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付佳 《报刊之友》2010,(11):78-79
预告片是随电影的出现应运而生,是电影以及广告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预告片不仅仅是电影的拼接、剪辑,而且它被制作团队赋予了新的使命—传播。这种传播通过视觉影像对受众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视觉传播的角度切入,对预告片的实质、受众心理、负面影响等进行分析,旨在全面系统地认识预告片。  相似文献   

2.
由于电影预告片在我国的兴起较晚,但发展很快,国内对电影预告片的系统性研究还比较空缺,学界、业界对电影预告片传播效果的评估指标也还未建立起统一的标准。本文通过受众心理调研,以视觉传达效果和消费者行为学等理论为依据,以近年来取得优异票房成绩的国产电影和好莱坞电影作为研究样本,分析电影预告片里最具有商业价值的一些创作元素,并对预告片对电影营销的作用如何发挥进行研究,为我国电影预告片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及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3.
电影预告片视觉表达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分析了电影预告片的视觉表达规律和视觉运用原理,并深入剖析预告片产生作用的视觉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任雅婧 《青年记者》2017,(14):66-67
电影预告片是“自恋”的广告 电影预告片是指将电影拍摄的多种素材进行有机组合后,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让目标受众提前获得影片的相关信息而制作的短片.①究其实质,预告片就是电影的广告.但是,普通广告与电影预告片之间仍有区别.广告的本质是营销,广告的策划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围绕消费者需求对产品特点突出放大,影响消费观念,产生购买行为.②电影预告片的实质目的虽然也是营销,但核心是对电影的展示,通过对电影内容的整合将电影所要传达的理念传递出来,呈现一种吸引的姿态.因此,电影预告片具备了广告的基本属性,但更加强调产品(也就是电影)本身,将“外化”转为“内修”,是升级版的“自恋”的广告.  相似文献   

5.
张洋 《新闻界》2014,(1):2-6,16
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焦点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考察了新媒体语境下,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受众群体在电影预告片收视方面的"使用与满足"现状。本文分析了收视动机、选择标准、使用行为等影响因素的关联,在检验理论的同时,从受众角度提出了优化电影预告片生产制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电影常常通过讲述故事来表露情感,并借助一定的媒介来完成信息的传递与观影体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受众传播意识的强化,电影的传播发生诸多变化,呈现出多元传播模式. 观影模式的流变 院线电影使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最大化地收获电影本身的原汁原味,仍保有特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电影、电视预告片的剪辑是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预告片的剪辑艺术随着电影的诞生发展而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一部影视预告片的剪辑并不是简单的按分镜头进行组接,它的剪辑技巧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兴趣与欲望,剪辑得好可以深深地吸引观众,更好地完成影片的宣传作用,否则就会显得死气沉沉。  相似文献   

8.
当下,我国主旋律电影迎来了又一次发展高峰.文章以主旋律电影回归过程中不同宣传路径下产生的受众圈层为主线,探讨分众模式对于主旋律电影传播的影响.以主动、被动、影响及批判为主要动因的四个彼此割裂的受众圈层结构,在电影、环境、舆论等因素影响下,既呈现出彼此对立与割裂的关系,又表现出一定的互动与联合.不同的受众圈层通过冲突传播、引爆传播、交互传播、批判传播的方式对主旋律电影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明晰主旋律电影受众的内部结构特征,也是从接受的角度考察当代人的文化心理、社会基础与价值观传播的底层逻辑.  相似文献   

9.
康亚飞 《今传媒》2014,(7):77-79
社交化媒体的出现,使商家更加注重立体营销,信息流从单向向多极化发展,基于微博为平台的信息一经发布,就产生裂变,快速向整个微博用户网散开。电影的微博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正在逐渐改变着受众对电影的消费认知和意愿。本文借助传播效果理论,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电影的微博营销方式对于受众认知、态度、行为方面的影响。同时,在营销过程中,受众自身使用微博的情况和微博主的粉丝数也构成了传播效果的影响要素。可见,在以微博为平台的电影营销中,受众不仅是营销对象,更成了不容忽视的营销力量。  相似文献   

10.
在新媒体语境下,视觉语言传播的理念与形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受众对视觉语言的主观需求日益提升,视觉语言传播不仅要做到信息的有效传递,还要兼顾视觉语言的互动性与人性化设计,以受众为出发点,给予受众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参与的空间,增强受众的情感体验,赢得受众的关注和喜爱。  相似文献   

