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苏轼推重蔡襄书法为“当朝第一”并不是为了维护恩师。苏轼经过广泛的比较,认为在宋初书坛无人可与蔡襄抗衡。苏轼本人有意自屈,亦未标榜自己。黄庭坚、米芾由于书法晚年乃善,苏轼没法对二人书法作出新的评价,对书坛格局给出新的排序。苏轼推重蔡襄书法还与蔡襄人品及二人书学主张的某些方面的契合有关。  相似文献   

2.
《莆田学院学报》2016,(6):92-96
简述借鉴并吸收、传承莆仙文化,对于莆田地方高校建好大学文化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运用文化符号学理论,归纳、总结莆仙文化符号体系核心内涵,探究莆田地方高校与莆仙文化符号之间的沟通机制、对其选择的文化取向以及传承的归属认同路径。认为莆田地方高校应充分借鉴、吸收莆仙文化精神内涵,并融入到办学理念设计、校园景观建设、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使之在传承与创新两方面实现对莆仙文化的归属认同。  相似文献   

3.
前人学者对莆仙方言单字声调的调类归并与调值描写存在各种观点。采用实验语音学研究方法,与传统研究相结合,探讨莆仙方言单字声调,进一步描写莆仙方言的时长特征,与传统调值进行对比分析。本次实验所得莆仙方言共有7个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单字调调值分别为533、334、331、51、31、41、3。  相似文献   

4.
简述莆仙科举文化的盛况,归纳莆仙科举文化的特色。认为莆仙科举文化特色形成的原因至少有六个方面。了解莆仙科举文化,对继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纵向考察新中国成立前莆仙地区妈祖信仰的香火网络扩展过程,概述当地各个历史时期的商贸发展状况,指出妈祖信仰分香网络的扩展与莆仙商贸发展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关联性,或者说莆仙地区妈祖香火产生和扩展的历史也是莆仙地区商贸和集镇经济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是个方言类型非常丰富和复杂的省份,莆仙方言又作为闽方言当中的一个次方言,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存在着。本文试从莆仙方言当中作为名词词尾与量词词尾的"子"字来探析莆仙方言,以求进一步认识莆仙方言。  相似文献   

7.
主要从课前准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来探索莆仙特色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新路子,结合莆仙特色校本教材开发的实践,引出对莆仙特色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莆仙话与闽南话的许多共有词语之用法明显不同于闽东话,体现了词义的共同创新。即使是沿海闽语共同之词语,但就词义创新方面莆仙话也更接近于闽南话,而闽东话的许多固有说法却未见于莆仙话。这种词义上的“共同创新”之特点与莆仙话是从闽南话中分化出来的历史相关联。  相似文献   

9.
指出莆仙板鼓咚是流行于福建省莆仙方言区的一种民间曲艺,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介绍莆仙板鼓咚的艺术形态,并从表演形式、音乐结构、伴奏、调式、旋法、歌词等方面探讨莆仙板鼓咚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蔡襄和王安石都是北宋中期的政治家,通过这两次政治运动中主要参与者蔡襄的节用思想与王安石的开源主张.蔡襄的富民思想与王安石的富国思想两个方面理财的思想比较,也可以让我们从一个侧面对庆历新政、熙宁新法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简述蔡襄与蔡京都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二人同为莆田仙游人,但具体亲属关系一直模糊不清。综合谱牒和地方志等各类资料,通过考辨真伪,初步理清了蔡京与蔡襄之间的关系为从祖兄弟,以期有助于对蔡京或蔡襄研究的深入,乃至蔡氏家族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2.
学者们一般认为莆仙话与闽南话的文白异读基本相同,并以此作为莆仙话脱胎于闽南话的重要证据之一。本文对此作了补充和修正,从数量、类型、音值等几个方面看,闽南话与闽南话和闽东话的文白异读均存在较大差异,且其中不乏创新之处。因此,我们认为莆仙话白读历史上与闽南话属于同一支派,而后来有了自己不同于闽南话的发展,其中一些发展是闽东话影响的结果,另外一些是莆仙方言自身的演变(特别是音系简化)而致。这是莆仙话过渡性特征的重要体现之一。  相似文献   

13.
1999年 7月福建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一部由福建师范大学古籍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陈庆元教授主持校注的《蔡襄全集》 ,共 88万余字 ,是蔡襄作品集的第一部校注本。该书出版不久便在学界引起了广泛重视 ,《蔡襄研究通讯》称之为 :“该书的出版发行 ,是蔡襄研究的一大丰硕成果 ,它开辟了蔡襄研究的新天地”。蔡襄是北宋名臣 ,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曾是“庆历新政”的主要参与人物之一 ,与仁宗、英宗朝的许多风云人物都有较深的交往。他的诗文题材多样 ,众体皆备 ,清遒古奥 ,简洁深厚 ,在宋代文学史上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然而学界对蔡襄诗…  相似文献   

14.
从词性、成分、句类几个角度分析莆仙方言中"有"和"无"的用法,将一些特殊用法取之与普通话和其他闽方言进行比较,可加深对莆仙方言中这类句式的认识,帮助方言区的人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相似文献   

15.
宏观上,“词汇的融合”通过数据表明,莆仙话更接近闽南话而与闽东话稍远,莆仙话的词汇独有率比其与闽南话或闽东话的共有率更高,这是其独立为闽语次方言的一个重要依据;微观上,“词语的叠置”、“词语的合璧”和“词义的泛化”是莆仙话由于地缘临近而混合闽东话某些特征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6.
指出在福建汉语方言中,只有莆仙方言有边擦清辅音声母[■],它是莆仙方言区别于其他汉语闽方言最重要的语音特征,该声母管的字数量众多。根据现有的方言调查结果,论述[■]声母是古代百越少数民族的语音特色。首次提出闽语莆仙话[■]声母与福建畲语[■]声母同源的新说。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讨莆仙方言与普通话"得"相对应的结构助词。在对大量语言材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语法学和语用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与普通话的比较,对其助词标记在各种语言结构中的分布情况尽可能详尽地描写,深入探讨其语法意义和用法特点,从而展现莆仙方言的语法特色。  相似文献   

18.
地处福州与闽南之间的莆仙地区是福建主要侨乡之一,印度尼西亚是其重要的侨居地。从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文适应性3个层面分析近代莆仙侨乡民居建筑的审美文化。莆仙侨乡民居建筑兼具闽东福州与闽南的传统建筑文化特征,与南洋建筑文化融合过程中表现出局部的洋化现象,形成了东南两方兼得相宜、内敛尝试性开放、中外兼容并蓄的闽东南侨乡民居建筑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指出在福建汉语方言中,只有莆仙方言有边擦清辅音声母[ ],它是莆仙方言区别于其他汉语闽方言最重要的语音特征,该声母管的字数量众多。根据现有的方言调查结果,论述[ ]声母是古代百越少数民族的语音特色。首次提出闽语莆仙话[ ]声母与福建畲语[ ]声母同源的新说。  相似文献   

20.
仙游话是闽语莆仙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在此运用意义、语音和字形三原则对仙游话、福州话和厦门话词语的同异状况进行考察,不难看出共同的闽语源头、三地密切联系的社会生活和宋代以来莆仙地区自成一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分别是三地方言词语同异的根本与主要原因,可见仙游话是亲于厦门话、疏于福州话而具有自己特点的闽语莆仙方言的一个次方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