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释“田田”     
乐府诗《江南曲》里“江南好采莲,莲叶何田田”一句中的“田田”一词,对它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归结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新《辞海》注释为:“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荷塘月色》的注释与此相同。  相似文献   

2.
《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2006年第10期载文《〈江南〉“田田”辨》,对“田田”一词作出三种解释:1.形容荷叶挺出水面,饱满劲秀的样子。2.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3.形容莲叶的清鲜茂盛。田田,用来形容荷叶的样子。归纳为——一是色彩,二是形态,三是感受。文章将以上解释整合为:田田,形容荷叶清鲜碧绿、挺立劲秀、茂密相连的样子。对于薛玲、张韬二位的上述解释,笔者赞同,并提出如下补充意见,供同行参考:田田,象声词。清代陈皓集说:“田田,击之声也。”风吹荷叶,会发出婆娑之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里的“田田”主指莲叶的盛密貌…  相似文献   

3.
贾雯鹤先生《〈江南〉“田田”解》(见《文史知识》1995年第5期)一文(以下称贾文)尽去陈说,独抒新见.粗略一读,令人耳目一新,然而细细玩味,却又令人颇多疑惑.现陈愚见如下,以就教于方家.一、贾文说,《江南》是首情歌,由“鱼戏莲叶间”一句即可看出.江南水乡,青年男女嬉戏莲叶间,此古礼之遗风欤?贾文据理有二、一是“鱼”为民歌中男女情事的(?)语,此例在《诗经》中已俯拾皆是,一直延续到现代民歌(参见闻一多先生《说鱼》).二是《乐府解题》说“《江南》,古辞,盖美芳辰丽景,嬉游得时”.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江南》是一首歌唱劳动的地道的民歌,给人以清新愉悦的真切感受。将汉乐府诗歌选入教材,这还是第一篇。其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小学生诗歌》(叶圣陶、田泽芝编)早就将《江南》选入书中,可谓不谋而合了。这首民歌明白如话,唯一需要辨识的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的“田田”一词。“田田”一词,大致有以下三种解释:1.田田,形容荷叶挺出水面,饱满劲秀的样子。(《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62年8月新1版)2.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的…  相似文献   

5.
《江南》古辞是一首乐府相和曲,其辞云: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历来对于此诗有各种不同看法。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首通过写景状物歌泳嬉游乐趣的诗。如:郭茂信《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江南》古辞,盖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11期《“田田”是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吗?》一文指出,教科书把《荷塘月色》文中“田田”注释为“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欠妥,主张取贾雯鹤先生关于《江南曲》中“田田”的解释来理解《荷塘月色》中的“田田”,把“田田”看作拟声词,表示...  相似文献   

7.
汉代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成为古代学的奇葩,也是语教学的名篇。然而就其主题思想的研究而言,最有代表性的应是朱东润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历代学作品选》中对《江南》的解题:“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现在许多人还承袭着这种观点,事实上这里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从化学的角度来考察,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通过对“莲”和“鱼”的描写,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荷塘月色》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教科书对其中的“田田”注释为“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笔者以为这样的注释欠妥。首先,看该词语的来历及含义。从注释中可知:《荷塘月色》中“田田”一词是朱自清先生化用了汉乐府《江南...  相似文献   

9.
有些诗是不可说的,如佛家所言,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如这一首《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好不好?自然是好的。先不要说内容和风致,就是音节,也如风动琴弦,自然成韵。这首诗是两汉乐府古辞,属相和歌辞。  相似文献   

10.
《新作文》2006,(Z2)
当学生那会儿,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师讲到“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那一段,特意拉长了声调重读“田田”二字,并强调:“田田的叶子,作者描写得多么形象啊!”我当时怎么也想象不出“田田”如何形象,很想问老师,莲叶怎么是“田田”的呢?当教师后第一次讲《荷塘月色》,注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荷塘月色》中的"田田",教材将其释作"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虽有《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作铺垫,但多少还是令人有些费解。在此,追本溯源,从探寻字的本义入手,对"田""陈"可以互通做了一些梳理,认为如果将"田田"先释作"陈陈",自然对教材的释义认识就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2.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汉乐府中的民歌《江南》。这首诗不仅有画面有意境,而且有形有声,画面鲜活。这就得力于联想、想象的恰当运用,没有联想和想象是很难写出如此形象生动、神采飞扬的诗歌的。  相似文献   

