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二课节选了屈原《离骚》的一部分。课文注释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民生"理解为"百姓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说法,作"人生"理解。到底哪种理解更符合原意,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本文着重从《离骚》标题含义及创作动力,节选部分内容及行文逻辑、全诗的叙述角度等几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
在《离骚》中,有关民的句子共有六个: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终不察夫民心”“民生各有所乐兮”“民好恶其不同兮”“览民德焉错辅”“相观民之计极”对这几个“民”的解释各种注本分歧甚大,这里我只想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句谈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3.
《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此两句历来歧解甚多。王逸释之曰:“艰,难也。言己自伤所行不合于世,将效彭咸沈身于渊。乃太息长悲。哀念万民受命而生,遭遇多难,以陨其身。“又引王臣云:“太息掩涕,哀此万姓遭轻薄之俗,雨多屯难。”这个注释就不明不白,好象屈原这两句诗,既是自伤,又是为人民多难的命运而愁苦。王逸已为此模棱两可之辞,无怪乎后来学者见仁见  相似文献   

4.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转引自初级中学历史课本(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1课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  相似文献   

5.
汨罗绝唱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读着这充满感伤的诗句,我不由思绪翻腾,为什么峨冠博带的三间大夫屈原宁愿“伏清白以死直”,而不去享受生活的快乐呢?我得亲自去问问屈大夫。  相似文献   

6.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相似文献   

7.
“死”的价值邓黔生“哀民生之多艰兮,长太息以掩涕。……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大诗人屈原受谤被逐后响彻六合的呼喊:他在国亡之日,痛恨朝廷腐败,毅然自投于汨罗。他大概是有案可查的为真理而献身的带头人.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群体中,不管是古代的士大夫阶层还是近现代的“精英”阶层,不论是积极入世还是消极出世,都多少深藏着一种浓郁的忧患意识。屈原行吟江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苍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毛泽东身为布衣,心忧天下;马寅初眼见人口急...  相似文献   

9.
《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度被解读为屈原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的表现。然而作者本意却是发出"人生多艰"的感叹,与民生疾苦并无关系。先看《离骚》的上下文: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她给我们留下了最丰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精选的语文课文昂扬着很多向上的民族精神,让我们感悟、奋发。在语文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接受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教诲,体会屈原“忽奔走以先后兮,得前王之踵武”的美好心愿,谛听了屈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感叹,领略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公之风采,又与范仲淹先生同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共同抒发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伟大情怀。我…  相似文献   

11.
我读任先青     
傅国杰 《山东教育》2001,(17):64-64
上个世纪50年代上中学时,曾迷恋过关心人民疾苦的诗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些震撼心灵的诗,是那样令人激动不已。兴动时,偶尔涂几首五七言,但我从未敢涉笔新诗。说实话,近二三十年,我从不读现代诗。  相似文献   

12.
洪烛 《教师博览》2013,(1):46-48
你问我为什么热爱鲁迅。那我就要问自己,我为什么热爱杜甫,热爱那个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中,忘了自身的饥寒,却傻乎乎地祈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我为什么热爱屈原,热爱那个自己原本混得不错(至少食有鱼、出有车吧),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  相似文献   

13.
一、直抒愁情这是一种不需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抒发情感的方式。如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生活艰难的忧虑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种不需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抒发情感的方式。如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生活艰难的忧虑与同情。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不轻弹。千万别急着在后面加上这几个字。有人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女儿多情,女儿多泪水。那是否,刚强坚毅、沉稳理性的男儿,就从不落泪?不是这样的。三闾大夫浅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泪,是忧国忧民之泪;杜少陵沉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泪,  相似文献   

16.
上一次教《离骚》,用的是人教社2000年12月版的教材,我上得索然无味,就像是一碟子馒头落肚,估计学生的感觉也不会好到哪里去。2005年9月,本人再次教到《离骚》,发现选段已变了:2000年版选的是长诗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一段;而新  相似文献   

17.
<正> 爱国主义是一个古者而又新鲜的话题,它是在千百年历史之中形成并且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它是一个国家独立富强的基础与保证。 在祖国博大胸怀之中装着的首先是人民。没有对人民的热爱,没有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谋利的强烈责任感,就谈不上爱国。屈原在颠沛流离之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陆游在将不  相似文献   

18.
致屈原     
一一要灵 一个被江水浸自的名字 一颗赤诚的心 一江忧国忧民的泪…… 所有的一切 投向秋风中枯瘦的身影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所有的哀叹与无奈 都在I〔J弓的哀歌中渐散 浩荡的江水, 三千年前 是一江优[阅的泪 二千年后 是无数奔腾的怀念致屈原@朱文冬$皖固镇一中二(2)班!学生 邮编:233700  相似文献   

19.
妈夸靶几《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教材注:“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啊,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今按,课文节选凡十三节,提示云:“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情操……”此说当本于戴震《屈原赋注》:前七节“言君信谗之故,而己终不随流俗”;后六节“设为退隐之思,言事君虽不得,而好修不变”。可见节选部分通篇文意不涉及人民。林云铭《楚辞灯》“可怜这些人民,征戍则危其身,赋敛则夺其财,谋生多少艰难”云云,多是增字为释,强作解人。因此,“民生”解为“人民生活”实…  相似文献   

20.
诗以言情为特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诗人借助言辞寄托情思、宣泄情感,其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情辞同一指向、同一性质。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声之多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心悲辞亦苦;“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