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天津博物馆近年来的多项重要展陈实践,使得展览设计者积累了从内容设计到形式设计的丰富经验。设计人员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在从宏观到细部的把握方面皆力求使展览亲近观众,并不断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2.
在第二代认知科学革命的影响下,身体范式为档案展览提供了新的机遇,有利于提升档案文化传播的效果。文章基于“离身困厄”到“具身体验”的转变,揭示了具身性档案展览的运行机理,并依据具身认知理论的“身体、环境、认知三位一体”的逻辑理路,提出建构具身性档案展览应注重受众的具身性体验以及与展品之间的互动、重视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融入、关注受众自身认知因素的影响,从而提升档案展览效果。  相似文献   

3.
阅读疗法的"离身认知"原理基于身心二元理念,构建了"阅读—认知心理"之间的直接关联,由于排斥人的身体经验和环境作用,此原理缺乏现实性和生态性。阅读疗法的"具身认知"原理则基于身心一体理念,试图揭示"阅读—具身体验—认知心理"三者的关联,为阅读疗法实践中的书目选择、过程引导和环境设置提供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类展览的主题,须从历史文化事实中提取最具代表性、影响力和教育意义的概念,并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来表达,通过承载着这些历史文化信息的展品和布展设计来表现。因此,学术研究是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基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展览的科学品质。鸦片战争博物馆针对本馆的展览选题,搭建了包括馆刊、专著、论坛在内的多种学术平台,孵化了一批学术研究成果,并运用于“鸦片战争”展览,极大地深化了展览主题、丰富了展示内涵,并促成了形式与内容的较好融合,集中体现了“内容为王”的办展理念。  相似文献   

5.
主题展览如何设计?展览主题是什么?如何提炼和表达主题?是多年来存在诸多模糊认识和困扰展览设计团队的重要问题,并直接影响到展览设计的质量与展示效果。本文首先从基本概念、展示教育目标的角度,提出展览主题应是策展人“最希望观众在参观展览后能记住或认同的一个科学理念或概念”;进而提出“主题引领,纲举目张”的设计方式,二级、三级展区的分主题、内容、展品等,均应为有效表达主题服务;同时,采用主题的“语句式表达”“显性化表达”方式,以强化主题表达的效果。合肥市科技馆新馆展陈建设即采用了上述认识和设计方式,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展览的叙事性设计是目前展陈设计的主要形式。《深圳改革开放史》与《香港故事》两大陈列作为深港两地各自的唯一官方通史类展览,在叙事性设计方面做得都很出色,并分别代表了宏观叙事模式与微观叙事两种模式,前者立足宏观历史背景,阐释宏大历史主题和历史发展道路,后者讲述普通市民生活以及对生活有重要影响的社会事件。分析两种叙事模式的利弊与成因,对当下博物馆历史类展陈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教育教学的视角,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不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肉体,它是认知和情感形成的基础性核心,是我们和环境互动交流的支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身”体验,将身体、动作融于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效果。科普场馆中的一些互动展品,是真实情境的直接反映或模拟,是典型的具身认知环境。本文以具身认知理论和活动设计为主线,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首先分析具身认知理论对科普场馆教育活动设计的启示,挖掘其教学价值;其次通过阐述具身教学的基本内涵,分析具身教学的要素并提出具身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第三,以仿生机器人制作活动为例呈现出一个完整清晰的具身教学活动案例。  相似文献   

8.
目前展陈艺术创新内涵边界是建立在工业经济理念基础上的。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展陈艺术创新内涵边界要进行外延与拓展。从固定空间里进行艺术创新向构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展览陈列领域里进行艺术创新转化;从根据馆藏创新展览陈列艺术主题向根据创新主题整合展览陈列资源转化;从具体的固定展陈场所设计管理向同一主题多场所同时进行设计管理转化;将展览陈列艺术设计注重对参观者教育、研究、历史认识等功能向注重参观者消费体验方面转化。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览要注重开发出蕴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中的精髓和灵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固态还原为活态,并以活态的形式传承发展。展览定位、展览主体、展览筹资、公众认知、展陈手段等因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览的必备要素,只有统筹把握,才能办活非遗档案展览,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0.
展览标题在博物馆展陈中占有重要地位,"标题是展览的灵魂"。如何拟定展览标题?展览标题有无规律可寻?文章以国内部分博物馆的展览标题为例,结合展览设计实践,归纳、总结,探索拟定展览标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日前,上海浦东新区档案局(馆)、浦东新区党史地方志办公室以"永恒的信念"为主题,举办了档案史料展。展览首先在浦东新区档案馆展览大厅内向市民免费开放,同时在浦东档案信息网上推出,方便市民观展。展览分为"觉醒""浴血""奋斗""腾飞"四个部分,展出230余张照片,是一部浓缩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展陈受到社会发展、社会审美、社会教育、信息传播、博物馆与公众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关注观众学习需求"和"提供公平学习机会"已成为博物馆的基本共识,"支持观众学习"成为博物馆展陈的重要任务。展陈内容多采用依据事件或主题的"专题"形式,内容表述形成多种风格。博物馆展陈艺术提出整体环境营造理念,创造表达展陈主题的艺术风格,营造吸引观众参观的视觉效果。博物馆展陈将积极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和管理"大流量观众"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家博物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馆藏文物系列展"以"抗战与文艺"为主题,通过"文艺与抗战展"、"延安电影团史料展"、"抗战木刻展"、"抗战摄影展"、"梁又铭抗战美术作品展"五个展览,利用馆藏1100多件历史文物和美术摄影作品以及历史照片、历史资料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抗战中文艺和文艺家为抗战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五个具体展览相互关联以及各自的特色,都再现了抗战中不同地区、不同时段、不同艺术形式的历史。展览的整体设计相互辉映,将丰富性的特质用展陈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体现了"历史与艺术并重"的精彩。这一展览展示了国家博物馆在研究利用馆藏文物方面的不懈努力,还表现了国家博物馆在"历史与艺术并重"这一新的发展定位下,在展览策划方面的长足之进。  相似文献   

