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吴宗海 《寻根》2007,(3):28-30
在弘扬传统文化、挖掘并保护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声中,各地文化节出现了舞龙、舞狮、荡湖船、打连湘等文化形式,但恕我孤陋寡闻,一直未看到有送麒麟的活动,与麒麟有关的文化也不昭彰,像有关孔子诞生的“麟吐玉书”典故,在工具书《辞源》、《辞海》中均无此条目。  相似文献   

2.
"岷山历史文化和羌文化保护与利用座谈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大地震灾区,在现代地质学上属于龙门山断裂带,在历史地理上属于岷山山脉。岷山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华文明和古蜀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老羌族在现代唯一的聚居区,地震对岷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羌族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促进四川灾后重建、灾区历史文化和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为有关部门的决策、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建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于2008年6月27日召开了“岷山历史文化和羌文化保护与利用座谈会”。  相似文献   

3.
罗开玉 《寻根》2003,(1):68-71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虽较为短暂,但“三国文化”却特别引人瞩目。在我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及遍布世界的华侨、华裔中,三国文化、三国故事、三国人物,几乎老幼皆知、家喻户晓。近年来,三国文化又借助电子网络,向欧、美、非洲等地快速普及。毫无疑问,三国文化是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宣传最持久、影响最深远、普及最广泛、最能为各国人民接受的一个分支文化。大家何以对“三国文化”如此痴迷呢?我认为,“三国文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它的主题思想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高度结合。将“三国文化”与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南北朝、…  相似文献   

4.
云南巍山是南诏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风浓郁,是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风景名胜荟萃,《蒙化志稿》将巍山的自然风光概括为“蒙化十六景”,其中“蒙诏汤池”一景有着丰富的南诏人文历史文化内涵和迷人的景致,值得探究寻访。  相似文献   

5.
诸葛筹笔的故事是唐宋时期前贤信仰"景观制造"的典型案例。筹笔驿之名在唐代就有,唐宋元明时期人们认为筹笔驿具体位置应该在今天的朝天区治,宋元明清有朝天驿之名,但二驿之间的关系众说纷纭;明代有筹笔驿在今广元朝天神宣驿的说法,这与历史时期金牛道主道广元段东移后的"区位重构"有关;民国开始有筹笔驿在广元朝天军师庙的说法,与近代传统乡土历史重构中前贤信仰的"地域泛化"有关。透过筹笔驿位置的争论可知,在中国乡土历史重构中,口述的传说故事一旦有了"景观制造"的过程,往往会经过"地域泛化"和"岁月沉淀"两个阶段,更会使作为文化的历史与作为科学的历史纠缠在一起而难辨真假。特别是在当下乡土历史情怀与地方行业利益共同驱动的背景下,作为文化的历史还在不断被重复制造着,对后人的历史研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也促使我们反思今天的历史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6.
汉字字形蕴藏并传达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不仅仅是语言书写符号,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正如李大遂在《简明实用汉字学》"序"中说:"汉字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确,从某些汉字的造字结构上可以看出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痕迹,体现了男尊女卑的烙印,如"女"部字.  相似文献   

7.
海洋文化精神探源--从泉州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重光 《寻根》2003,(3):11-15
关于海洋文化或海洋文化精神,论者有多种多样的说法,究其实质,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目光远大,勇于开拓进取,敢于冒险犯难,重视商业贸易,能够漂洋过海去创业发展,在重农与重商的价值取向上,具有明显的重商主义倾向。海洋文化与海洋密不可分,但并非凡是沿海地区的人群都具有海洋文化精神,它还与特定的历史传统、特定的生计方式及产业结构相联系。即使同属海洋文化区域,其海洋文化精神也有强弱之分。就拿泉州与漳州来说,这两个地区区域范围相当,在改革开放之前,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去不远。但自改革开放20余年来,泉州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文化…  相似文献   

8.
王炜 《大理文化》2006,(1):50-51
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大理地区又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白族文化以特有的开放和包容精神,创造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文化生态环境,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具有积极的示  相似文献   

9.
在党的十五大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健康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研究文化建设问题,要有明确的历史观点,要从12亿当代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出发,这是进行文化建设研究的最基本的立足点。如果离开了这个立足点,许多问...  相似文献   

10.
名城大理下关古镇,有一条现今在市区街道名录中已找不到其原街道名称,但在大理下关乃至滇西近代历史上曾辉煌一时,曾是大理政治、商贸经济和文化娱乐中心,曾为大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过重大作用,有着深远影响的著名街道,那就是下关仁民街.  相似文献   

