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五年一次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传递了一系列重要信号,其中之一就是"重塑外宣业务、重整外宣流程,重构外宣格局"。新华社已经率先行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新华社85岁生日的贺信中明确要求,"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2017年,新华社召开了历史上首次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座谈会。2018年,新华社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内外并重的工作格局,重点在中国新闻对外报道上取得突破。地方新闻是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基础。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和与世界的深度融合,中国新闻今日已成为国际新闻的一部分。在"新时代"和"世界性"构成的新华  相似文献   

2.
新华社作为世界性通讯社和消息总汇,它的职责就是快捷、准确、高效地将全球,特别是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最新动态和海外读者非常关心的热点新闻在第一时间发布出去。从中国新闻对外报道来讲,新华社应该是海外对中国感兴趣的所有消息的总汇。因此,新华社人每人脑子中都有一根弦,“一定要抢先在其他媒体将消息第一时间传输出去,做到先声夺人”、“在所有重大国际国内事件上,必须有新华社的声音”。  相似文献   

3.
"中国媒体第一次达到了国际水准!"这是美国《纽约时报》在其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国媒体报道的长篇新闻分析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文章称,新华社不断更新有关伤亡数字和救援队伍遇到的困难的消息,播发的报道源源不断,"达到了国际水准"。以下几个侧面可以管窥新华社的抗震救灾对外报道是如何达到国际水准的。  相似文献   

4.
正2018年,新华社落实中央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精神,对外报道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充分挖掘稿源、突破稿量,成为地方新闻对外报道新的挑战。1月,各地地方两会密集召开,这是地方新闻对外报道的一大主战场。不少记者曾说,地方两会很"鸡肋",因为缺少全国意义的重大动态消息,很难发对外稿。也有人说,政协会议对外报道难上加难,因为政协委员的提案,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在国际传播和对外宣传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国际传播和对外宣传事业的发展也大大地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多年来在国际传播和对外宣传方面,我国已有了一定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除新华社外中国另一国家级通讯社。中新社在我国的对外宣传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经过70余年的发展,它已经成长为拥有国际声誉、相当规模且颇具实力的传媒机构。发展历史与现状从中新社的历史发展来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是中央对新华社提出的明确要求。中国新闻对外报道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大立足点和重要抓手。作为地方派驻机构,新华社河南分社在中国新闻对外传播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上做出了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性重大事件中,承担着对外传播功能的主流媒体,对重大国际新闻事件的报道,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在国际上的地位。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CTV-4频道,这四大媒体承担着对外传播的功能,分析这四大媒体对于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报道,可以一窥宣传策略对于外宣媒体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北京奥运邻近,国际媒体将如何报道此次盛会?中外媒体的新闻视角有何差异?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差异?围绕这些问题,2008年6月1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新闻系和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举办"北京奥运:新闻与视角"国际传播论坛,邀请外国著名通讯社驻京的领导、新华社资深记者、中外媒体专家学者,同北外国际新闻专业的师生进行了坦率激烈的对话讨论。现将部分会议内容翻译整理,希望能对中外媒体的奥运报道及认识这些报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2010年9月,笔者从新华社对外部调到华盛顿分社担任经济记者,由国内从事对外报道的阵地来到了与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彭博等国际一流媒体同场竞技的国际新闻报道工作的第一线。在紧张而兴奋的工作中,笔者既体会到在华府这座全球“新闻富矿”中开采“新闻宝石”的忙碌和充实的节奏;也感受到,在这个微观层面上,如果努力以新华社“阵地前移”、打造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的目标来要求自己,便会得到较大的提高与收获。  相似文献   

11.
正这里说的对外报道,专门指中国新闻向国外报道,其根本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国际新闻向世界报道,不在此文讨论范围内。对外报道经常使用外语,但面向海外华人华侨时,用的是汉语。我国从事对外报道的传统新闻机构主要有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的对外部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新社、《中国日报》、外文局等专业对外新闻机构,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报纸刊物等。传统的对外报道机构大多是中央单位,也有少数属于地方部门。随着新媒体技  相似文献   

