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青苗会是一种民间自发组织,以加强田间管理、保护庄稼为主要目的,主持相关仪式,举办乡村活动,协调村落内外关系。在其传统社会功能逐渐弱化的当下社会,传统青苗会的保护与生存,必须要积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主动完成现代转型。最可行的保护形式就是保护“文化生态”的完整。“文化生态”势必发生改变的背景下,在改善民生、保证民众享有现代化权利基础上,激励保留传统。青苗会适应时代,积极与新时代相融,与民众、村落发展相契合才是根本。探索新的策略,吸引民众主动融入青苗会,激发、强化与民众民俗生活的关联性,再次将根扎入民间生活。这样,青苗会在乡土社会长期以来树立的社区权威会重新焕发生机,会在强化社区认同、传承民族文化、整合乡村社会秩序方面继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民俗是各地区民众创造、传承和享用的生活文化。影视以现代高科技手段来展现当下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然融入各类民俗元素。因此,民俗与影视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结合也是必然的。通过对电影《花腰新娘》中的民俗文化与影视艺术的分析,阐释中国影视与民俗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村落语境下的音声作为民俗文化文本下听觉域的空间,指民众日常民俗活动所习以为常的发出与接收的声音,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临时性音声在村落中最具有传播能力,是村落民众所关注的音声,也是一种民俗展演。音声的出现有其特殊需求,无论是国家下达指令还是村落中的葬礼仪式,以及民俗仪式用品的爆仗,皆传播着村内的大小事宜。生活于沂蒙山区高都村的村民敏感于临时性的音声,以此来认知、传播信息,强化身份认同,表达特殊的民俗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乡村生活中,传统节日往往被形塑为一种村落标志性文化景观,且在村庄社区内部发挥着乡土文化传承与民众情感联结的关键作用。若从当下乡村传统节日的具体传承实践路径来审视,其主要呈现出以社会动员与信任重构为鲜明特征的文化治理功能。长期以来,盛行于冀南广宗一带的乡村梅花拳武术组织,这一群体成员依托春节期间联村举办的“亮拳”展演等节俗活动,不仅在乡村社会中促进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动员格局,而且达成了跨村落社会交往的信任重构状态。遵循传统节日与乡村文化治理之间价值互嵌的基本逻辑,能够进一步明晰乡民传承地方性节日文化的生活边界感,同时也可将传统节日民俗转化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治理资源,并对村庄未来的治理格局产生持久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掏了燕,死一院;掏了火石戛戛,死一家家"是陇中农村民众熟悉的谣谚禁忌俗语,属于典型的生态民俗。这种禁忌主要源于当地民众感恩于家燕和火石戛戛大量捕食害虫、喜爱它们与人为善的生活习性以及人们忌恶求善的生态伦理观念。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这种生态禁忌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迎故事"作为南桥村代表性文化,是该村重要的民俗活动。在长期且反复的仪式展演过程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固定为某种形式的村落记忆,表达出南桥民众的思想情感与文化认同观念,并最终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村落标志性文化,在村落内外社会之间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从整体上来说,这一习俗的产生与发展又是与南桥村所处的整个村落社会文化语境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民俗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它是一方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中积淀下来并世代相传的文化内容.民间歌曲是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它在另一个方面能够直接地体现当地的民俗文化.本文将站在民俗视野的角度,分别从物质生产、岁时节日、人生礼仪及民俗信仰四个方面来对河曲的民间歌曲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与民族存在和发展永恒的物质前提,人类在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创造出相应的适应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文化,民俗文化中的民间信仰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特定的生态环境生成了特定的民俗文化,因此在其中必然涉及到民众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虽然这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生态意识,但在民俗传承中有意无意地保留了这种意识.  相似文献   

9.
村落是人类进入到原始农业社会时代才开始出现的,有了农业的产生,人们的生产生活才开始稳定下来。在这基础上人类社会逐渐出现以家庭为主的生产单位,有了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家庭就形成了村落。有的村落历史可达千年之久,其文化传承、社会结构等俨然如一个小王国。其特殊的传统社会结构在村落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并且这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又促进了社会成员心理认同的形成。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研究价值,而且还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拉祜族岁时节日民俗是拉祜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生产、生活经验而形成并世代相传而保存下来的,为全体社会成员所认可的行为模式。它是拉祜族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有不解之缘,与拉祜族的社会生产劳动密切相关,与广大拉祜族群众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并紧紧牵连着社会前进的脚步,应和着时代发展的脉搏,伴随着拉祜族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心理、价值取向的改变而变迁。  相似文献   

