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南岳慧思的《随自意三昧》、《法华经安乐行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为范围,探讨慧思别具特色的心意识说.慧思继承《大集经》、《大智度论》中对心相与心性的分类,更为深入地探讨了心性问题.在八识说中,慧思首先强调六识中意识对前五识的重要地位,接着认为意识作用之改变,是初心菩萨所用之第七转识,初心菩萨的根本所依是第八藏识,它为如来藏真心的异称.在慧思关于心与识的分析中,处处贯以大乘空观,这是他作为注重禅修实践的禅师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心性现象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它以意识及其本质、心的逻辑、“心的秩序”或“心之理”为其研究对象,即是说,在内容上它是事关“心性”的;其二,它以现象学的结构描述和发生说明为其基本研究方法,这意味着,在方法上它是事关“现象学”的。心性现象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在反思的目光中,通过观念直观来把握心识的本质因素与诸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这种本质联系既意味着各个本质因素在静态结构方面的联系,也意味着它们在发生历史方面的联系。与之相应的方法是横向本质直观和纵向本质直观。  相似文献   

3.
“心识”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佛教发展的不同阶段它也具有不同内涵。早期佛教的心识思想以“五蕴”中的“识蕴”为代表,解析为六种认识功能。上座部从一念心识的缘起次第入手,以八种心顺序生起概括了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种“心”都有不同的作用,这些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连缀起来并且得出带有价值判断的认识结果,又将思维习气存入有分识,准备下一次的认识的发起。利用这种思想作为观心指导,我们能够很快发现自己心念的活动规律,但依此而发展的解脱论和业力说却存在不圆满的地方。“九心轮”思想开辟的心识探讨方式以及其学说没能圆满论证的地方对后来的大乘瑜伽行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性爱美人尽皆知。教读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时,总是惊羡于词中女主人公的娇慵之美,妩媚、多情之美,喻之于心,有不吐不快之感。《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作为温庭筠的代表作,历来不乏研究者,对作品主题的认识也因所处时代、文化背景、思维角度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感士不遇"说(如张惠言《词选序》、陈廷焯《白雨斋词话》),"闺怨"说(如刘熙  相似文献   

5.
林军 《中文自修》2005,(6):50-51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都,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是心性说,这从回目,诗词韵文和名词术语中就可以看出,本文论述了儒释道三教都重视心性之学,《西游记》受其影响并且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加以表现和发展,尤其是在内丹学和心性学方面。  相似文献   

7.
南岳慧思大师于《法华经》,具深信,发妙解,能实修,得证入,对天台智者影响非常大,后世尊之为天台宗先驱。他虽然对多部大乘经典都非常精通,但独对《法华经》具有终极、究竟的信心,而且还具有非常独特的体会,形成了非常高妙的见解。他以能入甚深禅定著称于世,尤以据《法华经》而修《法华经安乐行义》著名。他艰苦修行,得证法华三昧,临欲入灭之时,自谓得六根清净,入铁轮王位,表明他一生都是依持《法华》而修行的。  相似文献   

8.
一《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变相》,画史上称《千手眼大悲变相》,为方便起见,本文简称《千手经变》.《千手经变》,属密宗系统的、宣扬观世音菩萨无上"功德"的一种经变图像.它当然是依据《千手经》绘制的.可是,关于《千手经》译本颇多,均系唐朝有名高僧诸如不空、智通、金刚智、菩提流志等人的译作,有的同一位高僧还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译本.根据佛经记载,伽梵达摩所译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以下简称《千手经》)是流通本.从敦煌壁画和藏经洞出土的绢、纸遗画看,  相似文献   

9.
无论本诸佛典义理,还是循诸禅史脉络,其实都可发现文殊三昧与一行三昧之间既有一种微妙的内在关联,也有顿渐、理事、对象之别.此点若不予以细察明辨,极易造成知解上的混淆与禅修上的困惑.若以经证史或以史解经,道信、弘忍、神秀之一行三昧就不等同于慧能之一行三昧.前者实为佛同时推荐的系心一佛、专称名字、端身正向、舍诸乱意的念佛三昧,后者则更神似于实无心相而入的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然而正如文殊菩萨于<楞严经>中所言,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尽管此三昧与彼三昧不宜混淆等同,但皆为般若之当机妙用、佛法之方便施设.无分轩轾,全在一心.  相似文献   

10.
《陆犯焉识》可谓严歌苓创作历程中一次成功的转型,描述的是一位知识分子的自由之旅,也是严歌苓最满意的作品。男主人公陆焉识一生追求自由,结局除了令人讶异之外,也使读者对他追求一生的自由之路产生思索与联想。本文欲从"自由之后怎样""自由与知识分子的钝感力""‘彻悟’:在失去自由之地重获自由"三个方面对陆焉识的自由意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体会。  相似文献   

