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秉承传统的四民分业与重本抑末思想,唐朝政策律令禁止商人入仕。然而,有唐一代商人入仕前后不断,成为显著的社会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一方面是唐政府注重商品经济的发展,实行扶商政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商人为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努力寻求政治出路的结果。而唐朝官僚制度的缺失、科举制对身份限制的弱化、地方势力的增长等因素,无疑也助长了商人入仕现象。唐代商人入仕,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社会士商之间的界限,对当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吴兴姚氏是汉唐之间江东地区颇具代表性的文化士族,为唐代江东四大士族之一。目前,学术界对其整体鲜有关注,更未见有关唐代吴兴姚氏入仕人数的统计成果。爬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相关墓志铭,可知唐代吴兴姚氏的入仕人数为137人,表明吴兴姚氏是唐代的中等士族。  相似文献   

3.
科举在隋朝创立,在唐代得到巨大发展,科举入仕逐步取代其他方式成为唐代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大士族子弟通过科举入仕。由于科举从重视明经转向重视文学诗赋的进士科,自魏晋以来的大士族原本以儒家经学为主的家庭教育传统开始也逐渐转向重视文学、诗赋。山东望族清河崔氏的大量史料揭示了唐代大士族的家庭教育传统因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4.
从杜甫看古代文人的仕途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人入仕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殊产物,对中国古代文人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写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轨迹。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生就典型地勾画了中国古代文人入仕的基本行迹。  相似文献   

5.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在农业、手工业以及社会分工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商业的发展与商人的活动是紧密相连的。那么,唐代商人的类型,经营情况和社会地位到底怎样呢?北宋初年由李昉等人编写的大型类书《太平广记》,搜集了许多唐代的稗史、笔记、小说,其中不乏有关唐代商人的材料。本文拟从该书挖掘史料,对上述问题进行剖析,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史学界前辈及同仁。 一、唐代商人的类型 唐代商业的发展,使得商业利润的吸引力随之增强,为追逐商业利润,人们趋之若骛。然而,唐代商人并非一个成分单一的社会阶层。从事商品买卖的除了单纯的商人外,从《太平广记》的记载看,至少还有官吏、手工业作坊主或手工业者、僧侣、地主和农民等。对这个复杂的商人阶层,我们有必要作一鉴别。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中国古代商业大发展的时代,唐代文献中涌现出了一批乐善好施、诚信不欺、爱岗敬业、勤劳致富的商人形象。商人内在的自觉性和法律外在的约束性相结合,共同促进了唐代商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文学和社会进步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唐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以后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对传统的“士农工商”的划分开始有了松动。扶商政策的出现,民间对商人态度的转变,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出钱买官等都是明证。这些都是唐中期以后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均田制的废弛、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要求加强集权统治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唐代进士入仕的主要途径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举子进士及第后,只是获取了入仕前的一种身份。若要得到官资,必须先通过关试,再由吏部铨选、制举、吏部科目选以及使府辟署等途径入仕。吏部铨选为通常仕进之路,制举和吏部科目选为快速仕进之道,使府辟署为回旋仕进之途。多种渠道选拔人才是唐代选官体制的基本特点,修业奋进跻身官场是唐代进士及第者的普遍心态,由此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影响着有唐一代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9.
唐统治者奉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政策,使得儒、释、道三家思想几乎同时在每个读书人的身上都留下了烙印。三家思想中,儒家讲求积极进取,是主张入仕的,而释、道宣扬消极退避,则是主张退隐的。这就造成仕与隐对立而又统一地并存于唐代仕子身上。本文较详尽地论述了唐代士人入仕的心态和原因,又从一般士人的隐居和方外之人的隐居两个方面分析了唐代士人隐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唐代落第举子出路主要有寻求入仕、回家归耕、经营商业、皈依宗教、隐居他乡以及从事教育等。唐代落第举子的出路选择,受到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思想观念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唐都长安与宋都汴京市场中商人群体的构成,可以看出唐长安市场和北宋汴京市场除了有富商大贾、官商、中小商人、牙商等商人群体外,唐长安市场上还存在大批的胡商和外商,北宋汴京市场上则出现有纲卒、僧侣、道士等商人群体。这一时期商人群体的构成日益趋向复杂化、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唐都长安与宋都汴京市场中商人群体的构成,可以看出唐长安市场和北宋汴京市场除了有富商大贾、官商、中小商人、牙商等商人群体外,唐长安市场上还存在大批的胡商和外商,北宋汴京市场上则出现有纲卒、僧侣、道士等商人群体。这一时期商人群体的构成日益趋向复杂化、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欲认识乡土社会,茶叶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新角度。清代四川茶叶与农民生计关系较大,见证了农民之间社会关系的常态与病态。通过川茶,部分农民为一些商人的活动提供了条件,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由此而生。茶叶为农民与商人的分工创造了机会,又成为他们互相联系的纽带。商人对川茶贸易做出了较大贡献,其中陕商、徽商地位突出。茶叶与部分手工业工人、知识分子、官吏等相联系。它还是城乡社会风俗的显著因素之一。川茶与乡土社会的关系,将引起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唐代商业题材诗歌人手,分别从商贾之乐、商贾之苦、商贾之爱三个方面论述了唐诗中受批判的商贾形象、受同情的商贾形象以及重利轻离的商人形象。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度的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对唐代小说的繁荣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科举行卷之风导致唐代小说的兴起;科举制度的盛行给唐代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科举制度造成的读书士子人群构成唐代小说作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造就的重文尚辞的文化风尚推动了小说的成熟。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封建政权至上而下都严格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对在朝官员涉及商业的禁止更为严格。可是,"为官从商",或者"官商勾结"一事却屡禁不止,直至明朝,更是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7.
唐王朝前期,由于隋末乱世的历史背景及官吏的致仕制度尚不完善等原因,相当一部分官吏年过七十而没有致仕。虽然他们中多数人为唐王朝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高龄职事官现象是唐前期职官管理制度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8.
在唐代官方视野中,会食是指官员在一起共进"工作餐",同时可以商议政事。唐代官员会食有固定场所与礼节,而且有一定量的食本作为公厨运营的经费,以供官员会食所需。唐代公厨并不能直接等同于食堂,两者是发挥不同作用的独立空间。另外,唐代官员会食也带有较强的目的性。官员会食制度也可以算作盛唐政治制度的外延。  相似文献   

19.
南诏国自649年建立大蒙国,亡于902年,历十四王,254年,几乎于唐相始终。南诏与唐关系密切,除和平时期的遣使入贡学习之外,战争也多次发生。但纵观二者关系,和平交流占主流,战争区域在西南一隅几乎未跨出四川地区。笔者认为,除与南诏实力相关始终不敌唐以及在和唐长期接触中,对唐先进文化的向心因素之外,与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