11.
由于传播者和受众的变化,网络电影传播模式不同于传统电影的传播模式。本文在总结传统电影传播模式的基础之上,建立网络电影的传播模式。网络电影传播模式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对网络电影传播的整体认识、有利于发现网络电影传播的深层规律、有利于解释及解决网络电影传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以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为视角,通过视觉上物的丰盛和意义的完备来全新解读电影首映式的电视化现象,电影首映式的电视直播通过视觉修辞策略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以刺激受众的观影需求,最后借鉴达拉斯·斯麦兹的"受众商品论"来丰富电影首映式电视直播的消费内涵,从而对电影首映式的电视直播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定义。  相似文献   

13.
胡雪瑾 《东南传播》2024,(2):137-139
视觉传播重构了网络传播语境,视觉引流成为支撑网络媒体盈利的主要途径,由网络视觉传播失范所带来的伦理失范、价值观冲突和文化休克,引发了视觉色情、视觉暴力、视觉欺诈、直播翻车、视频盗版、侵权等一系列问题。建构视觉媒介话语空间的网络伦理秩序是使网络社会溯本清源,进行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视觉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对网络视觉化表达、传播媒介与受众的互动关系、传播组织结构三个向度思考网络伦理的建构,提出受众逐渐从制度化约束向自觉化约束演进的网络伦理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数字交互式电影的出现创造了电影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在电影表现手法、叙述策略上重构电影的叙事维度,而且从本质上改变了电影观众的定义,促使电影受众由单一意义的观众转变为具有多重意义的用户。一方面,数字交互式电影为受众带来了“身体在场”的沉浸式观影体验,电影的媒介功能被进一步延伸;另一方面,“用户”的出现也揭示电影受众不再仅作为电影被动的观看者,而是能够以介入的姿态更积极地参与电影的呈现与制作过程,受众成为电影本身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同时,数字交互式电影以其本身的交互性特点,完成了“基于社交的电影”到“基于电影的社交”的全新转换,构建了基于电影空间的网络社交新场景,这种特定的场景社交进一步提升了电影的传播效果,带给受众全新的观影感受。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接受来自于不同传播领域的视觉信息已经成为影响当代人生活的重要内容。然而是否所有的视觉信息传播都能够被受众有效的接收和认知,是我们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传播学和信息学角度探讨视觉信息设计传播的认知过程和特点,从而了解和分析受众的认知规律以及心理反映,以求今后更好地掌握创作思维方法和传播形式,传递给受众更有效的视觉信息。  相似文献   

16.
<正>中文"受众"一词最早出现在由威尔伯·施拉姆著,余也鲁1987年翻译的《传媒·信息与人—传学概论》一书中。书中"受众"被译为"在传播的过程的另一端的读者、听众与观众的总称。"换言之,受众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及其他新兴媒介的出现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了。在进行受众研究前首先要对受众进行分类,即考察受众最基本的情况。不同的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影市场近年蓬勃发展,然而基于受众分化基础上的电影生产、营销却尚有雏形.本文以电影《前任3》为例,探讨在这部电影口碑两极化背后潜藏的中国院线影片受众分化趋向,阐述"话符民主"下分化受众对于电影信息的再传播起到的增值效果,解释分众内部群体压力导致的同一社会群体成员对电影的口碑趋同,并强调"受众本位"观念导向的中国院线电影分众化生产、营销需要.  相似文献   

18.
陆敏 《新闻界》2012,(21):31-35
本文将关注点放在以电影为介质的跨文化传播中。以李安电影《喜宴》为例,展开分析并阐述了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中的"谁在说","怎样说",以及"说了什么";进而深入到电影的受众反馈中,进行受众文化心理分析,探究有限样本所能呈现的传播效果。研究最后探讨在跨文化的语境中,电影如何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环境下,主旋律电影与受众间的关系受意识形态、资本市场、媒介技术的影响而发生诸多显著变化.一方面,主旋律电影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借助新的传播理念和媒介技术,从主体性和群体性两方面继续加强对受众的积极建构;另一方面,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导向和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方式使得受众群体对主旋律电影的解读呈现差异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主旋律电影的建构过程.传受双方试图在试探、协商、妥协的互动关系中建立新的共生模式,寻求新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20.
雷远 《今传媒》2013,(4):82-83
“双向、互动、共享”是信息时代的永恒追求,也是现代传播的理念.电影的传播不是一种单向传导的过程,即便在短短的观影过程中,受众和电影之间也不断进行着交互式的信息交流.本文试图用编码、解码理论读解电影中的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