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英雄词人辛弃疾早期词的代表作之一。从微观层面看,词作中的文人"悲秋"意象群、游子"怀乡"意象群和英雄"失志"意象群,渲染出一种抑郁、沉凝的悲凉意境。这三个意象群,与桓温、张翰、许汜三个历史人物的典故相互交织,营构出辛弃疾内心世界中三个维度的两难处境与矛盾心态。从宏观层面看,我们把这首词放在辛弃疾任职建康期间词作的整体架构中,则更容易理解词中所显露的矛盾心境。这种矛盾心境,是辛弃疾任职建康期间的现实处境和心态的真实反映,也是其英雄之词的基本格调和主旋律。  相似文献   

2.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的主旨主要是传达出了作者对主流社会既向往又疏离的矛盾态度,以及壮志难酬的孤愤与顾影自怜的落寞等复杂情绪。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以“才学为词”,以“诗言志”的精神写词,借典明志,使词进一步“雅化”;本文通过对稼轩词借典明志的分析,探讨了辛弃疾多元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在现存 6 0 0余首辛弃疾词中 ,“梦”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频繁出现 ,既映射着辛弃疾的坎坷仕途 ,又折射出其复杂的心态。希望与失望的互动交织 ,成为辛词“梦”意象的主体特征 ,进一步体现出爱国词人辛弃疾主题词风背后的悲壮与雄浑之音 ,同时也丰富了辛词的意象群体  相似文献   

5.
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辛弃疾的登高词流露出不同的心态与感受,形成了独特的内涵与特色。通过对稼轩登高词与登高活动的考证,分析其登高词蕴含的内容:咏物兴情、思乡生情、怀古抒情、离别惜情。通过对这四个方面内容的分析,发现其登高词具有境界阔大、浪漫主义色彩浓郁、时空变幻莫测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刘克庄评辛弃疾词“大声镗鞑 ,小声铿钅訇 ,横绝六合 ,扫空万古”。他直接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派词风。但二者仍有着风格上的细微差别 :苏词雄壮 ,辛词悲壮 ;苏词“横放杰出” ,超旷、飘逸 ,辛词“潜气内转” ,豪放中带有苍凉沉郁的色彩 ;苏轼“以诗为词” ,笔力矫健 ,辛弃疾“以文为词” ,能刚能柔。辛弃疾不仅继承了豪放词风 ,而且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形式 ,形成独特的风格 ,开创了辛派。传其衣钵者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 :具有爱国思想 ,以词抒发感慨、发表政见 ,把词推向抚时感时、散…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的“词界革新”虽然对于拓展调的内容、丰富词的艺术手法、增强词的表现力等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这却是以削弱乃至消亡词的“合乐性”这一基本特征为代价的。对辛弃疾的“词界革新”的评价应实事求是,无须任意拔高。  相似文献   

8.
具有“爱国词”、“豪放词”、“英雄词”之称的辛弃疾的词,在属于艺术范畴的词文学世界里,却遭到了自宋迄今的众多词论家的非议。具体为:虽豪放,但只是“长短句之诗”;“稼轩为词论”,过于散文化;盘空硬语,“最不工绮语”;率尔而为,不合格律音韵等;“掉书袋”与“不协律”。对这些非议进行归纳和总结,有助于从另外的角度对辛弃疾其人其词作全面地认识与把握。  相似文献   

9.
“夜作”词是指创作于夜晚时刻,或者以夜晚为创作情境的词作,辛弃疾的“夜作”词多达80余首,且不乏被广为传颂的名篇。辛弃疾的“夜作”词在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上均有很高的价值。从内容上看,这些“夜作”词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多面的辛弃疾形象:他会抒发豪情壮志、思考进退出处,表达思归怀人之念,还会用笔记录温馨画面、调侃世间万物。从风格上看,这些“夜作”词涵盖了豪放、怪奇、理趣、婉约、诙谐、精致等多种风格,是“词备众体”的完美印证。  相似文献   

10.
<正> 词之发展到苏、辛,一变而为思想丰富,境界辽阔,豪迈激昂,超乎尘垢之外的浩然之作或曰:是乃为词之康庄大道,并具时代特色而与唐诗元曲比肩。 辛弃疾,被称为“唯一堪与北宋颉顽者”,“与词家别开生面,悲壮激烈,发扬奋厉,本色自见,不主故常,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而又胸贮万卷,融会如神,盖自有词家以来所未有也。”本文拟就其所处时代,身世和创作心态从另一方面为辛词注释,相信对于理解风格的形成不无功也。 辛弃疾,字幼安,生于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卒于开僖三年九月。山东历城人,父亲早逝,由祖父养大成人。祖父辛赞,宋室南渡时,受族众所累,未能脱身,遂仕于金。辛弃疾幼时从学于亳州刘瞻,(瞻,字岩龙,自号樱宁居士。金元德三年登科,世宗时为史馆编修,有集行于世,作诗工于野逸。)同学中以辛弃疾和党怀英,最为有名,号为“辛党”十四时领乡荐,以后两次赴燕京举进士,自言“谛观形势”。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南侵,中原百姓不堪诛术,各方豪杰揭竿而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辛弃疾亦纠众两千往投,并出任掌书记。  相似文献   

