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钟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域文化动漫宣传片创作中深度挖掘灵璧钟馗文化内涵,研究灵璧钟馗画经典,丰富灵璧钟馗画创作内容,感知灵璧钟馗画的乡土人情,体认民间艺术“土而不陋”、“俗不伤雅”的艺术审美情趣,有助于灵璧钟馗文化的传播,有助于真正传统意义上的灵璧钟馗画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民间对钟馗的信仰其来已久,晋末就有关于钟馗的记载,唐代已出现钟馗的画像。宋元时期,钟馗形象在文人的笔下日益丰满,文人的钟馗画作日益增多,相关传说也逐渐成形。钟馗从一个单纯捉鬼的虚构神灵,变成了出身终南山的进士,由于应举不捷,触阶而死,后为唐玄宗捉鬼以报赐袍之恩。而钟馗信仰则延续着前代特点,钟馗因发挥驱鬼辟邪的作用而继续受到人们的敬仰,但民众对钟馗的态度开始由敬畏向怀疑转化,这一变化在明清时期得到延续。  相似文献   

3.
钟馗以其嫉恶如仇和出色的驱鬼捉鬼功能,在文学领域、书画领域长盛不衰,其神话故事在民间也源远流长。钟馗,是在我国民间广泛信仰的驱鬼驱邪之神,钟馗捉鬼也是流传甚广的鬼怪故事。钟馗人物形象的形成,以及钟馗故事的进化演变有着世代累积的特点。钟馗这一人物形象的形成经历了驱邪之物、人名姓氏以及"傩"仪式的交互杂揉,而钟馗故事在最初也十分单一与简单,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以及人们对钟馗故事的加工,逐渐形成了完整和成熟的故事脉络。  相似文献   

4.
张兵  张毓洲 《家教指南》2008,(1):102-105
钟馗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人物,他来源于远古人们用来驱鬼的法器终葵(终椎).钟馗故事产生以后流传广泛.敦煌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是钟馗故事流传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从它开始,钟馗形象的神圣性开始减弱,民俗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5.
钟馗形象作为我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独特的图像符号,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的内涵,钟馗原型出自上古傩仪,钟馗传说的形成是在汉魏之际,随着唐宋时代经济的发展和民俗文化的生动化、世俗化,钟馗这一形象彻底完成了从原型到传说的转变,并随着宋代民俗文化的兴盛与宋代艺术的繁荣而更加丰富多彩。钟馗画应各种民俗节令活动而产生,在民间年画、宗教绘画、文人绘画中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形象体系,有些形象还依靠粉本的流传使其延续和传承变得更为稳定。元代以后,文人在对钟馗形象的关照中有了强烈的代入感,钟馗开始以失意文人的身份深入人心。明代文物画的文人化,是钟馗画文人化的最后阶段。  相似文献   

6.
源于傩祭和傩舞中方相的钟馗形象外貌丑陋,体现了异人自有异相,圣人与众不同,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及以怪治怪等思想。钟馗形象本身粗悍的张力很有表现力量,可以把人引向更深的思考和感悟,体现独立不群纵横不羁的精神。民间的塑造使钟馗获得了与众不同的世俗品格,浸透到民间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凭添了几分喜剧色彩。古往今来,钟馗在众多的艺术家手中,变幻出多姿多彩的形象,寄寓了丰富复杂的情感,是人们编造的经久不衰的神话。“钟馗”文化,浓缩了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的丰富想像和情趣,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丑意识。  相似文献   

7.
钟馗这名字确实有些奇怪,让人总不知不觉联想到天师钟馗。 据说他出生后特爱哭。他父亲是个文人,馗爸爸想,爱哭的孩子情感最是丰富细腻,尤其适合做文人。  相似文献   

8.
钟馗实业公司高度重视职工队伍的素质提高赵生,徐书华遵化市钟馗实业公司以其主要产品轻体板系列优质防盗门扇和保温门扇而名扬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1988年以来,轻体板项目的开发成功,使该公司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发出集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为一体的钟馗牌轻体...  相似文献   

9.
画外音     
钟馗,一把大胡子,瞪着桂圆似的眼睛,执着宝剑,有时还骑着毛驴。幼时每过端午节,就能从画上见到他。看上去样子可怕,但我却喜欢钟馗那副凶猛、警惕的神态。大人说他会捉鬼。这使  相似文献   

