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危险是是真实的,而风险是社会建构的。作为风险社会表征的舆论,在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反转的新特征。本文以"庆安枪击事件"为例,来分析传统媒体报道和新媒体参与下这种反转的必然因素:传播无序化、受众媒介素养不高、社会价值断裂。基于此,笔者认为,重建当下的舆论生态和媒介秩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Web2.0时代,新媒体形态层出不穷.由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快、渠道广,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突发性事件报道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突发性事件报道中存在的利与弊进行分析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新媒体环境下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新对策和新要求,使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在现有的媒介环境下向更客观、更平衡、更有效的方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研究了传播与风险扩大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媒体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传播路径之一。本文试借鉴这一理论框架,从"放大"的视角来观察微博在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方面的特点。并以"陈永洲事件"作为案例,宏观上观察事件在微博中的放大途径,微观上观察微博文本中的"责难信号"以及信息流等问题,试图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媒体是如何报道的,受众又是如何与之互动的。  相似文献   

4.
解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传播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庆香  李蔚 《当代传播》2011,(1):48-50,54
群体性事件爆发之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会对之进行传播.本文认为,我国传统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报道经历了"蛊惑与教唆框架"到"去语境化的事件过程框架"再到"高度语境化的社会冲突与怨恨框架"三个阶段.而我国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则主要为实现"造势"与"溢散"、行动动员与"快闪行为"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5.
毛良斌 《新闻界》2014,(3):12-18
本文采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基于恐惧诱导情绪框架效应的传播效果。本研究征集到136名被试,随机分配于两种风险议题下,要求阅读相关风险事件的新闻报道,并在6个维度评价所阅读的新闻报道。研究结果表明,恐惧诱导情绪框架效应明显,被试阅读风险事件报道后恐惧体验越强烈,则其对相关事件个人主观重要性评估越高;此外,风险事件与个体间的利害关系强度对恐惧情绪的框架效应具有显著调节作用,但被试在风险事件的专业知识丰富程度对恐惧情绪框架效应调节作用则不明显。研究认为,当前风险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普遍存在恐惧情绪框架,媒介"把关人"应当重视该框架效应的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社会,新媒体事件不断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依托于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受众的能动性不断增强,借助新媒体提供的多种方式参与到新媒体事件的传播中,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媒体事件的传播过程,可以说是受众不断实现自身在事件传播中参与性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新媒体事件受众参与的内涵、参与度、原因和影响的分析,以引导大众传媒尤其是新媒体更加重视受众参与的实现,发挥其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张帆  李辉 《新闻界》2013,(17):21-24
框架理论被引入到新闻传播领域后对新闻媒体的议题设置以及受众对接受新闻事件及其认知的固有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新媒体在新闻建构中也在影响和改变着传统媒体对客观事实的建构方式。从框架理论和新闻叙事两个层面着手分析媒体的新闻建构过程,展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客观事实的建构,从而分析新闻事件中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报道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艳 《今传媒》2010,18(10):33-35
本文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就新浪网对发生在民族地区的新疆7·5事件报道的传播框架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其内在的规律性。通过研究发现民族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框架已初步形成,但仍有许多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9.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争议性事件中膨胀的公众书写和新闻专业主义实践及其相互关系,是值得探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将"邓玉娇事件"作为案例,运用框架建构和话语实践的理论视角研究发现:公众书写在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热衷于使用道德评价框架,以提供观点为主,价值框架突出,道德话语实践倾向明显;报纸在事件爆发期和蔓延期,主要采取事实认定框架和事件解决框架,运用推演事实和进行社会改革的框架视角,追问事件发生的社会原因,呼吁进行社会改革,偏向"公众一方",而在事件解决期则偏向"政府一方",和政府有关部门保持一致。公众书写和专业媒体报道呼吁、重申和强调社会价值观,是达至社会共识和重新整合社会的重要过程。公众书写创造的"业余主义书写范式"存在促动和发展"专业主义书写范式"的可能,需要不断推动公众理性参与事件,促使专业媒体平衡报道事件。  相似文献   

10.
研究以两岸媒体的"反服贸"微博报道为切入点,发现在涉台信息传播方面,微博平台上形成了以大陆专业媒体和台湾综合媒体为主、大陆其他媒体为辅的舆论场。研究抽取两岸代表性媒体在微博上呈现的"反服贸"报道共362则,通过内容分析和文本解读,发现两岸媒体在微博平台上的报道以事件发展为基础,但呈现出各有侧重的报道框架和特点;两岸在新媒体传播的基础、语言、内容和形式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融合之势。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微博报道差异和融合的原因及未来两岸新媒体交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随着环境风险的高涨,环境传播日益成为学界识别风险社会的一个直接而醒目的议题;同时,在新媒体呈井喷式的发展态势之下,其在环境传播中的公众动员力亦不断凸显。本文基于对昆明PX事件发生地及其周边的实证调研,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环境传播视阈下新媒体动员机制呈现深刻的内在逻辑:新媒体对底层群体的认知、态度与行为的搅动为底层环境参与带来了新的契机,而其中民众情感的宣泄则将三者黏连成系统的动员过程,最终促使了环境风险的进一步外显。  相似文献   