13.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一首传世最早的五言乐府诗。"江南古词,盖美芳辰丽景,嬉游得时。"它被采入《宋书.乐志》。可见到了六朝刘宋时,这首产生在东汉(甚或西汉)的朴素的民歌,仍然风靡于民间歌吟者的唇吻之间。一《乐府诗集》收入这首诗时归为"相和曲",于是有论者以为,这是一首一人独唱起头,而后多人轮唱的歌曲。我以为全诗开头三句为独唱歌词,"鱼戏莲叶间",最好重复一下,这就一下子唱出了四句。然后多人分为四组,轮唱"东西南北"四句,每组均有多人齐唱一句——当然应该都是  相似文献   

14.
戴峰 《湖北教育》2003,(12):50-50
2001年11月,武汉市武昌区专家组来我校考察新课程改革实验,校领导让我为专家们上一节汇报课。经过选择,我决定执教《江南》一课。 《江南》取自《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  相似文献   

15.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相似文献   

16.
用汉字(也有用外文字母)的字形来比拟某一事物的形状,只要寥寥数语就能收到非同一般的语言表达效果,产生强烈的修辞作用。现就中学语文诸例,简析如下。一、似形。鲁迅《药》中的“丁字街”,模拟出两街横竖相交,竖街又不穿过横街的形状;刘坚《草地晚餐》写红军在草地造饭时,“几口行军锅成‘一’字形排列着”,模拟出行军锅一口挨一日横着排列的形状。用汉字字形比拟事物的形状,比用语言文字描述简洁得多,形象得多,且易于被人理解。二、状貌。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绘莲叶相连之貌,用了“田田”二字。为什么“田田”有这种表意作用呢?从“田”字字形看,“田”字  相似文献   

17.
莲塘情歌     
汉乐府诗里的《江南》,是一首咏江南水乡人民采莲时欢愉情景的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诗的特色是:见物不见人。一荷叶秀挺,露出水面,生机蓬勃。后来宋词人周邦彦用三句来写荷叶,形象飞动  相似文献   

18.
魏晋乐府民歌《木兰诗》作为古文学的典范作品被选入全国通用的中学课本。文章热情讴歌了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聪明睿智和勤劳勇敢,真实地塑造了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花木兰的不朽形象。这是一篇传唱千古的优秀篇什和艺术瑰宝!但令人遗憾的是。古往今来的学者对文中“扑朔”一词的释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均不得其确诂。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注为:“扑腾,跳跃的样子”更是隔靴搔痒,无关本旨。而现有的字典、辞书、(包括最新的《辞源》、《辞海》、《汉语成语词典》)以及文选注解,与课本注解—脉相承——蹈袭旧说,习焉不察,用讹传讹,贻误后学不浅!我们认为:“扑朔”一词的正确解释是——毛发蓬松披垂的样子。  相似文献   

19.
残荷     
秋天高远的脚步跨越了暑热盛夏 ,不露声色地来到我们身边 ,荷花败了 ,翠叶残了 ,无情的秋风将满塘莲荷吹得茎残叶枯 ,萧索落寞。刚刚过去的江南夏季曾是美好的季节 ,汉代古乐府就有令人陶醉的描绘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莲叶接天 ,碧绿无穷 ,凭借水的滋润 ,它开得如痴如醉 ,莲叶在微风中摆动 ,衬出高挑的荷花的明媚妖娆。这夏日的美景 ,让多少文人墨客留连忘返、吟诵不已。周敦颐满怀深情地称颂莲是花中君子 ,于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  相似文献   

20.
韦忠坚 《广西教育》2007,(7B):70-71
要求学生找出题目的特点,培养其观察能力。一个人如果对周围的事物不能进行系统、周密的观察,就不能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例如:要求学生快速录入古诗《江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寻求快速录入的方法。学生一经提醒便很容易发现“鱼戏莲叶”四个字反复出现五次,采用“复制”和“粘贴”两个工具便能快速而准确地完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