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盾 《围棋天地》2001,(2):51-51
围棋古称“木野狐”,迷惑人不亚酒色。它的唯一坏处,恐怕也是太迷人。酒色可以戒,围棋却无法戒。一个人一旦学会下围棋,就等于找到一个难分难舍的“情人”。它将伴随你快乐地度过终生,而你却无从抗拒。  相似文献   

2.
余昌民 《围棋天地》2005,(21):59-70
这张拍摄于1968年的老照片,是清华大学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一间“围棋小屋”的全家福。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里.这群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因围棋而结缘.一起度过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快乐时光。当国家和民族处于灾难之中,这些“天之骄子”们也有如风雨中的一叶浮萍,无力左右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幸好有围棋.在无奈苍凉的年代里给予他们快乐和面对生活的勇气。围棋之所以又名“忘忧”,其原因大约就在于此,岁月无情人有情。照片中的人如今大多年届花甲,岁月带走了他们青春的容颜.而那些如珍珠般散落在棋盘上的故事却永远留在记忆深处.如陈年老酒般弥漫着醉人的芳香,本文作者余昌民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现任深圳市瑞骐投资有限会司董事长。围棋业余5段。  相似文献   

3.
“韩国流”肆虐世界棋坛十余年,其实质与特点到底是什么?有人将“韩国流”称之为“暴力围棋”,笔者认为并不确切。窃以为,用“微雕围棋”来概括“韩国流”似乎更贴切些。微雕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新兴的一朵艺术奇葩,即在体积微小的物体(如玉石、兽骨、毛发等)上面写字、绘画、雕刻,它是一种以精细为特征、在细微处做“文章”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韩国流电是如此。韩国围棋虽脱眙于日本围棋,但却与过分拘泥于棋形棋理和大局观的日本围棋有明显的不同,注意从小处着眼,重视局部变化与子效,在局部施展种种精巧手段,再由局部辐射、主导全局,使局势朝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看父亲下围棋就偷学棋艺,还给父亲支招儿;他经历围棋生涯50年,却仍然坚持战斗在围棋第一线,不怕输棋;他获得过无数荣誉、鲜花和掌声;他创造无数纪录,至今仍然保持着;他从“围棋皇帝”变成了“三无皇帝”;他是围棋天才,却首推吴清源为第一天才;他培养出世界围棋第一人,却不得不交出第一人的位置…… 他就是曹薰铉九段。[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扑”源考     
满瑜 《围棋天地》2008,(21):93-94
“扑”在围棋中本是专门的术语。它的起源得名非常的早。 宋朝初年,有个大臣名叫徐铉,他写了本书叫《围棋义例诠释》,在这本书里就对“扑”有所记录:  相似文献   

6.
征子     
王元 《围棋天地》2005,(15):83-85
“征子”,是围棋中特别的吃子手段,也是初学围棋时必须认识的手段。虽然,如果仅仅是“认识”,可以说是非常、非常容易的,但本讲义却希望各位朋友在很快就认识“征子”的条件下,尽可能多的再“认识”一点别的东西——围棋的本质是效率,学围棋时提高一些学习的效率,肯定不会错。  相似文献   

7.
因人兴废     
《围棋天地》2013,(17):108-108
读围棋史,特别是乱世棋史,令人难免生出废卷而叹之心情的,是围棋人们不得不“含情凝涕谢君王”的无奈。围棋的兴也好,衰也罢,尽在皇帝的一念之间,以南北朝一世为例,宋明帝刘或、梁武帝萧衍,虽然残暴昏庸,政名不堪,但二人利用个人权力建设围棋州邑(中国最早设立的官方围棋机构,负责举荐棋手、收集棋谱),校订棋品(仿照九品中正制的官制,按棋手实力分为九品,为段位制度之滥觞),促进了围棋的大发展。而北周“文帝”宇文泰、隋文帝杨坚,在史书里虽然以创业雄主著称,但对待棋艺却有着“多乱法,何以致久”。将其视作安邦兴国的隐患的态度,以致围棋在上述两朝一片冷寂,满目萧然。  相似文献   