12.
正南海仲裁案事关我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外交大局和国际形象,所以相关报道不仅是一场南海舆论战,更是一场国际话语权争夺战和国家形象保卫战。在这场国际传播较量中,对外报道是主战场,英文报道是最前线。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主力军,新华社协调海内外采编力量,按照中央精神和要求,创造性开展以英文为龙头的对外报道,统筹通稿线路、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海外专版等各形式多语种报道,精准把握时度效,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有力配合了我外交工作大局,为进一步加强和  相似文献   

13.
新闻通讯社是在19世纪中期的西方工业革命中开始出现的,是专业化分工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通讯社为各种新闻发布机构提供新闻信息,有人称它是"一种标准化了的新闻公分母"。在当代大大小小的数百个通讯社中,成为全球新闻体系主导的主要是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这三大世界性通讯社,而在这三巨头中,美联社更是被称为世界第一通讯社。  相似文献   

14.
上海世博会期间,笔者作为新华社世博对外报道前方记者在世博会驻点一个月,采写的多篇中英文对外稿件被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等海外媒体转发。总结这些报道,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重视研究海外媒体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我国在全球经济中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多个发达经济体的经济频频遭遇困境,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为我国发展国际经贸关系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就成为我们对外报道的重要任务。然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外经济报道一直是我们的一个软肋。我们一般存在不能及时发声、不知如何发声、不知如何放大声音等问题。本文拟结合新华社针对中欧经贸摩擦的典型对外报道案例,探求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新闻评论历来是国际新闻的重要报道领域,一直以来,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对新闻评论产品(包括社评、评论员文章、时评、述评等)高度重视。在对外报道中,因为用户、受众的特殊属性,新闻评论尤其需要记者、编辑"独具慧眼"和"推陈出新"。笔者以多年来执笔和经手的时评、述评入手,试从选材和立意的角度,梳理一些对外新闻评论的写作经验和需要规避的问题,供同业参考指正。一、选材:既要回应社会热点,也须摆脱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外视频报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7月新华社CNC英语台开播3周年,人民网、《中国日报》和中新社等媒体也在不断加大对视频业务的投入。在这些传统新闻机构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很多文字记者开始投身视频业务,一个显著的例子是,新华社CNC电视的创始人员便主要由文字记者转型而来。这些记者文字采编经验丰富,但是大多缺少视频专业训练,如何深入理解文字报道与视频报道的“视角”差异,避免进入经验“误区”,成为一项挑战。  相似文献   

18.
正新华社从事对外报道的前辈们常讲一句话:"对外报道无禁区,如何表达有技巧。"如何选择正确的新闻报道题材是吸引海外读者的关键所在。从事对外报道工作多年的业内记者编辑都知道,大熊猫是中国对外报道的一张名片。大熊猫因其憨态可掬的外表和它的珍贵稀有性备受海内外关注,大熊猫不仅仅是中国的"国宝"之一,还承担着对外友好交流大使的职责。通常,关于熊猫的新闻都会引起极高的关注度和各种评论的声音。在新媒体时代,图文并茂的熊猫新闻更成为  相似文献   

19.
<正>推特(Twitter)、脸谱(Facebook)等西方社交网络的全球影响力毋庸置疑,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等世界主流通讯社早已在这些平台上占据了有利地形。新华社于2013年底成立专门团队,运营推特、脸谱上的新华社官方账号,全天候发布新闻信息,让海外受众更好地了解并理解中国。起步虽晚,力求后来居上。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闻社作为我国的第二家通讯社,其任务在于以民间面目对外报道中国的发展进步以及各方而的新闻动态,业务的主要对象是港、澳、台及海外中文媒体。多年来中新社形成了自己的报道特色,尤其是一些很有独特风格的专稿、声像(影视)等业务,影响深远。本文就笔者长期从事的专稿业务,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