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卷首语     
<正>本期的专题是"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我们以2011年度博物馆免费开放最佳做法评选结果为对象,组了一组稿子。免费开放是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和文化惠民的重要举措,博物馆不仅参与了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和产品,这一举措也改变了博物馆生存与发展的业态——它首先让更广范围更多的公众走进博  相似文献   

2.
《大观周刊》2013,(1):52-52
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与社会的接触更为广泛和密切,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走进博物馆、感知博物馆。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也越来越彰显其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巨大作用,博物馆在向公众提供文化食粮的同时,也要积极关注社会的变迁,关注公众的需求。博物馆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博物馆精品文化;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体现博物馆“以人为本”的理念。全方位为公众服务。  相似文献   

3.
郭永卿 《大观周刊》2012,(12):70-70
2008年国家下达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像春风拂面一样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过去或许由于门票这道门槛而阻挡了一部分人群走进博物馆的脚步,而现在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力实施的文化惠民政策,得到了广大公众的支持,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博物馆免费开放前期一度出现爆棚的情况,但在参观高潮之后,往往又会出现门庭冷落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以博物馆网上展览、网上文物数据库、网上直播导览、网上教育课程等为代表的在线文化服务内容资源,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从电气时代到信息时代,推动文化资源开放和知识共享,始终是博物馆的价值追求。综观世界博物馆发展潮流,面向公众开放数字文化资源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博物馆收藏保护的各类藏品、资料数据和服务于博物馆展示交流的陈列展览与教育活动数据是最受社会关注,也是大数据时代博物馆文化资源开放的主要内容,需要一套完善的服务机制保障其持续运营。博物馆数字文化资源开放是一项可以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人群共享博物馆文化的数字时代全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包容理念:内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图书馆是体现社会包容的"场所",是国家为保障公民获取知识自由而设置的专业信息机构。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存在的若干社会排斥现象违背了图书馆社会包容理念,限制了公众对知识的自由、平等获取。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制订相关的职业规范和服务准则,确立其负有社会包容的责任和使命,培育公共图书馆社区服务意识,在资源与服务配置上向被社会排斥人群倾斜,倡导并重新评估"机会平等",以此促进图书馆社会包容理念的推广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推动力之一。博物馆服务公众、服务社会的理念和水平也逐渐成为衡量其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博物馆就需要积极回应当前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基于社会热点开展博物馆教育,能够吸引公众的目光,扩大博物馆影响力,能够科学引导公众理想的观察和理性的分析社会现象,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功能,能够满足公众的多元化需求,有助于个体成长成才与社会和谐稳定。本文从博物馆助力社会发展的角度,浅析关注社会热点的意义和作用,并结合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展的"共享蓝天,快乐成长"关爱特殊困境儿童群体系列活动为例,探索博物馆结合社会热点时怎样结合自身优势、行业特色和受众特点开展社教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以期让博物馆在服务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7.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社会生产、社会管理和公众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博物馆也感受到社会环境变化对博物馆业务的影响,感受到技术对博物馆产出和博物馆管理的影响。博物馆工作者希望利用先进信息传播手段,密切与公众的联系,扩大社会影响,拓展博物馆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博物馆已成为我国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博物馆既可以作为承接方,也可以作为主导方,这给博物馆常规的开放和社教活动带来了新的挑战。"读城"系列研学项目是以首都博物馆为主导方的一次创新性尝试。基于对该项目的分析评估,博物馆配合及组织实施研学旅行活动时,应建立规范标准,提升社教活动的专业性、共享性和公平性,使博物馆研学真正做到"可游、可学、可思、可评"。  相似文献   

9.
自2008年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在社会和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出现了参观者数量剧增,展览向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增设夜场等新特点,但由于一些公众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或道德观念偏差,加之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给博物馆藏品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给员工工作带来了额外的投入。南京博物院针对上述问题,从科技设备、员工培训、基础工作、规章制度等方面加以改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博物馆与市场化"、"以人为本"、"博物馆与社区"、"博物馆与公众"等成为博物馆界的热门话题。博物馆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吸引公众,融入社区,树立形象,维持生存,更好发展,完成社会赋予它的使命。这归根到底取决于博物馆能否  相似文献   

11.
2015年的美国博物馆发展呈现出了六个方面的趋势:开放经济下的数据公开、社会道德伦理的变化、个性化服务的涌现、风险评估与防范、可穿戴技术的挑战和缓慢运动的启示,每一种趋势都会给博物馆带来导向性的影响。博物馆应不断反思,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追逐前沿,为观众提供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化体验服务,用新科技手段重新诠释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交互关系,提高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能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是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的主题。这一理念的提出,进一步激发和提升了博物馆界对博物馆超级连接的再思考和再认识。基于超级连接的博物馆内涵和特征,提出了构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的相关要求、实现路径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这也是新时代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功能优势,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多样化的公众文化服务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现代博物馆作为底蕴深厚的社会文化机构,既是历史记忆的储藏库,也是一所公众的社会大学。博物馆以藏品为基础,通过陈列展览宣传历史文化,对广大观众进行形象直观的社会教育。能够及时地了解、获得博物馆的展览和活动讯息是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的第一步。博物馆应该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依托多种媒体加强宣传服务,将博物馆的展览、文化活动推广至社会各界,吸引公众注意力,避免出现"门庭冷落"、"自我欣赏"等情况,让展览成为博物馆与社会大众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本文以山东博物馆2012年举办的《斯文在兹——孔府旧藏服饰特展》为例,探讨博物馆展览的宣传推广。  相似文献   