11.
"识人"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历代小说均对其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识人"意识是《虬髯客传》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但往往被研究者所忽略。从人物形象的塑形看,文本不仅将"识人"意识体现在主要人物的性格结构中,而且通过"识人"意识的推演也彰显了晚唐豪侠小说的超人色彩。从"识人"意识的视角研究《虬髯客传》,不仅可以重新观照"风尘三侠"的形象特质,而且对挖掘文本的复杂内蕴也有其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于传记材料的简略,传世文集的缺乏,当下对《毛诗多识》成书过程及多隆阿生平交游的认识都存在误区。多隆阿生性平淡,不慕荣利。他在以萃升书院为中心的学术团体中获得了从事经学研究的基本条件,为《毛诗多识》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客居何维墀幕府和家居辽沈期间,多氏完成《毛诗多识》初稿;在主持平阳书院时,《毛诗多识》经多氏再次订正和王筠校对最终成书。后遗稿散佚,经程棫林、刘承干两度订正,厘定为六卷。书虽不完,其保存之功可嘉。《毛诗多识》对清代乾嘉学术在辽沈地区的传播与拓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纳兰性德在自序中明确指出《渌水亭杂识》"以备说家之浏览"为编撰目的,但由于受到明清易代之际学风以及学术传承的影响,《渌水亭杂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清学奠基时代尚实崇博的学术追求。纳兰性德尚实与崇博的追求,既是时代风气的一种反映,也是其"肆力经济之学"渴求建功立业、有用于世的人生追求在学术层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孙子兵法》自诞生以来,人们从多角度解读其丰富深邃的军事哲学思想,而从心性学角度透视者甚少。对人之心性世界的深刻洞察,构成孙子军事哲学思想的重要前提与深层内蕴。追根溯源,孙子的心性论,建立在扬弃历史、体悟现实及由此形成的辩证系统的思维方式基础之上,其是成德之教,更是成事之学。  相似文献   

15.
从司马迁实地考察的见识、提出富国为治国之根与求利是人性之本的犀识、提倡本末并重的创识、颂扬"素封"的胆识4个方面透析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表现出的独特经济思想、过人的思想才能,并在充分肯定其"识"的同时,指出司马迁并没有超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依然在为维护皇权而奔走呼号。  相似文献   

16.
《大乘密严经》,简称《密严经》,依佛说法地点在密严净土而得名,汉译本译出之前或称之为《厚严经》。经中自称“《十地》、《华严》等,《大树》与《神通》,《胜鬘》及余经,皆从此经出。”许多内容与《楞伽经》相同。该经阐述一切法乃心识所变,其五法、八识、三性、二无我等哲理为法相宗所重,被列为该宗基本经典“六经十一论”中的一经。汉译本有两种,  相似文献   

17.
以荣获"世界伟大电影奖"的影片《不肯去观音》为背景,来诠释影片的主题思想"菩萨行"。在大乘佛教看来,"菩萨行"是学佛的起点,是成佛的必要条件,且具有较强的伦理色彩。本文通过阐释"菩萨行"的涵义及其修习方式,来论述蕴含其中的利我与利他的伦理关系、"三心"与"六度"的道德实践过程以及崇高的道德理想境界,以便汲取其中的伦理道德智慧,发挥其正能量。  相似文献   

18.
《尚书》中的"诗言志"说,是最早关于《诗经》与人性情关系的命题,是与中国古代道德心性观念相关的思想。西周早期的历史文献和西周中后期的金文资料中,有丰富的道德心性思想资料,这些是《诗经》心性思想的来源。这种思想认为,《诗经》是道德思想的载体,是培养人道德品性的工具。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主张通过《诗》《书》学习和道德实践,将仁、义、礼、智等德行转化为自觉的道德意识,从而形成完美的人格。这就从理论上解决了人的德性是什么,以及怎样用《诗》《书》陶冶心性的问题。这些观点涉及《诗经》道德心性思想的文学功能的社会实践,后代《诗经》研究,也是以此为理论基础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9.
三、“以复性为宗”的心性修养论。 薛瑄赋予性以如此至高无尚和广泛普遍的涵义,这是薛瑄性论的出发点,而不是归宿。薛瑄的性论,作为其天人合一说的中介环节,是以追求“复性则可以入尧舜之道”(《续录》卷八)的所谓“圣人之气象”(《录》卷六)为最高理想的,也就是说,是为他的“复性”说制造理论根据的。 薛瑄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在于“天命之性具有圣人之心,率性之道由于圣人之身”(《录》卷六),“是以圣人之心,即天地之心,圣人意之所为,与天无毫忽之差爽”(《录》卷二)。总之,“圣人之心  相似文献   

20.
“识”在《沧浪诗话》中地位重要,而对它的专门论述并不多见。试图通过详察“识”的原文意义及比较历代关于“识”的论说,来加深对严羽“识”的认识:识是辨识能力;辨识的对象是体制即审美风格;识的途径是悟,两者互为基础、相互促进;与历代识论相较,严羽识的独创性在于他指出了识的审美特质,不足在于忽略了“识”形成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