8.
谢锐 《围棋天地》2005,(5):50-51
对于棋手们来说,棋盘中的天地很大,但棋盘外的天地却变得很小。尽管他们小小年纪时就已经在围棋领域有所作为,但生活的空间却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相应拓展,棋手们对于同龄人多姿多彩的生活还是充满了憧憬和羡慕,这其中,最让他们神往的,莫过于大学生活了。年轻棋手没有不想上大学的,但因胜负世界竞争激烈,能完成大学梦的棋手因此少之又少。对于鲜有机会上大学读书求知的棋手来说,大学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大学生被称作“天之骄子”,如今围棋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年的中日围棋擂台赛在大学里培养出了一大批铁杆棋迷,他们今天正是各个领域的栋梁精英,围棋事业因为有了他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光大。愿围棋更多地走进大学之中,我们的围棋,我们的大学,两者的相融,又该是怎样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9.
一粒铜豆     
唐虹艳  敖晔 《围棋天地》2002,(11):46-49
我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一年前,我在学校里组建了“铜豆”。铜豆!一个响亮的名字。这就是我们围棋社的名字,是我起的。因为我希望我们的围棋社能像一粒铜制的豆子那样的坚不可摧,而且铜豆摩擦力是很小的,我相信它可以在我们大家的努力下一直走下去!  相似文献   

10.
毛宪民 《收藏》2001,(4):42-44
围棋是我国传统棋艺之一,在我国古代称作“弈”。东汉人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云:“弈,围棋也,从升,亦声。”它与我国古代另一种游戏“博”常常并称为“博弈”。  相似文献   

11.
张大勇 《围棋天地》2005,(18):63-73
古曰“操千剑方知器”,但对于围棋来说“打一谱见境界”并不为过。现代的文明社会有越来越多的方式回忆过去,录音、录像、文字记载。所幸,围棋有棋谱,能从叮然的落子声中感受胜负之驿动、时代之变迁,领略流派之走向,棋手之盛衰。日本围棋——擂台两强——三足鼎立——韩流独走,构筑了20世纪围棋发展的链条.世界围棋的格局在不断的变化和重组中孕育生机,经典棋谱源源不断涌现。尽管不同时代的棋有着不同的内涵、理念和气质,但丝毫不影响棋迷对它的接纳。就像流行音乐一样,无论十几年前“外面的世界”还是今天的“双截棍”,拥有不同创作风格的齐秦与周杰伦,都有着庞大的追随群体。可谓十年一个天下,面目全非。时光几流转,棋局美如斯。不知道未来的棋迷怎样看待现代围棋的百年,至少在今天来看,它给令人留下了很多的探索空间。韩日两国都曾对现代围棋弈法的发展做过研究,但我国棋界一直到现在还是旁观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虽早有提笔的愿望,但唯恐有失。近日,得益于常昊、周鹤洋、古力、余平等国手的帮助,冒昧形成本文,谨从前沿、天赋、境界、战斗、构思五个角度,对现代围棋的弈法变迁略作浅探。现今,网络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棋迷失去了将棋子打在棋盘上的那种美妙手感,在石木撞击声即将成为记忆中的珍藏之时,以打谱的方式,重回“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意境,岂不快哉!  相似文献   

12.
国人好像有一个好大喜功的毛病,总想把自己的事情办得大而全,办成世界第一,这一点在最讲究平常心的围棋上也体现得那么充分。一段时期以来,有关方面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韩国的李昌镐、曹薰铉、日本的林海峰弄到了中国围甲联赛,中国围甲联赛终于可以称得上是世界最高水平的围棋联赛了,但除了得到了这么个名头外,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呢?我认为有点儿得不偿失。首先,所谓加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加盟,倒有点儿像是友情出演,因为一个赛季里,李昌镐、曹薰铉、林海峰等人都只代表所  相似文献   

