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人才竞争力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因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竞争力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一带一路”各区域间人才竞争力发展不平衡,亚洲、大洋洲和中东欧地区较强,而南亚、非洲和拉美地区则较弱。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竞争力排名表现中处于中上水平。我国在推进“一带一路”人才开发与合作时,需要关注人才竞争力的区域(国家)差异特征,把握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规避不必要的风险,保障合作实效;同时,应当强化高等教育合作,促进全球人才流动,拓展第三方市场资源,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竞争力提升,支撑“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2.
人才流动的步伐将在我国进一步加快 人事部负责人表示,我国将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和所有制限制,疏通各类人才之间的流动渠道,推动人才市场与其他要素市场相贯通,加快建设统一人才市场。人事部负责同志说,要结合深化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改革, 进一步推动各类人才由“单位所有”到“社会所有”的转变。 人才市场监管和调控也将得到加强 负责同志强调,要加强人才市场法制建设,抓紧制定人才市场管理条例、人事争议仲裁条例。保护人才流动中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建设人才市场诚信体系,严…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合作的领域也不断延伸。“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技能人才的紧缺,严重影响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国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本土化人才的使命。为此,需要分析当前“郑和学院”建设面临的机遇与困境,探讨如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郑和学院”,以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和更有力的人才支撑,打造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多元品牌。  相似文献   

4.
人才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人才流动激发人才潜能,带动科研资源和成果的交流,促进创新和科学繁荣。人才流动乱象导致高校学术生态恶化,出路在于推动各级各类人才有序规范流动。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绩效管理,发展性应该成为高校引进人才的绩效考核理念。探索适应学术劳动力市场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围绕"建设信息平台,汇聚天下英才;评价流动绩效,导向引才理性"愿景,构建高校人才流动绩效评价体系。通过绩效评价指标,测算出工作绩效评价值、流动绩效预评值和人才流动绩效评价值,籍此衡量引进人才效果,对引进的人才和高校引才工作进行考核评价。以量化制度为内涵的流动绩效理念引领高校人才引进的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5W传播理论,以加快“福茶”品牌建设为例,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茶文化传播的传播者——政府、传播内容——福建茶文化、传播媒介——“福茶”品牌、传播对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消费者、传播效果——福建茶文化传播效果进行分析,提出以“俭、清、和、静”为精神内核的福建茶文化,指出政府、茶企、闽茶工匠是“福茶”品牌的有力传播者;在分析福茶”品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成效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福茶”品牌建设对策,推动“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茶文化有力传播。  相似文献   

6.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活动。中国企业大规模的对外投资为国内的外语人才需求结构带来了各种变化。高校外语教学必须紧跟全球贸易发展的前沿趋势,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建设乃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多语种+”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战略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双轨制设置长期以来为西方学术界所诟病.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总体上较好地处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当前中国新一轮学术人才流动开启,打破了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人才平衡,可能带来恶性的人才争夺.本研究引入大数据简历分析法,从90所"211工程"高校、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33609条教师简历信息中,分析高校与国立科研机构学术科研人员的流动情况与特征:在人才流动总体规模和时间变化方面,高校向中科院流动人数最多,且在1999-2014年间流动较为活跃;高校与中科院的人才流动主要发生在"211工程"、"985工程"高校,中科院主要相当于"211工程"高校的水平,普通高校向社科院流动的人才占重要比例;高校向中科院流动学者人力资本投入更大,具有海外求学经历的人才更多;东部地区流动学者比例较大,其次为西部和中部;学术人才的流动促进了其个人学术成果质与量的发展,中科院向高校流动的学术人才的学术产出优于高校向中科院流动的学术人才.中科院应保障并提升研究实力,高校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国家要重视人才流动的地域平衡,发挥科研院校与高校的各自优势,促进人才共享.  相似文献   

8.
全面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要求加强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建设。我国在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建设方面既无可以因循的现成经验,又面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制度多样、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体制和利益诉求差异大等诸多困难和挑战。我国应该加强“一带一路”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建立和完善“一带一路”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的框架体系,循序有效推进“一带一路”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机制搭建新的双边、多边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并在国家框架基础上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打造“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区。  相似文献   

