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一人生”的传记批评──论李长之的批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记批评是李长之批评实践的主要特色。李长之传记批评特点体现为:一、"其人"其文"互译,二、情感与识力的完美融合。传记批评是李长之批评主张的具体运用,是他用以建构文学史的基础工作;从批评精神的发展出发,传记批评是联系文艺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桥梁和中介。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李长之的传记批评法独具特色,其中既有远承古典传统的象喻式批评法,又有西方理论影响下的文本细读、心理分析和社会历史批评法。在由作品分析而深入到作者及其时代考察的过程中,李长之始终强调情感体验的重要性,这也是其研究方法能够成功融合中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在李长之的批评实践中,最具影响的是他的传记体批评。李长之的传记体批评有着自己独到的批评特色和阐释方式,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分别从深层阐释、修辞风格、博引与比较的角度来论述李长之传记体批评的阐释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李长之的批评实践中,最具影响的是他的传记体批评。李长之的传记体批评有着自己独到的批评特色和阐释方式,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分别从深层阐释、修辞风格、博引与比较的角度来论述李长之传记体批评的阐释策略。  相似文献   

5.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自30年代始至今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不仅在于他所用的印象式批评方法,而根本在于他的批评理念批评是一种理解.为了最大程度上理解作家作品的本意,为了获得最大的批评公正性,他从印象式批评走向传记式批评,从艺术评价为主走向证明作品与作家性情一致的道路.然而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他的以文论人,以人论文的评价方法使得他的批评标准实际上是失效的.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传记"不同文本之比较--兼论现代传记的叙事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阅读的角度、以"细读"的方式比较分析了"张爱玲传记"的三个文本.三个文本在感情色彩的渲染方式、传记材料的使用方式及传主的作品在传记文本中的处理方式等各具有典型特征.对三个文本的叙事特征做理论性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对现有传记文学理论做了例证性阐释.  相似文献   

7.
课程:从"圈养"到"游牧"再到"传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在课程中所遭受的不同境遇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想的变迁.自西方近代以来,"圈养"式课程与"游牧"式课程企图用不同的方式关照人的命运,都难以真正与人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传记"式课程为我们理解课程及其与人的生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启迪:课程即人生传记过程,课程就在生活中.课程只有回归生活本身,才能促成"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用传记学批评方法可以看出,鲁迅的<呐喊>中的14篇作品可以分为"对社会"与"对个人"两种声音.同时,对农民、旧读书人、先驱者及"我"等4种人物的描写也可以从鲁迅的生平经历中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9.
刘欣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2):101-103
朱光潜的传记式批评一方面受到作为批评范式的"舌人式"批评的影响,一方面与自己的美学理论相契合。他标举"人格即风格"论,在古代文学批评和现代文学批评领域都实践了他的传记式批评。然而,对文本的忽视以及有限的批评模式限制了批评的阐释空间,使他传记式批评的实践减色不少。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新学的诞生与发展中,沈雁冰、李健吾、李长之、沈从是感悟式作家作品批评中的佼佼。沈雁冰为人生的学批评、李健吾感悟性的印象式批评、李长之感情的批评主义、沈从注重学人性的批评等。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趣味与追求,促进了中国新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家细读"是作家传记的着力点,甚至是其目的.传记作者通过"作家细读",对作家生平中有意义的但被历史叙述有意或无意遮蔽、擦除的"琐事"、"心事"的深度解读,从而揭示作家隐秘的心灵纹理以及情感脉络.注重作家细读的作家传记无疑构成了对文学史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赛珍珠研究自九十年代初在我国兴起以来,已有不少学者就赛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其代表作《大地》,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但对其传记,尤其是自传的研讨文章还较为少见。本文是赛氏传记作品研究的一部分,不仅论述了赛氏自传对于赛氏作品的传记批评所具有的特殊价值,而且通过对其语言运用、语篇建构等方面的细致分析,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赛氏自传所具有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在诗人传记中,诗歌批评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批评对于厘清诗人的诗学传承,确定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诗人传记中运用诗歌批评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问题,具体表现为:过多地采用诗人一己之说来评论其诗作;将诗歌评论简化为诗歌欣赏;由于对传主的推崇而做出言过其实的判断;由于语境的限制而得出的错误判断。  相似文献   

14.
为扭转"断章取义"之风,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传记批评方法.这一批评方法肯定了作者的主体地位,肯定了把握"作者之志"的可能性及其客现性,有着特定的内涵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5.
邹韬奋先生在不同时期撰有《经历》等三部自传性质的作品,以其内容客观、语言生动而成为现代知识分子自传中的典范。这三部作品真实揭示了一位著名文化人的成长历程,揭示了新式教育的影响,与同类作品比较有其鲜明的个性,并且具有"信史"的性质,为知识分子传记写作提供了借鉴,在传记学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的散文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后人也将其定位在"唐宋八大家"之中。柳宗元散文形式是多样的,包括论说、传记、游记、寓言。虽然柳宗元的传记散文篇幅不多,但是正是这为数不多的作品,却给后人独立创作的人物传记有了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袁中道是"公安派"领袖之一,与其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优,而小品文又占据其散文创作的大部,且成就突出。袁中道的传记小品文称得上篇篇精彩,在中国传记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对袁中道的传记小品文的研究入手,探讨《史记》章法和笔法对袁中道传记小品文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书写传记就是传统的以语言文字符号书写的传记,而影视传记则是以影视符号记述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和事迹的一种传记体式.书写传记和影视传记在符号以及符号形式、结构、功能、语法和接受等方面都是同中有异.书写传记的符号属于实用性规约符号,其整体运作模式是转喻;而影视传记的符号属于艺术性非规约符号,其运作模式基本是隐喻.影视传记的出现,也必然会引发书写传记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传记批评的角度解读《威廉·威尔逊》,认为威廉·威尔逊其实就是爱伦.坡本人的化身。威尔逊的性格,为人处世以及个人经历和坡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威廉.威尔逊这一形象的塑造是坡对自己的人生更是对人性思索的结果。在最终的本能冲动与道德约束的斗争中,本能冲动占了上风,成为人格中的主宰力量,由此可以看出爱伦.坡对人性现状的悲观失望以及他的悲观主义的世界观。总之,在传记批评的视野下解读爱伦.坡的《威廉.威尔逊》,我们可以借助作者的经历更深入地去理解作品,同时也可以反过来在对作品新理解的基础上对爱伦.坡本人产生新的更丰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夜色温柔》是美国著名作家菲兹杰拉德历时九年完成的作品。小说具有很强的自传色彩。本文通过传记式批评探讨了作家所处时代、社会环境,尤其是菲兹杰拉德本人及其妻子珊尔达的经历对于作品的影响。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