13.
杨佑家 《围棋天地》2005,(24):53-61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这句话用在围棋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围棋别称“方圆”,是方和圆的最基本的组合体,而围棋又有它自身的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14.
《围棋天地》2006,(14):59-59
围棋,做为“琴棋书画”四大雅事之一,古代文人墨客或精通或涉猎,大都视之为必行之道的,否则似乎就不大够格,起码是不大够味儿。故曾有“虽不善书,笔砚不可不精;虽不工弈,楸枰不可不备。”“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之类的说法。如今自是不同了。生活节奏的加快,业余生活的多彩,使得围棋这种需要几许从容、几许散淡的风雅艺事,渐渐缩减了在文化人圈子里的地盘,而显得不再那么举足轻重。即便如此,围棋所特有的文化品格却依旧被文人们所尊崇。由是,中日文化界的围棋交流,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绵延不断20年。且还会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5.
围棋素有“手谈”、“烂柯”、“木野狐”等别称。《玄玄棋经》中说围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关于围棋是什么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说围棋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围棋是军事、是哲学、是竞技,但说到底围棋是一种智力游戏,一种关于兵法的游戏。棋盘就是战斗场,棋子是士兵,棋手是元帅。棋手下棋,犹如在指挥一场大型的战斗,颇有些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味道。几千年来,围棋能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未被淹灭而一直流传下来,是因为它并非单纯的胜负之争,也不是仅仅用互相争夺地域这一简单的概念就能表达出来的智力竞技…  相似文献   

16.
围棋的起源     
松谷译 《围棋天地》2010,(21):104-106
尧舜创始说 围棋的起源非常久远。发源于中国基本上可以肯定。但“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这些却全然无法确定。而现在想进一步探求线索亦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我们认为,围棋并非哪一个确定的人物所发明,而是在广大的民众之间自然而然产生的吧。  相似文献   

17.
常崇宜 《围棋天地》2007,(10):95-96
围棋是中华祖先智慧的结晶,传说肇始于唐尧时期,“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战国佚名《世本》)。到了汉魏时代围棋已经十分普及,成为上白宫廷,下及百姓,文武百官,三教九流的共同爱好。围棋之所以朝野流行,主要是它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殊功能:其一是围棋“易学”,使之有了很强的娱乐功能。在缺乏大众文娱活动的古代,瓜田斗室都可以摆上副围棋,“纹枰对坐”,从容谈兵。其二是围棋棋艺又极深,从纯理论上讲,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计算过,围棋的变化无穷,“尽三百六十一路,大约连书万字五十二”。班固《弈旨》称围棋“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鉴其得失,古今略务”。  相似文献   

18.
围棋的别名很多,并都有来历。比如,有人称它为“方圆”,是从围棋盘和围棋子的外型来说的。梁武帝萧衍的《围棋赋》里就有“圆奁(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器具,亦泛指精致而轻巧的小匣子,如棋奁。)象天,方局法地。”有人称它为“忘忧”、“手谈”及“坐隐”,是从弈棋的特点来说的,两人对坐,专  相似文献   

19.
棋内棋外     
福建联赛如火如荼,但比赛之外,一直支持福建围棋的“艺术企业家”范总的一句话却让我思索良多:“尽管我围棋下不过你们,但是围棋带给我的却一定比你多,围棋对于我来说是最大的爱好,是一种道,围棋的棋理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几乎都能贯通,这才是围棋最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劫材说     
王元 《围棋天地》2005,(13):83-85
在前两期中,谈到了“劫”。“劫”的问题,说它复杂,真可谓千变万化、深不可测。但要说它简单,也可谓万变不离其宗——如果从认识劫争的价值入手的话。对于围棋的初学者或具有初级水平的棋友来说,只要不忘“围棋的本质是效率”,我肯定,你认识和处理“劫”的能力,甚至你的棋力,都已经进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