .琵琶弦的改进是废拨弹改用指弹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思想意识的转变及民族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日语中的“ついに”、“とうとう”、“やつと”、“ようやく”这四个副词有很多相似的用法,一般的日语学习者也不易区分.这四个词和汉语的“终于”的含义十分类似,都可以用来表示某件事情经过一段时间或经过努力后得到某种结果.但是也有不少情况是不能和“终于”画等号的.因此有必要研究能否译为“终于”的情况.通过词典例句和翻译作品的句子来分析,最后得出“ついに”和“とうとう”基本上都能够译为“终于”,“やつと”和“ようやく”以过去时“シタ”的形式出现时可以译为“终于”,其他时或体的形态则不能.  相似文献   

15.
宿迁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其中有一种既非词语的构词形态亦非构形形态的特殊动词重叠结构,是正反选择问句中省略"不"的一种特殊表达。另外,宿迁方言被字句标记词有"被"、"给"、"来"、"挨"、"撩"等多个,与普通话的用法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光山方言属中原官话,其指示代词有三系:"这[te31]"系、"恁[n3′1]"系和"那[la31]"系,中指"恁"系较有特色。文章结合语例对光山方言的三分指示代词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区分和描述,也考察了光山方言中指代词"恁"与人称代词"你"的音义关系,为有关语言学者进一步研究汉语指示代词的三分现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Blackboard为平台,以"环境监测"课程为教学案例,结合当前教学现状,提出了体现课程特色的网络教学模式,并对"课堂学习""实践学习""在线交流"和"自我测试"等具体模块的构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福建莆仙话中“乞”不仅具有闽语的给予义、致使义、被动义,且有一种高频使用的被动式“乞1……乞2”:“乞1、”“乞2”不仅重现而且同音。该句式与北京话的“被……给”相当,“乞2”、“给”均具有强调功能,但语义特征和句法限制比“给”更为广泛,“乞2”已是一种泛化的强调标记。该句式既是北京话强力影响的结果,也与方言自身的演化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9.
对于学习越南语的中国学生来说,越南语人称代词的使用算是一大难点。由于越南语人称代词没有类似汉语中绝对中性的人称代词"你""我""他/她",致使中国学生常常无法恰当地使用越南语人称代词,给日常学习生活、交流交际甚至实际工作带来不少的困扰。结合教学经验,对中国学生学习和使用越南语人称代词常犯的偏误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纠正错误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阎连科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作品往往以厚重、深沉为基调,带有明显的荒诞色彩。《受活》借助正文和絮言的巧妙结合,通过受活人"入社、退社"经历以及茅枝婆、柳鹰雀两位主人公的命运变迁,从宏观历史叙事和个体生命际遇着眼,具象揭示出生命的本源意义及其在当下语境所面临的困境,对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下"发展"所面临的文化困境进行了历史性推演,并以此激活并释放了乡村中国生活中固有的文化基因,从而也意在唤醒以主流社会自居的"圆全人"世界渐趋迷失的本性。作者有意把《受活》作为他艺术上的新起点,试图以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去讲述故事,关注人生,在叙事手法、叙事语言和叙事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以期更好地反映当代中国丰富、怪诞、复杂的现实,使小说的话语空间变得更为开阔,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深度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