10.
钟馗是民间传说中专打鬼的神。据《逸史》载,唐明皇病重时,一日梦见小鬼盗玉萧,被一个破帽蓝袍的大鬼捉而啖食。明皇惊骇,问之,那青面撩牙的大鬼自称叫“钟馗”,在高祖武德年间应试武举未中,遂触阶而亡,死后立誓扫除天下妖孽。明皇醒后,即令画工吴道子照其言状绘成图像,广传神州,以祈消秽去灾。从此,民间多于端午节挂钟馗像,谓能捉鬼打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老子》为语料,对其中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从句法功能和指代意义两方面进行辨析,并进一步讨论了"吾"与"我"在《老子》中共存的意义。"吾"在《老子》中可以做主语和定语,"我"可以做主语、定语和宾语;"我"是得道之人,是圣人,"吾"是未得道之人,是"道"的追求者;"吾""我"共存清晰地展示了"道"是"德"的目标和归宿,"德"是"道"的实践和追求。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通过人的劳动进行信息交换、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即三大交换活动协同运动。生物个体即个人的“三大交换”是基础,社会“三大交换”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个人的“三大交换”与社会“三大交换”的活动就是“私”与“公”的矛盾。“私”与“公”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私”、“公”矛盾的运动过程,也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动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正确处理“公”、“私”矛盾,主要是树立“公”、“私”分明的观念,实践劳动是人生存发展之本,正确把握个人角色的变换。  相似文献   

13.
"正当"和"善"既存在通约性,又有不可通约性。二者的"通约性"在于它们都有价值辞的作用和功能,"正当"具有"善"的部分特性,行为自身的正当性就是一种"内在善";相应地,"善"的各种描述性陈述也能提供用以判断一个行为正当性的标准,某些"善行为"也是"正当的行为"。二者的"不可通约"表现在:正当是评价人们是否履行义务的标准,善是评价事物是否具有价值的标准;"善"通常比"正当"有更一般的意义。在有些场合,"善"能被替换成"正当",但是不能将"正当"替换成"善";即使"正当"、"善"都用在行为中,"正当的行为"、"应当的行为"以及"善的行为"之间也有细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翻译的过程中,"异"与"同"矛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异同之间,体现的是翻译的方方面面。对翻译中"异"与"同"矛盾之辩证关系进行论述,分析文化视阈下对"异"的思考。当前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各国间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译者应把握时机,正确对待"异"与"同"的矛盾关系,积极发挥创造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相似文献   

15.
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说体现了其诗歌审美理论,在古代诗论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滋味"说吸收了前人"味"论的文艺思想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五言为体、抒情写景的详切充分、追求"自然英旨"、"风力"与"丹采"的具备等方面,它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三个角度分析了《说文解字注》使用的训诂术语“浑言”、“析言”:“浑言”、“析言”术语的提出在训诂学史上的意义;“浑言”、“析言”在汉语词汇学方面的成就;“浑言”、“析言”对语言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罗尔斯的《正义论》进行了多视角的解读,但是,很少有人对《正义论》中的“善”进行阐释。“善”是一个古老的基本哲学范畴,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哲学家们就对“善”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伦理学思考和诠释。但是,他们都没有把善置人于社会关系中来理解。而在《正义论》中,罗尔斯从社会关系中来把握善,把善理解为合理期望的理性善;有词典式序列的基本善和基于社会结构中的社会道德善。当然,罗尔斯的社会道德善仍然没有离开它的抽象性。  相似文献   

18.
“恩怨”问题,是伦理学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恩怨”有三种价值应对模式,六种价值表现形式。本文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它们各自的特点及其联系。理解和把握对待“恩”与“怨”的价值模式,对于达到人际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破阵乐》、《破阵子》、《十拍子》在《教访记》中是三种各自独立的曲名,因曲谱失传,三者在音乐上的关联已难考述,通行的《破阵子》是从《破阵乐》中摘遍而来的说法似难成立,又考之词律,《破阵乐》是不能作《破阵子》的别名的,《十拍子》能否作《破阵子》的别名,目前也难定论。《破阵子》的词体、词情和气格,都“始”于并“正”于《云谣集》中的四阕敦煌词。  相似文献   

20.
西方词汇"ideology"不能统一翻译为"意识形态",这是因为"ideology"的原义是观念学,忽视西方历史语境将其统一翻译成"意识形态"会遮蔽这个词的学科意义。在拿破仑批判观念学的形而上前,"ideology"是作为学科词使用的,其政治意义还没有出现,因此在这之前西方文献中出现的"ideology"应翻译为"观念学",拿破仑批判之后翻译为"观念学"还是"意识形态"要根据文本的语境确定,当这个词偏重政治意义的时候应翻译成"意识形态",当其偏重学科意义的时候应翻译为"观念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