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结合中国当代的社会背景来看,社会结构的变迁使社会群体分化成几个不同的社会阶层,每个社会阶层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特征和文化趣味,以不同的社会阶层为对象。对大众文化现象进行分层研究,成为现阶段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社会分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现象,社会分层同时意味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社会阶层的流动机制改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人的主体性的实现激发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教育成为决定社会分层流动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社会分层强化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冲击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演变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创新,构建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末以来,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是我国社会结构变化中非常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如今,社会阶层的分化正日益影响着大学校园宁静的生活,成为影响大学生人生和价值观选择不可忽视的因素。2006年8月,历时一年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大学生”课题调研完成。9月初,我们约访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李志英教授,请一直关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她对相关情况做一介绍,同时就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大学生贫富差距、学习目的、生活态度等问题认识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记者:成立“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大学生”课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加剧了社会资源与教育机会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的分配不均。跨境高等教育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又是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工具。本文以到港澳特别行政区追求高等教育的大陆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考察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与境外高等教育机会之间的相关性。根据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四所高校的调查发现,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大陆学生,选择了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中两种教育经费机制,即奖学金与自费,对学生的社会分层与流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奖学金的学生来自各个社会阶层,而自费学生主要来自富裕家庭。奖学金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而自费则加剧社会分层。港澳高等教育机会,让一部分学生获得社会流动,对另一部分学生则形成分层。  相似文献   

6.
客观、全面地认识和对待社会阶层结构出现的新变化,正确评价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动的历史意义是一项重大历史课题.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剧烈变动给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正负效应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超越个人利益、阶层利益的局限,站在时代的、历史的、发展的、民族振兴的高度来看待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动,最终可以发现,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动不仅符合世界产业结构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而且极大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徐浩洁 《集宁师专学报》2000,22(3):18-19,25
随着近20年来中国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70年代末开始,在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所产生的强大推动力的作用下,中国经历了持续整个80-90年代的社会分化过程。尤其是在80年代中期以来,阶层分化已经成为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在所有影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诸因素中,知识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市场化改革不仅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质的提高,而且使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社会转型也出现了社会规范分崩离析,社会基本价值取向日趋复杂化,社会成员压力逐渐加大,人与人之间出现严重信用危机等问题。本文通过研究社会整合,将传统社会分层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分析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实际变化及其原因,力图引导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走向科学合理的轨道,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的互动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是一种非线性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教育对社会阶层结构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这不仅发生在教育的纵向差异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上,而且也发生在教育的横向差异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上,另一方面。社会阶层结构也同样影响着教育的公平和受教育者的入学机会、学业成就等。而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的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则充分体现在弱势群体的社会流动与教育这一关系范畴中。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民主与中国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认为:中国社会已经具备现代社会分层结构雏形,但不理想。当前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社会底层成员向中上层流动。要达此目的,必须加快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增加社会底层成员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对建国以来我国社会分层机制的嬗变做一简要阐述,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分层是以身份制为核心,是一种单一的政治分层,并且借助于户籍制、单位制和行政制等具体制度,限制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呈现刚性社会的特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机制的兴起和再分配机制的弱化,职业的重要性凸现出来,成为社会分层的主要标准,人们更多地依靠自致性因素来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社会流动频率总体加快,呈现多元社会分层的弹性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12.
基于系统论,以2003-2020年为研究时段,采用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运用Vensim PLE软件,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社会成层教育机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发现,影响专业技术人员社会成层的教育机制因素包括内隐的阶层特征因素、外显的教育地位因素、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政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助推因素、家庭经济收入制约因素。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我国专业技术人员阶层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占中间阶层总人数的比例将增长至40%。  相似文献   

13.
勾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采用传统线形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实践证明,传统线形经济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因此,我国应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在遵循自然生态学规律的基础上,重构经济运行系统。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运筹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许多重大剖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思想观点,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这些理论的立论论基础,逻辑支点,价值目标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动力和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阐述,较系统地表明下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内容和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究其制约因素,从职业教育本身看,中国近代的职业教育理论存在严重缺陷,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被不恰当地抬高,发展职业教育与发展社会经济的关系没有理顺,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极不健全;从社会背景和发展环境看,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对发展职业教育提出迫切的需求,中国近代更没有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只有彻底改变中国近代的社会,才能迎来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确立,形成了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市场机制逐步取代再分配机制后,社会阶层结构随之进行调整。随着社会阶层不断分化,中国社会逐渐由政治分层为主变成以经济分层为主,彻底改变了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模式,逐步形成了具有不同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不同利益要求的多层次的社会群体。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章乃器发表大量文章阐述独具特色的经济思想,其信用统制思想开近代中国系统阐发信用思想之先河。他从民族立场出发论述统制经济思想,强调中国进行信用统制的必要性。在货币信用与信用制度变迁关系方面,主张以信用工具的改良和发展,去切实推进中国信用状况的改善。章乃器的信用统制经济思想对促进近代上海社会信用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与西部大开发经济增长的源泉必然是多元的和多样的,对于一个经济转型中国家(地区)来说更应重视制度因素和“经济内能”增长的作用,区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区域经济利益,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区际传递机制,区域协调机制,制度创新机制,社会保障和稳定机制,西部地区要走出“惟区位论”,“惟资本论”的误区,着力于市场化改革和社会稳定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完善离不开诚信意识,诚实信用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社会信用透支和滥用的现象。这种信用机制的严重缺失,若不加以治理,必将成为制约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瓶颈。因此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市场经济诚信机制势在必行。本文从探析诚信与市场经济的内涵与联系入手,结合信用状况对市场经济的影响,提出了一些改善市场经济信用状况的思路与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