11.
店堂是融合特定手工技艺的商品交易买卖场所,它在中国传统社会消费民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一般是前店后作坊,承担着商品销售与商品生产的综合性商业功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它是民众生存经验、生活智慧的结晶,是物质与非物质双重遗产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2.
对普通村民而言,族谱不仅是宗族的象征和宗族组织的组成要素,而且是一种记忆的载体。它承载着个人及家庭的记忆,以及对远祖、对宗族和村落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通过族谱在民俗生活中的使用得以维系传承,并提供村落社会认同的深层基础。族谱对记忆的承载与维系功能受到民俗生活的制约,其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民俗生活为之提供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文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很早就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纯朴生态文明观。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并对传统文化产生影响和冲击。在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内的落茸社区是传统的藏族村落,其地理位置和传统文化使得社区居民沿袭很多传统的生态文明观,长期和自然和谐相处。社会演进中旅游业的发展给社区传统生态观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其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及依存空间均发生了一定变化。  相似文献   

14.
民俗是一个民族生产、生活和传统文化的直接反映。达斡尔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其自身长期生产生活发展中以及在与周邻兄弟民族友好交往中,形成了独具特色、内容丰富的民俗文化。达斡尔族的民俗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乃至整个文化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阐明和论述达斡尔族民俗文化的特点和社会功能及发展变化,目的在于促进达斡尔族和中华民族文化与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水口在客家村落的布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水口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形成极具特色的村落门户景观。水口与客家村民的民俗生活密切相关,发挥着建构村民生活意义的功能。水口在客家村落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村民也在水口的保护中形成了种种生态民俗。水口作为集合了客家村民祭祀、娱乐、交往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亟需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盛唐自然诗中生态智慧的文化根源来自三个方面。一、来自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主要有佛学;道教与道家;儒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二、继承发展传统自然诗人陶渊明与谢灵运发现自然,贴近自然的创作传统。三、是在唐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自足自乐的庄园生活中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在各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门类中,民俗摄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真实、客观地记录和保存了民族独特的、有形的风俗习惯,集中突出地表现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传承与守护。同时,民俗摄影从原生态的视角客观地展现了蕴含在民俗文化、民俗事象中那种亲近自然的质朴之美、还原于生活本质的真实之美、原初纯粹的原生之美;从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人与社会间的和谐和人自身的和谐等角度来看,民俗摄影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整生场中诗性的、审美的人类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关公信仰复兴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公信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也是当代民众生活中值得关注的民俗事象。改革开放以来,从内地到沿海,从港台到国外都兴起了关公崇拜热,且愈演愈烈。这一现象是传统文化意识与当代民众心理相对接的结果,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社会生活中异己力量的存在和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也为关公信仰的复兴提供了现实基础。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否定,而应因势利导,使其更好地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9.
民俗文化中的融合特性是具有实际社会功能的,在促进文化交流、经济交流、社会制度的良性运行、缓解人精神压力、陶冶身心、稳定社会生活等层面,都发挥出了其广泛的文化功能。所观察民俗中不同的民俗文化经民众比较、取舍和改造,各民俗文化在机能得以调适,自身得以保护后,共同得以传承和演进并对民众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民族特色村寨因其蕴含着多元价值备受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对郴州、永州等区域瑶族特色村寨日常治理的田野调查,瑶族特色村落治理在传统民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产业培育与融合、村落振兴与善治、提升民众幸福感、获得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出现了传统建筑自然损毁加快、特色产业缺乏竞争力、活态文化保护不足、村民参与及民众话语不够、村落规划与开发丧失其本来特色等困境,制约着瑶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社会结构变迁等结构性要素,也跟民族特征逐渐弱化、家园遗产失落、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有关。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在资本与民众之间发现平衡点,建构利益联接机制,活态保护瑶族特色村寨文化,在乡村多元治理中赋予民众更多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