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公元1624年至1661年为台湾历史上的荷据时期,在此期间,大陆汉人开始有组织地移民台湾.这一时期的移民对于台湾土地的开发、汉族移民基础的奠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妈祖信仰对台湾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台湾早期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进程中,妈祖信仰对于凝聚以地缘群体聚落移民间的关系方面曾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在台湾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的50年间,妈祖信仰对于凝聚民族精神、抗拒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奴化进程具有很强的作用。在当代,妈祖信仰已发展成为维系两岸骨肉亲情、增进相互了解、文化认同的重要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3.
“走水尪”是一种产生于闽南地区,随闽南籍移民带到台湾,并在移居地落地生根的特色民俗活动。闽台两地“走水尪”民俗虽一脉相承,但由于文化环境的差异,无论是具体形式还是其文化意义,都产生了差异,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探析这一民俗在两岸之间的传承与变迁,阐明要发挥传统闽南民俗活动的文化纽带作用,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近代上海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各地移民以地缘为纽带组织了大量的同乡组织.这些同乡组织为满足上海移民子弟的教育需求,兴办了数量众多的同乡子弟学校.这些学校学费低廉,注重办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为解决移民子弟教育问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移民自组织的视角来看,同乡组织在移民社会中兴学设教反映了传统的力量在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走水尪"是一种产生于闽南地区,随闽南籍移民带到台湾,并在移居地落地生根的特色民俗活动。闽台两地"走水尪"民俗虽一脉相承,但由于文化环境的差异,无论是具体形式还是其文化意义,都产生了差异,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探析这一民俗在两岸之间的传承与变迁,阐明要发挥传统闽南民俗活动的文化纽带作用,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泉州与台湾一水之隔,历史上,台湾曾隶属泉州府。明末清初大陆多次掀起移民台湾的高潮,泉州人始终在台湾移民中占多数。他们筚路蓝缕,流血流汗开荒拓地,为开发台湾立下丰功伟绩,同时也推动了迁出地——泉州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大批福建闽南人迁居台湾,他们在开发台湾以至定居的过程中,为了争取生存空间,依靠宗族、乡亲的关系,团结互助,一致对外,表现出强烈的宗亲意识,形成富有特色的宗亲文化,对开发台湾的聚落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也有排斥外族、外地人的消极因素。总体看来,闽台宗亲文化在清代台湾开发前期积极作用明显,而在后期由于宗族势力的强化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通过移民传承的闽台宗亲文化,是闽台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闽台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8.
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清时期福建宗教文化随闽籍移民传入台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福建祖庙为根、台湾开基庙为枝、台湾分灵庙为叶的宗教联系,为了维持和强化这种联系,闽台宗教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往来关系,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闽台关系更加密切,大批台湾善男信女来福建祖庙进行谒祖,客观上推动了福建经济的发展,升华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并促进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将清代饶平与台湾两地在经济、宗族、文化等方面的互动为例,通过历史人类学田野调查与民间碑刻、族谱和文献解读相结合,对饶、台两地的密切关系作一初步探讨。"持续迁台"是清代早期饶、台两地互动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宗族乡亲为基础的地缘组织是饶、台两地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纽带。这样的纽带作用表现为既延续了原乡的地方文化传统,同时,又与台湾的宗族乡亲保持着密切的互动联系。  相似文献   

10.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对台湾部分地方进行命名,体现了明朝的文化传统。因缺粮,郑成功命令军队屯田,其军队编制成为部分屯田地区的地名。郑成功逝世后的几百年间,人们为了纪念郑成功,采取用郑成功的名字、官职、尊称等来对地方进行命名。考察台湾地名的产生与发展,可以看出郑成功是对台湾地名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其中也体现了闽南文化与台湾地名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汉语对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一般采用音译。由于汉语本身的特殊性,其音译只能借助汉字,因此汉语人名、地名音译词的“义溢出”现象不可避免。本文就这一有趣现象的三个方面即人名中的姓名义溢出、人名中的性别义溢出及人名、地名中的褒贬义溢出分别作了探讨,并简要分析了拼音文字之间的音译和西方语言与汉语之间的音译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至今所见,中原姓氏入闽迁台之相关研究,在海峡两岸先后出现三个研究视角。先是福建地方史研究中涉及的中原姓氏入闽问题,此类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等闽籍学者对福建民间家族再造中关于"闽祖光州固始"的回应。再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跨区域移民史研究,尤其是闽台学者对闽南、客家姓氏祖地及姓氏播迁的溯源研究。然后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两岸关系缓和及闽台同胞寻根活动之开展,由豫、闽、台三地学者共同推动的两岸关系视角下的中原姓氏入闽迁台研究。由福建地方史向跨区域移民史和两岸关系研究视角之转移,总体上呈现为历史向文化演进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历史时期的汝南郡,因商周诸侯王国林立和汉代经济、文化繁荣,历史名人辈出,成为我国历史望族和姓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袁、周、许等20余姓均起源与汝南或和汝南有着密切关系。近两千年以来,这些家族迁居到世界各地仍不忘家族故园,自称郡望汝南、祠堂使用汝南堂的堂号表示纪念家族起源,使家族文化得以永恒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汝南姓氏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4.
在王安石的诗集中,人际交往诗歌占有不小的比例。一般说来,这些交流的对象大部分都有姓有名有官职。依据人物的姓名及官职,我们便可以追寻梳理对方的社会地位、生活处境以及与王安石的私人关系,从而做到确切理解诗意,全面了解双方的情感交流。然而在这部分诗题中,也有一些是难以落实具体交流对象的。这些人士或是有姓无名,或是无姓有名,或者是虽然有姓又有官职,但到底是张三还是李四却难以落实。本文对其中一些诗题的疑难姓名和相关人士进行了考证和试探。  相似文献   

15.
潜山县地名具有丰富的特点,既反映在语言方面,也反映在文化上。地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的结构方式与其他语言单位的构造基本一致。同时,地名的文化特征又通过其特定的语言结构反映出来。其地名与文化的相互联系,也充分体现出当地人民与所居环境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The history of surname can be traced back to 12th century.People divided surnames into four categories:occupational names,nicknames,names of relationship and local names.This study tries to clarify a small number of surnames in Terre Haute,to describe their meanings and origins,and to discover the variation of the same surname,and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it.We can conclude from the study that local names took the largest account of all surnames in Terre Haute,USA.  相似文献   

17.
姓氏的发展源远流长,姓氏文化蕴籍丰厚,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姓氏的发端一是表明身份、地位;二是区别婚姻.自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形式多样的赐姓制度,使中国的姓氏不断增加.秦汉之际,姓与氏开始混为一谈,以氏代姓普遍出现,姓氏逐步稳定成现有的体制.中国姓氏多达6362个,但大姓比较集中,<百家姓>收录468个姓氏可以涵盖全国人口90%左右.  相似文献   

18.
本比较系统的介绍了原产地法律法制度的内涵、特征,认为我国的原产地名称权的法律保护存在着不足与缺陷,提出了尽快制定专门的原产地名称法律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大部分在河南,河南省在姓氏寻根方面做了大量的组织联络与化交流工作。许多专家学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在人始祖寻根、古都古城寻根、门类化寻根同姓氏寻根的结合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特别是福建、台湾两地同胞的固始寻根更是近几年姓氏寻根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