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智慧教学”“变革学习方式,促进智慧学习”,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优化课程教学模式和呈现形式,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及安徽省课程改革要求。智慧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智能化教学手段,能最大限度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学习模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是为师生提供智慧教育环境和智能化的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2.
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应用,是构建智慧教育体系和智慧城市的重要环节,培养“智慧型”的师生,是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核心。从学校实际出发,探讨构建自主研修环境、搭建网络研究平台、提供多元学习平台、构建三星评价体系等多个培养“智慧型”师生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鲜明特征,也是未来中国教育进步的风向标。适度学习是一种旨在通过前瞻性设计与平衡性实践找出适合师生当下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使学习者按照适切合理的学习速度、难度、广度、深度、幅度、向度、高度和持久度所进行的优效学习,也是一种基于学生素养发展、超越深度学习、体现教学量与质的统一、通达知能、化成师生教学相长的智慧型学习。它借鉴传统教育智慧和现实教学规律,成为指向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教学追求。  相似文献   

4.
教育智慧是教育主体站在一定高度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问题的审视及教育发展方向的预测,是教育理论与实践智慧的统一,及师生教与学智慧的统一。本文在探讨师生教育智慧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教育智慧的特性及其生成策略,可以唤醒师生追寻智慧的意识,以此提升师生生活质量与教育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九、用智慧领导学习的团队“智慧”,即聪明,有见识,会学习,具有对事物认识、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那么,智慧型校长,也就是指能根据社会的发展,紧扣时代的脉搏,以超前的眼光,科学的决策,精于学习,并引领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一个以学习为中心的合作团队的学校领导者。做一个智慧型校长,是教育发展对我们的迫切要求,是学校创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我们的召唤。用智慧去领导师生共同构建学习型的合作团队,是校长的领导责任,也是一种历史使命。因为现代学校是师生成长与发展的精神家园,要通过师生共同的学习来实现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由此,我…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效课堂追求的多元学习是指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机整合多种教学方式,高效获取学科知识,形成学习能力,生成教育智慧。它追求教学目标竹达成、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教育智慧的生成,具有整合性、自主性和生成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通过界定“生态·智慧”课堂的内涵与属性,明确“生态·智慧”课堂是将生态课堂与智慧课堂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新形态,是基于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设的智慧型生态课堂,具有思政性、生态性、智慧性和动态平衡性四种属性;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优化路径:搭建智慧教学环境(平台)—共建共享教学(学习)资源—打造师生、生生学习共同体—师师、师生、生生有效合作,实现师生共长;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探索并实施了基于线上线下智慧化学习环境与资源的“定目标—创情境—明分工—互合作—共成长”课堂教学路径,打造“有灵魂、有活力、有智慧、有秩序、有效果”的“五有”课堂。  相似文献   

8.
冼劲松 《亚太教育》2019,(2):113-114
根据互联网技术衍生出的智慧课堂,一般来讲就是集教学智慧和环境智慧为一体的新型教育教师系统。智慧课堂中,凭借互联网技术达到师生交互式课堂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师生提供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推动学生相互合作与个性化学习,增强有效的学习能力,从而推动教学活动,使得教学评价更有效,进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9.
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一种让文化浸润心灵的活动。尽管教育传递的是人类的经验与智慧,但这些经验与智慧需要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灵交汇实现传递,没有爱的投入,没有心灵的沟通,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教育活动的结果是文化环境持续浸润的结果,营造平等、自由的文化环境对师生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和学生大多生活在学校文化环境所营造的“教育生活”中,因此,我校致力于从学校“教育生活”的基本范畴,即学习、研究和活动等方面去构建师生互动成长的共同体,以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和有效沟通,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0.
正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教师与学生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构建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师生的思维在智慧的课堂上发生碰撞、得到延续、获得升华。说到智慧课堂,不得不让笔者想起吴正宪老  相似文献   

11.
曾丹 《教育》2022,(9):52-54
智慧课堂概念最早出现于二十一世纪初期,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智慧课堂的主要特征包括:学习行为的分析记录、学生间的协作学习、师生间的良好互动、教育信息的实时传达、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的深度融合.同时,智慧课堂还与未来课堂、高效课堂、智慧教育、智慧教师存在密切联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智慧课堂可有效...  相似文献   

12.
刘雪霏 《学周刊C版》2019,(9):183-183
智慧课堂是"互联网+"时代下新的学习趋势,它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而产生的新式课堂,它代表了未来课堂教学发展和变革的新方向。智慧课堂是一种具有个性化、情景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式课堂学习环境。基于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在课前预设课堂情境,从情境中激发智慧;课中加强师生互动,从探究中生成智慧;课后注意反思总结,从反省中形成智慧。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国家督学成尚荣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  相似文献   

14.
<正>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旨在通过数字技术将师生与物理校园、线上环境有机连接,从而构建一个新型数字学习环境,形成由灵活的空间、技术和教学等组成的智慧学习生态系统,为学习者提供灵活、互动、协作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智慧教育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教育新形态,为尊重个体价值、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能。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让教育教学方式发生重大改变,数字化转型下的智慧学习生态系统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5.
实践智慧根本上是以可靠的专业知识与观念为基础,通过教师自己的、主动的、积极的反思与探究等学习方式才能获得。教师职业认同、教师文化涵养、师生共同发展、教师个体及合作研究等方面是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6.
综合实践活动或做中学是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机统一。它是在一种动态和变化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教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既是教育机会的把握过程,也是教育智慧的生成过程,也是充分激发和展示师生智慧的过程。教育机会是在不断变化、成长和发展的环境中呈现和创造出来的。教育机会不等于教育者的预先设计。教育机会和教育智慧的生成环境,存在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任何一个场所之中。  相似文献   

17.
智慧课堂是信息时代智能化教育与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课堂所带来的教学模式将会给教师、学生带来深刻的改变。偏远乡村小规模学校具有教师数量少、教师年龄大、学生数量少、教学班级不完整、师生信息素养低等特点。充分研究并利用智慧课堂,将有助于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真正实现教育均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相似文献   

18.
智慧课堂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智慧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可以实现无障碍沟通交流,教师可以实时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程与状态,学生也可以方便地与教师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存在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真正推动学生进入深度学习境界,传统课堂转化为师生学习共同体。微课与翻转教学的联合运用,是智慧课堂的一种常用模式。在智慧课堂的建构中,教师必须避免技术的过度使用,做到善用智慧课堂而不迷信智慧课堂。  相似文献   

19.
李武学 《四川教育》2023,(23):21-2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将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依托各级各类智慧教育平台,组织广大师生创新开展空间应用,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的融合互动,实现“人人有空间”到“人人用空间”。网络学习空间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将数字资源、信息服务、海量数据融为一体,支持共享、交互、创新的实名制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将网络学习空间融入学校教学、管理与评价,通过数字赋能,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努力构建智慧教育应用的新生态。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化时代,智慧教学模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对高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目前,应用型高校教师中存在着智慧教育理论认识不深、开发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能力不强、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师生交流较少等问题。为促进河南省应用型高校智慧教育教学发展,教师应加强智慧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掌握,围绕学生需求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创新智慧教育教学方法,建立网络教师共同体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能力来适应智慧教学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