11.
侯佩锋 《寻根》2005,(1):35-37
神话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形式之一,它不仅与仪式、巫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也与古代制度、自然物象、地理地貌、历史事件、人性特点、生活习俗等人类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制度存在着联系。  相似文献   

12.
宋伦  李刚 《华夏文化》2003,(2):59-60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下 ,当人们的物质利益通过金钱货币表现时 ,人们的经济关系必然表现为金钱货币关系 ,并产生对金钱货币的顶礼膜拜 ,这就是货币拜物教及其拜物教观念。中国商品经济从春秋战国以来就有较快发展 ,商品货币关系对自然经济秩序的冲击 ,会引起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这便是历史上流传不歇的人们对金钱货币的咏叹。这些货币咏叹调 ,既从文化层面描绘和记录了那时商品经济发展所引起的传统社会的深刻变化 ,又从思想层面表现了人们传统观念与现实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困惑。今天 ,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传统社会向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3.
杨蕤 《华夏文化》2007,(3):47-49
西夏文化是以党项族为主体的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及精神文化的总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西夏文化是在与周边文化不断地融合、碰撞中成长起来的。具体来说,有三支文化对西夏文化影响较深:中原文化,即一般所讲的农耕文化,吐蕃文化以及回鹘文化。就中原文化而言,西夏学界常用“唐宋文化”一词代替。平心而论,“唐宋文化”的确对西夏文化有着很深的影响,但“唐宋文化”这种提法容易给人造成唐宋一统文化面貌的误解。事实上,我们在承认“唐宋文化”有继承性的同时,也必须承认二者之间亦有较大的差异。李泽厚《美的历程》谈及唐宋文化不同时说…  相似文献   

14.
李可 《华夏文化》2001,(1):21-22
从最初的甲骨文字形“”到现在的“商” ,“商”字已渗透入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在这里有对历史的追思 ,对文艺氛围的渲染 ,对经济发展的描述。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自己独特思想、独特发展轨迹的民族。“商”字 ,与许许多多中国文字一起 ,组成了中国史诗的意象群 ,如陈年的醇酿 ,在时间与空间中散发着悠远的、殊有回味的气息……“天命玄鸟 ,降而生商。”(《诗经》)黑色的羽翼划过天际 ,一片东方的封土开始热闹起来。开启历史的永远都是神话 ,而这个东方的神话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特有的色彩 :偏于浓重 ,引人深恩。“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  相似文献   

15.
在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热潮中,文化界人士常常会自觉地论及如何站在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来认识和加强对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问题.众所周知,大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重要优势.如何发挥这一重要优势,特别是在如何对待文物古迹和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方面,应当如何做才真正符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通过对江总书记&;lt;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gt;这一光辉文献的学习,本人有以下两方面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从衣食住行看唐代文化的过渡性黄正建提起唐代文化,人们脑海里不免浮出"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等众多词汇。这些词汇形容得都不错,但它们还是只注重了唐代文化形式上所具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忽略了它的一个本质特征。我们如果从唐代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所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鬼神问题向来显得错综复杂,扑朔迷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和地域,鬼神观念都代表了人类文化中最神秘的部分。较常见的鬼神崇拜往往认为人死后有些成为鬼,有些成为神,鬼入阴曹,神归天国,天上地下有着类似人间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8.
汕头骑楼及"过番"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松辉 《寻根》2005,(2):128-130
汕头是我国著名的沿海城市,也是一个民众心态较为开放的桥当,外来的异质文化必然在民居建筑上打下烙印,凸现出鲜明的地域待征,从而与其他地方的民居区别开来。骑楼街就是极富汕头特色的代表性建筑和城市景观之一.是中西市文化交融的结果.也是汕头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19.
吴庆第 《寻根》2007,(6):44-50
韩国是一个极具民族个性的国家,强烈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挠的斗志,为世人所公认。民族精神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景仰“忠烈”、大力营造弘扬“忠烈文化”的氛围,无疑是韩国形成这种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关于"支那"名称的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汉文 《寻根》2003,(3):51-57
9长期困扰世界学术界的一个难题是:世界相当多的国家,特别是古代西方对于中国的称名“支那”(China)是从何而来?它与西方接触中国的历史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因为历史并不是过去,在一定的意义上,正如西方史学家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国家名称则是其历史的符号,它的所指与能指都与这个国家的历史直接相关。直到近年,关于“支那”一词的争论仍然很激烈,当有人使用“支那”来称呼中国人时,海内外华人都对于它是不是有贬低中国人的含意十分关注,这方面的争论一直不断。因此明辨这一名称的来源是十分重要的。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