9.
教育国际化是当前各国构筑对外开放格局的关键模块,而“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推进为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以2003—2018年196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生数据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是否能够促进海外留学生来华,并深入考察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显著扩大了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规模,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从作用机制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跨国投资规模的扩大和文化产品贸易程度的加深是“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沿线国家留学生来华的重要途径。(3)异质性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留学生来华的促进效应集中在邻近国家和低收入国家,而对非邻近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规模没有明显影响。此外,区分不同学历类别来看,相比非学历留学生,倡议对学历留学生来华有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将有利于我国留学生学历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未来实现人才红利和创新发展的创造性群体,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承载者。基于高校2019年官方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聚焦“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毕业生,通过毕业生流动性测度指标呈现博士毕业生流动的空间布局,结果表明:就学地留存率分化明显,东北地区为留存性低值区,西南部分地区和华东、华北部分地区留存性较高,中部地区留存性居中,其中,昆明市留存率最高,哈尔滨市留存率最低。就业地流入率空间聚集趋势凸显,“邻里效应”“虹吸效应”作用明显。就学地、就业地人才分布在“扩散效应”辐射下“马太效应”有所缓解。其中,以省会城市为主的新一线城市“留才”“引才”效果显著,发展空间较大。基于此,发现经济资本、政策资本、环境资本以及社会资本是博士毕业生流动的影响因素,继而提出完善“引、聚、育、用、留”博士人才流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能够激发高校教师队伍的活力,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流动呈现出区域流动失衡与校际流动失衡并发、整体流动率偏低与明星学者流动频繁并存,以及人才违约流动与高校限制流动的零和博弈等困境.推拉理论对分析高校人才流动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从推拉理论出发,要实现高校人才流动的良性治理,一是政府要发挥"中间障碍"作用,引导人才的合理流动,监测和约束功利化流动行为;二是高校要合理定位、特色发展,制定合理合法的人才引留政策,发挥"拉力"和"粘力"的作用;三是人才个人要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理念,利用和化解"推拉力",积极参与流动的同时,严守学术道德,拒绝功利化流动.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进入深刻影响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新发展时期,学生全球流动网络的国家格局正经历重要变化。伴随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学生全球流动的"中心—半边缘—边缘"国家结构明显,中心与多极并存的全球学生流动网络国家新格局渐趋形成。作为世界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与新兴流动目标国,中国正成为全球学生流动网络中心的重要一极。在"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的引领下,中国未来需要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学生流动作为国际教育优先战略,努力成为建设全球学生流动新秩序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以规则标准“软联通”为重要支撑,为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而规则标准“软联通”是促进互联互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加强“一带一路”规则标准“软联通”,不仅可以降低国际经贸合作的交易成本,有效解决因国家之间规则碎片化而导致的投资风险,还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实现合作共赢,不断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文章以航运物流、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自贸区建设三个领域的发展现状为例,重点探讨了推进“一带一路”规则标准“软联通”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拥有丰富学术资本与社会网络的高端人才成为高校"人才争夺"的主要对象,这种情况引发了关于高端人才过度与无序流动的争论。根据1999-2014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者数据,分析高端人才在区域和组织间的流动路径和结构性失衡问题,发现:在地域特征上,华东和华南地区是高端人才流动的首选目的地;"中西部危机"和"东北部困境"不仅表现在人才输出规模上,更表现在极度匮乏的人才输入和回流上;在机构特征上,东南部的部分高校短期内获得了学科发展的高端人才,位于中部和东北部的部分大学人才损失较为明显;从组织视角看,通过高端人才引进来提升高校声望是一条便捷且可复制的路径,这一共识加剧了人才竞争,从知识生产与传播的视角看,人才流动所带来的"增量效应"并未充分显现。研究认为,我国高端人才不存在过度流动问题,但流动方向的线性模式而非环流模式是造成人才无序流动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致力于促进人才有序流动的公共政策努力,既要理性看待人才竞争问题,也要解决人才标签化的行政逻辑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逻辑间的悖论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的建设,使沿线国家与我国高等教育的交往和合作越来越密切,为我国高校留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在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做好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基础上,剖析了当前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结构,探讨了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促进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内涵是将其建设成“创新之路”,而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直接投资具有对其自身逆向技术溢出和对沿线国企业技术溢出的双重技术效应:一方面,可通过研发溢出、模仿跟随、规模经济、自我选择、资源补缺、后向关联六种效应促进中国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提升;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学习、竞争、人员流动三种效应促进沿线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因此,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策略,是坚持创新驱动和共建共享原则,构建一个以中国为枢纽的“一带一路”创新与生产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沿线国家学术人才流动步入快车道.本文通过对我国109所研究型大学教师简历的分析,初步分析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博士后研究人员面向中国的学术人才回流规律.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的世界一流大学总体占比较低,但对中国学术人才流入也具有重要贡献;流入中国的学术人才来自全球顶级高校的比例较高;东亚地区一流大学与中国学术系统联系极为紧密.研究认为,当前中国应抢抓"一带一路"机遇,逐渐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亚中心或副中心,并凸显共享发展和双向流动理念,形成中国与沿线国家学术人才流动的良性格局.  相似文献   

18.
对高校间人才流动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才流动是调整人才队伍结构、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需要 ,也是人才自身成长发展、实现价值的需要。高校应正确地应对人才流动 ,转变“单位人”的人才壁垒的思想观念 ,确保人才的流入和流出 ;更重要的是加强本校的建设和发展 ,增强“人才容量” ,提高人才“回归率”。  相似文献   

19.
在近期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提出要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的趋势,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同时,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将开展更为全面深入的能源合作.新能源产业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华夏能源革新股票型基金拟任基金经理郑泽鸿表示,新能源是未来的能源行业的趋势,“一带一路”会显著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响应“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和铁路“走出去”国家战略,轨道交通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提升沿线国家基础建设水平、促进中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提升“双一流”建设水平、提高国际影响力,我国高校积极对接国家需求,与“一带一路”国家高校进行合作研讨,不断拓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办学新模式。由于地域及文化等方面的显著差别,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轨道交通领域国际合作办学期间,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诸多风险。文章通过广泛调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民俗和教育体制情况,阐述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制度和理念方面的矛盾与冲突,对开展轨道交通中外合作办学可能存在的风险要素进行辨识和归纳,并提出应对策略,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