12.
谌利 《新闻传播》2013,(5):136+139
作为新闻资源,突发事件的冲突性和影响力使其极具报道价值,它的突然性以及不可预料性使突发事件报道成为对新闻媒体的一个考验。当前,新媒体正飞速崛起,它们时效性强、信息来源广、传播扩散力量强,是目前最好的互动平台,而传统媒体因为其资源优势和载体优势具有得天独厚的深度报道优势,因此突发事件报道正逐步走向媒介联动报道方向,新媒体借助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的快速反应实现资源互补,从而实现对突发性事件的最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从突发性事件的传播特点切入,结合实际分析在突发事件中媒介联动的应对措施,以及一些可能出现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陈琛 《今传媒》2020,29(3):19-20
在政务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对"淘宝体"话语和"官方体"话语的争议。本文基于框架理论视阈,探讨了政务新媒体传播内容问题,从积极意义上阐释了现阶段政务新媒体传播内容对公众与社会的影响,认为政务新媒体传播有助于政府与公众关系优化,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中,受众从被动的信息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信息的来源渠道被拓宽,信息传播的内容海量化、方式多样化。然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的参与者表现出道德观念淡薄、伦理失范现象普遍等问题。本文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和"姚贝娜事件"报道为例,分析新媒体环境给新闻伦理实践带来的威胁与困惑,并就其对策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孙群 《新闻世界》2014,(7):138-139
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企业新闻发言人以及突发性事件的概念和特点进行界定和总结,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突发性事件的新特征和我国企业新闻发言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现状及问题,对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新闻发言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论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与媒体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针对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和媒体报道展开分析,认为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可分为三个阶段:群体磨合、群体兴奋和社会感染.每个阶段的信息传播特征明显,其中传播的流言被政治化,并体现群体的普遍情绪.媒体针对此类事件的报道经历了两种报道框架:"蛊惑"与"教唆"框架、社会冲突框架.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基于大学生群体关于"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调查,发现对新闻的关注程度越高、新媒体事件中的参与程度越高,对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的形成越深刻;女性比男性对"新媒体事件"更容易形成集体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受众对事件的记忆的形成受到了媒介议程设置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对于"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有割裂、分化的趋势,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在"热点"发生时卷入更深入的人更容易形成集体记忆,而卷入程度较低甚至当时没有关注到热点的人则更偏离了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18.
毕文佳 《东南传播》2014,(11):53-56
本文通过对"6.7厦门BRT公交车爆炸案"交通危机的案例分析,首先,从政府微博、政府新闻发布会、政府应对三个方面分析了政府危机处理方式和影响,发现当地纸媒是政府沟通的选择和手段,笔者以《厦门日报》为研究对象,将突发事件的相关报道做了框架分析,分别从政府形象重塑、社会关爱关怀、安抚补偿稳压、责任归属反思分析了政府对公共交通危机事件报道的舆论引导。最后,运用双重话语空间相关理论,从官方话语和非官方话语互动模式来研究媒体对舆论引导的责任与反思,以《厦门日报》两篇社论为例,总结得出了政府引导下的传统媒体在危机事件传播报道中应当对事件进行中立可观的报道,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应当减少风险而不是成为风险,而这对于报道中政府形象的塑造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已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重要平台。本文以2021年"7·20"河南暴雨灾害为例,选取传统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市场化媒体"澎湃新闻"以及气象领域的自媒体"中国气象爱好者"三种不同类型的媒体在"7·20"河南特大暴雨期间的微博报道为样本,结合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信息来源、报道方式以及新闻议题框架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微博在气象灾害新闻报道中的特征及其报道框架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不同媒体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微博报道框架呈现显著性差异,形成了联动互补的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的兴起使政策传播从封闭、单向的组织传播走向"后科层时代"的开放、互动,网民对政策过程的"强制性介入"改变了政策传播的路径和效能,形成了舆论倒逼决策风险、政策信息异化风险、政府政策回应风险,因而需要通过建立便捷的参与渠道、合理有效的介入模型、协商和解决争议的机制,提高政策主体的新媒介素养,实现政策传播的路径创新和效能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