14.
随着"研学旅行"的盛行,广大中小学生逐渐成为高校博物馆参观群体的重要来访者。通过实地走访高校博物馆,发现研学旅行一方面给高校博物馆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持续攀升的客流量提升了高校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成为学校形象的靓丽窗口,推动了教育界的资源整合,助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但同时,这一现象的爆发式呈现,给高校和场馆本身带来了不小的管理与运营压力,对高校博物馆原有的办馆理念和宗旨也带来一定挑战,成为当前高校博物馆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新命题。  相似文献   

15.
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多元群体,促进社会包容与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当代英美博物馆的重要价值导向。这是英美国家历史文化、社会环境、政策法规、行业发展、学术研究等因素综合推动的结果,并通过当代博物馆定义与伦理探讨,影响着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英美经验证明,当代博物馆需要关注社会议题、明确社会责任、挖掘资源优势、秉持开放态度,并从根本上反思与革新博物馆的价值功能、使命宗旨与运营管理,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力量。  相似文献   

16.
公共图书馆产生何种社会效应并不由大众对图书馆、对阅读的态度决定,而取决于它本身的服务战略.公共图书馆若想要在包容弱势、扶贫助弱的方面产生显著可观的影响力,需要首先在理念与战略上建立社会包容的使命与责任,在工作策略上向弱势群体倾斜服务资源,才能切实改善所服务的个人与群体的健康与福利,建立起安全、活泼、融合的社区生活.文章以上海市浦东图书馆的盲人服务为研究对象,借鉴<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的社会产出原型框架>中对公共图书馆社会产出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分析,从"更活泼、更安全的社区"、"健康和福利"、"提升个体的公共生活质量"等方面表明了浦东图书馆服务对视障群体的社会价值.本案例既是有效管理理念与服务战略促成公共图书馆良好社会效应的证明,也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促进社会包容的例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球科学这一学科在国际上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而地质、地学类博物馆在专题博物馆中又占有较大比例。因此,以中国地质博物馆为案例来研究地质、地学类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然而,更加深远的意义在于,以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深层脉络,探究体系化的学科知识与博物馆,与公众生活的相遇,以此,对博物馆教育活动进行深层次内容结合方法论的探索,力求为自然类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洞开新的视野,文章从两条进路出发,剖析中国地质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第一条是知识延展的进路。依据地学、地质知识内容结构的网络,建构由博物馆内部诸展厅延伸踏至山、川、湖、海的活动,沿著知识的脉络在无边界的空间展开。第二条是公众社会生活的空间维度,博物馆教育活动将博物馆各类知识体系再度分解至观众的理解,碎片化抵达至与公众相遇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展陈受到社会发展、社会审美、社会教育、信息传播、博物馆与公众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关注观众学习需求"和"提供公平学习机会"已成为博物馆的基本共识,"支持观众学习"成为博物馆展陈的重要任务。展陈内容多采用依据事件或主题的"专题"形式,内容表述形成多种风格。博物馆展陈艺术提出整体环境营造理念,创造表达展陈主题的艺术风格,营造吸引观众参观的视觉效果。博物馆展陈将积极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和管理"大流量观众"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正"博物馆教育"一直是博物馆界的热门议题,特别是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重新定义博物馆,将"教育"提升为博物馆诸多功能之首后~([1]),"博物馆教育"更是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解读,从概念到理念、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推陈出新。与此同时,博物馆教育活动越来越强调受众的"参与性",这也导致了对博物馆教育的解读对象也不再局限于业内人士,普罗大众的感受也成为  相似文献   

20.
系统梳理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全球科技期刊出版带来的巨大冲击,分析了预印本爆发性增长、开放获取定价机制不断优化调整、“S计划”迈向新阶段等出版动态.开放数据出版作为独立于期刊论文出版的科技出版模式,将日益嵌入科技出版产业.大型出版商通过开放评议、开放引文、开放期刊评价等措施,加速接入开放生态.出版商和学术机构通过制定各项行动计划解决种族和性别歧视问题,共同营造订阅模式和开放平台并存、大宗贸易和小规模贸易兼有、包容的科技期刊出版生态.疫情冲击成为开放科学和开放出版的催化剂,但能否给科技出版带来永久变化还未可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