11.
对于辛弃疾的“以为词”。学界至今意见分歧。这个命题是否成立,作为对辛弃疾词的审美评价有何涵蕴,在学理上应该还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本检阅了“以为词”说的来源和形成历史,以及在流交过程中所包含的意义;探讨了辛弃疾“以为词”的成因、艺术表现、“以为词”作为创作和批评标准的限度。结论是“以为词”的命题可以成立,但其含义是“把古手段寓之于词”,而不是“词合流”。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空前绝后地把自我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既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又淋漓尽致地抒写了英雄情怀。这使他的词中始终充溢着一种典型情绪———英雄情结,具体表现为“英雄志”、“英雄气”、“英雄梦”、“英雄怨”、“英雄泪”、“英雄笑”。“英雄志”是他典型情绪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宋人对待词体文学的心态并非是矛盾的 ,因而作词是认真的 ,并非是游戏和戏弄的。有人拿“上厕欲阅小词”等史料来证实宋人的矛盾心态 ,实是对宋人的误解。王国维认为“游戏”是一种创作自由 ,唯如此 ,宋词才成为一代之胜  相似文献   

14.
李曾伯是南宋文武兼备的名臣,其自寿词相比于他寿词更有价值,其中渗透着隐逸与报国的矛盾和对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他的寿词受辛派词人辛弃疾的影响,但相比而言,李曾伯寿词以归隐和爱国矛盾心境作为其寿词的思想核心.辛弃疾寿词则凭借豪放的抗金复国的爱国风气而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仕闽期虽然短暂,但却是其心态发展轨迹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时期是他进行真正哲学上的自省之后的选择期,充满了矛盾、反复等内心激烈的冲撞.其总体状态是焦虑,焦虑的构成乃固有的英雄情怀与油然而生的心灵深处的孤独意识,相互扭结.这种特定心态决定了辛词开始转"以气胜"而为多思性,并由此开启了他晚年词深沉悲婉之风.而人们若正视这种"焦虑",会发现一方面辛弃疾这一英雄词人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另一方面正是这种"焦虑"后的坚持、绝望后的抗争才使他赢得了令人信服的崇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指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虽早已被学界所认同,但因对其理解肤浅而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作者认为,辛弃疾“以文为词”除了指通常所谓语言散文化而外,还应包括章法的过变不变,手法的敷陈铺排以及善发议论、熔铸经史、以气入词等等。“以文为词”是辛弃疾对词体的进一步解放,辛词的诸多特点往往是这一革新精神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在与辛弃疾同一时期的词人中,和辛弃疾词风相近的爱国主义词人还有陈亮。陈亮与辛弃疾交谊甚笃,曾同游鹅湖,同饮瓢泉,长歌相答,纵论世事,“话头多合”。称得上是辛弃疾的第一知音。由于二人人品、气节相类,词境、格调相近,故他们之间的诗词唱和也最多。  相似文献   

18.
辛弃疾629首词中,抒写各种愁绪的词竟达114首之多。他的“言愁”词常常借助婉约的手法,通过对闲愁难耐的长叹、儿女之情的喟叹、风雨花草的吟咏,寄家国之愁、身世之感,从中折射出其英雄失路、壮志未酬的悲叹。传统诗词中那哀哀怨怨的愁绪,被辛弃疾的爱国热情与豪放风格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意象,变为“豪杰之愁”与雄浑悲壮的美学风格,是其豪放沉郁顿挫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忧患意识的倾泻,其情感郁结的核心仍在于“悲”。  相似文献   

19.
研究毛泽东的词,必须放在对豪放派词的研究的历史中来进行。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苏轼、辛弃疾、毛泽东豪放词产生的背景分析。二、苏轼、辛弃疾,毛泽东豪放词作的情感取向的走势分析。三、“横绝六合,扫空万古”,毛泽东豪放词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关于“明月别枝惊鹊”●陆精康“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起首两句。“别枝”乃至整个句子的意义,素来众说纷纭。(注)朱光潜先生在《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一文中,对该句作了“与一般解释不同”的分析。朱先生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