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孙子兵法》贾尔斯和林戊荪译本中古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从词源学的角度进行了对比剖析,文化差异和译者的文化背景的局限性影响了古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理解和翻译。译者应尽可能的传达文化负载词所包含的意义,以使目标语读者最大限度的理解源语。  相似文献   

2.
该文在诠释学视域下对《红楼梦》中部分文化负载词英译本进行赏析,基于读者感受与传播传统文化等为翻译标准,分析霍克斯译本与杨宪益译本在部分文化负载词上的翻译差异并从诠释学角度分析其根源.  相似文献   

3.
解构主义翻译观视域下看《三国演义》节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发现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实质上拥有一种不可解构的特性。无论解构文化负载词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文化缺失。面对特定形式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以增补性翻译为辅助手段的解构或许可作为一种补偿办法。  相似文献   

4.
解构主义翻译观视域下看《三国演义》节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发现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实质上拥有一种不可解构的特性。无论解构文化负载词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文化缺失。面对特定形式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以增补性翻译为辅助手段的解构或许可作为一种补偿办法。  相似文献   

5.
各国文化负载词都有其独特性,因此很多作品翻译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本文对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对比其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并探讨文化负载词的常用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浮生六记》的两个译本: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和Chapters from a Floating Life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在原作审美体验的再现、不同背景文化信息的传递等方面,译者的文化取向。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是异化翻译为主,译本忠实于原文,更注重源语文化;而布莱克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归化翻译,其文化取向是符合目的语文化的特点、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符晓晓 《海外英语》2014,(3):113-1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不同,所以其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有些词汇在英语语境中很难找到或者根本找不到相对性的表达,我们称这类词语为文化负载词。作者拟对《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类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霍小玉传》的两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指出两个译本在文化负载词处理方式上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关于文化负载词翻译方面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著作,蕴含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运用的词语特色鲜明,包含诸多文化负载词,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文化翻译观角度,解读文化负载词的含义,并通过对比不同的译本,了解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书中语言生动形象,其中不乏具有深邃文化内涵的词语。如何将这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翻译成英文是译本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红楼梦》两大译本中部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出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时,首先要从文化取向入手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再进行选词用词,以求达意传神。  相似文献   

11.
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一直是翻译界的难题,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既达意又符合语言习惯和语言风格的词句,这便给小说英译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借用认知隐喻理论探讨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简要概括隐喻的发展历程和映射机制,分别探讨目的语有对应源域以及缺失对应源域的情况,结合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和《药》译本中的例句,提出并具体分析文中提出的对应和转换两大类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山海经》英文翻译的两本译本为基础,分别从专词翻译、水文化负载词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两本译本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翻译倾向和策略。通过分析,发现其中的优势与劣势,为水文化遗产翻译研究提供帮助,使其更好地对外宣传中华水文化。  相似文献   

13.
《酒国》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其语言极赋怪诞、草莽、方言等莫式风格。《酒国》中有许多中国文化特有的汉语负载词。其法译本由法国著名汉学家杜特莱夫妇翻译,获2001年度法国“Laure Bataillin”外国文学奖,是在法国广为流传的译本,也是一部治学严谨的译本。本文拟从翻译策略入手,对《酒国》的法译本中的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进行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围城》内涵大量文化负载词,展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本文选取翻译适应选择论,通过“三维”层面浅析小说德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具体分析译者莫宜佳的适应与选择,进而得知莫宜佳在翻译实践中符合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并恰如其分地进行了适应性选择,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如意译、直译、替换法和增译灵活地处理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题,有利于助力德国读者知悉中华文学和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化负载词蕴含丰富的文化意象,是特定民族文化信息的载体,其形成与使用都与特定的国家和民族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目的论原则指导下,依据纽马克对文化的分类原则,对鲁迅《呐喊》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对不同译本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探究。在对比杨宪益夫妇版本与汉学家莱尔版本的基础上,分析译者基于异化翻译策略与归化翻译策略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方法,揭示了文本翻译目的论的指导功效以及文化负载词的传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奈达对语言中文化因素的分类方法,《孔乙己》中的文化负载词主要可以分为物质类、社会类和语言类。从跨文化视角来看,《孔乙己》杨宪益译本中这三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各异:物质类文化负载词主要采取直译法;社会类文化负载词多用意译法;语言类文化负载词多用意译法加音译法。  相似文献   

17.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中存在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张培基在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其符合厚翻译理论要求的方法较好地向目的语读者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汉语的文化信息。其为了照顾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心理、阅读体验,或为了避免冗长复杂采取的违背厚翻译理论要求的省译方法,是造成部分文化负载词翻译不够准确或与原文风格、意境不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文化负载词是一国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文化专属性和民族特色的词汇。中医理论是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中国文化,其中包含了大量中国文化负载词。本文通过对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的两个英文译本译例分析,探索一些值得借鉴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物质文化负载词背后蕴含着民族文化色彩,故将物质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准确地传达给读者是翻译中的一大难题。本研究对比了杨宪益和霍克斯在《红楼梦》物质文化负载词翻译上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并以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探讨不同译文的特点。研究发现:在翻译物质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应综合考虑语言和文化,在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相近时,可采用归化策略来增加译文可读性;而在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相差甚远时,可采用异化策略来增加文化之间的交流性。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恰当地译介了原著中大量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向西方读者传达了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意象及内涵。结合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明示、推理、认知语境、关联原则等内容,从罗慕士英译本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语句进行分析,以期在具体语境中探讨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具体策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