14.
当下,部分历史事件类展览有叙事视角同质、图片物证粗糙、设计风格单一等问题,存在千馆一面的现象。历史事件类场馆是记忆之所,承载了国家和民族的重要历史记忆,如何挖掘史料、提炼要点、创新展示、持续运维、形成特色,策划制作并运维"不一样"的展览,是历史事件类纪念馆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的方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基本陈列"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及主题临展,运用从史料到大纲、文字到视觉、展厅到空间、展览到记忆、开幕到全周期管理的叙事转换方式,以观众分析为依据、以青少年教育为重点、以仪式活动为亮点,坚持提高展览教育质效,得到社会各界肯定。  相似文献   

15.
赵海明 《新闻大学》2022,(7):14-26+116-117
当前学界对于“具身”概念存在望文生义的挪用和误解。从认知科学革命中的具身认知转向以及回溯现象学的具身概念,可以发现身体是具身认知与实践的本源。机器作为传播主体则打破了“传播是人类所独有”的观点假设,通过人机交互的具身传播实践,创造情境化的意义空间与传播情境,这将深刻地影响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与行动方式。仅从身体或媒介的单一维度讨论“具身”无异于在空中建楼阁,而以人机传播为切入视角能够兼顾身体与技术两个维度,使“具身”不再是孤悬的理论。基于此,具身传播是不同传播主体间并行的、高度互动的耦合现象,主体间的意义创造构建着全新的传播情境,从而也会重塑人的身体经验和具身认知。  相似文献   

16.
书籍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一种文化。书籍装帧设计是指书籍的整体设计。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封面,扉页和插图设计是其中的三大主体设计要素。需要注意的是"装帧"与"装潢""包装"含义不同。"装潢""包装"是附加于  相似文献   

17.
基于阐释理念策划的展览,不仅更容易让观众理解展览内容,还能够提高博物馆信息的传播效果。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生平陈列”的策划在理念上经历了从“展示”到“阐释”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在展览内容体系的制定过程、文物信息的阐释方法、“以鲁迅说鲁迅”的叙事策略等方面,最终实现从展览文本到鲁迅展览空间的转化。希望通过对策展经验的总结,探讨如何协调历史人物、观众与展示技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科幻小说《假人》是苏珊·桑塔格试图在技术时代中重构新主体的小说实践。从仿生人诞生并作为“我”的生活替身,到“我”与仿生人的共存景象,小说不仅揭示了人类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固有的自我复制倾向,也在打破“意识统一性”幻象的同时,重思了技术时代的主体基础,为拓宽主体范畴的“具身意识”埋下了认知转变的铺垫。最终,小说通过身体的媒介化以及非人的具身化,衍生出了容纳人与非人的共同主体概念“具身媒介”,为我们在技术时代下重建主体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9.
历史类陈列展览注重陈列内容的编撰和展览结构的组织,体现了明晰的叙述功能和叙事线索。按照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研究视角将历史类展览的组成要素和构成形式进行分析,可以提炼出四种叙事模式,即古代社会史类、近现当代社会史类、近现代人物史类、科技发展史类。这四种历史类展陈的叙事学模式在展览的素材选择、结构与层次、叙述者、展线和文本几个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规模迅速增长背景下,探究360度全景知识类短视频情境中的用户具身体验与内容认知间的动态交互机制,对有效提升其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从用户具身体验与视频内容认知两个维度出发构建编码框架。在此基础上以Bilibili网站360度知识类短视频用户发布弹幕为数据来源,使用认知网络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编码并构建用户认知网络,剖析具身体验与内容认知维度下不同认知元素间的关系;并基于时间序列探究用户认知网络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用户具身体验与视频内容认知关联,具身体验维度参与、在场与内容认知维度关注剧情、关注结果认知元素关联度最高。不同时间段内用户认知网络存在显著差异,学习过程中,用户明显增强了深层内容认知元素的关注和具身体验的调用,认知节点的关联深度与复杂度逐渐上升,体现了视频观看过程中认知建构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