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6 毫秒
1.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莫非”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莫非”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结合句法、语义等方面的因素分析了其语法化过程。我们认为重新分析和扩展是“莫非”语法化的重要机制,句法和语义的相互影响促使了其语法化过程的完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历时角度考察了独立成分“真是的”与句法成分“真是”之间的关系,确定“真是的”是在句法成分“真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逐渐成为凸显句中所隐含的主观色彩的指示标记,其形成机制与主观性的主观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前管后”是近年来立足汉语自身研究所提出的一种语义句法生成理论;徐通锵先生的“前管后”理论是一种动态的句法生成模式;从《山海经》描写旬的分析可以看出,还有一种静态的句法生成机制,它只发生在一个单独的句子当中,谓语前面的语义中心管辖、规定谓语后面的语义;从“前管后”生成机制的发展来看可以将描写句分为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4.
“也好”是近代汉语中新形成的一个语气助词。本文描写了现代汉语中三种形式的“也好”功能,总结了其句法意义,并从历时角度把语气助词“也好”的虚化分析为:由跨层结构到一个双音节词,句法环境的改变是其词汇化的动因;意义融合后重新分析为一个句末助词;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及对语境义的吸收促成了“也好”的功能扩展。“也好”语法化的过程也伴随着主观化。  相似文献   

5.
谈副词“实在”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详细描写古代汉语中跨层结构“实在”的分布类型与用法的基础之上,探讨现代汉语中副词“实在”的由来及其虚化机制。“实在”从跨层结构凝固为副词的过程,在语义方面是“在”的词汇功能逐渐虚化以至完全丧失的过程;在句法方面则经历了“实+在+V”的重新分析,并试图由此归纳出一种副词虚化的机制:句法层面的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个”的句法功能和特点,提出“个”语法化的轨迹并试图分析证明。文章从共时平面描写了“个”的四种句法功能:作为名量词,修饰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表动量,相当于”一下”;标记宾语;作为助词,标记补语。之后提出了“个”语法化轨迹的假设。从历时平面验证了“个”语法化轨迹的假设,认为“个”语法化的动因有:(1)”一”的虚化和脱落;(2)“个”词义的虚化;(3)语用作用和类推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产生介词“打”的句法环境和内部机制;揭示了“打”语法化的根本原因及其过程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语言功能、多视点范畴化规律和系统论相关规律为前提,推演句法结构形成机制假设,包括句法基本结构观与句法形成机制观(SFM)。SFM可能深化当前句法学对句型、构式图式和句子形成机制的认识。从方法论上讲,为演绎法在句法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9.
分析把字句的语法等级和生成机制。从跨方言角度看,汉语把字句存在着不同性质的语法等级以及相关的类型推移态势;其复指宾语是后起的句法成分;处置义与其他语义相混合是把字句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把字句表示“显性处置”义,它的生成机制是语言的像似原则。  相似文献   

10.
语气副词“势必”由非词的分立的句法单位词汇化而来。在古汉语中“势”与“必”共现有四种句法类型:其 “势必” VP;主语 “势必” VP;小句 “势必” VP;“势必” 小句。在这四种句法类型中,“势必”为副词的形式标志有三个:“其势必”中的“其”由指示代词转向人称代词;“势”的实指义虚化;“势必”居小句首表示一种主观态度。根据上述标志,“势必”作为副词形成于魏晋南北朝与唐宋时,完全成熟于元明清时期。其词汇化的主要因素是“势”的意义虚化,与“必”融合为一个复音副词。  相似文献   

11.
分析“何”的各种用法及其语法化过程。根据文献用例,“何”具有疑问代词和程度副词两种词性,重新分析是其语法化的重要机制,句法环境是其语法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自古迄今,我国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变革,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阶段。从逐字逐句地讲解,反反复复地读、背,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解放后,又学习了苏联文学教学法所采用的“起始、阅读和分析、结束、复习”四阶段的教学过程,逐渐形成了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基本程式,  相似文献   

13.
英语“花园路径句”给人们造成理解上的路径误导,它涉及多层面的因素,诸如: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从认知机制的模式结合句法、语义和语用几个方面对英语“花园路径句”的理解进行阐释,旨在探讨人类语言认知机制,从而有益于提高英语学习者对“花园路径句”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4.
杨慧玲 《早期教育》2006,(11):14-19
豪猪从背部到尾部都披着箭一般的长刺,长度有30多厘米。豪猪遇到敌人时,先竖起身上的刺,摩擦硬刺发出“唰唰”的声音,同时“噗噗”地叫着恐吓对手,若敌人还不走,就倒退着冲过去,用背,尾部的刺扎向敌人。  相似文献   

15.
“就是”作为连词产生于元代,发展和成熟于明清,并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其主要功能为假设兼让步。它在假设连词“就”的基础上形成,并逐渐替代了连词“便是”,是跨层结构“就+是”在句法位置、韵律、使用频率等因素影响下产生的结果。类化是其词汇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出现了“三个平面理论”热,“三个平面理论”即从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分析语言现象。本文将从“句法平面”这个角度来分析“形容词带宾语”中宾语的构成。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察介词“P”的范围、介词宾语“x”的性质以及“P不P+x”结构的句法分布,探讨介词正反迭用带宾格式的句法特征,指出介词正反迭用和动词或形容词正反迭用格式的句法功能是互补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发问形式、回答形式等方面讨论了该格式在构成疑问句上的特点,重点探讨了在语用上具有的营造焦点游移的功能,并指出这是其形成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8.
宋润霞 《文教资料》2006,(26):183-185
从认知能力形成和汉英语言词汇、句法、篇章结构差异的角度,探讨和分析了中国大学生在英语作文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营业”一词的词义随着使用域的扩大而不断发生变化。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探讨在网络语境影响下“营业”新兴用法的形成与演变特点。通过从历时角度探索“营业”的成词路径,从共时角度在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层面对“营业”的网络新用法进行分析,发现该词在其新义之上,又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固定结构“营业式”;引发“营业”词义变化的语言因素有“词义引申”“经济原则”“趣味性”等,非语言因素有“娱乐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饭圈文化的发酵”等,并依据研究结论提出了该词的词典收词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出现了“三个平面理论”热,“三个平面理论”即从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分析语言现象.本文将从“句法平面”这个角度来分析“形容词带宾语”中宾语的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