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德日两国在对待侵略战争罪责问题上的态度迥异的原因:1、两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2、两国的宗教道德传统不同;3、战后对德日的不同处置决定了对两国法西斯清算的彻底性不同;4、战后两国建立的政权基础不同导致其对战争罪责的反省不同;5、战后两国对侵略战争的社会教育存在较大差异;6、两国对其周边国家和人民的认同感不同;7、战后两国所处的地缘政治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2.
德日两国二战中侵略罪行反省态度迥然,主要原因是两国战犯受到不同的惩处,哲学底蕴、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和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美国与中国的抗日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美关系史上,中国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是极为重要的。日本法西斯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特别是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后,反对日本侵略的共同目标,把中、美两国连结在一起了。中美之间的大规模交往,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了。这种交往,不仅与以前规模不同,更与以前一方作为被侵略国家而另一方作为侵略国家的关系不同。这段历史不仅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美关系史研究工作中的复杂课题。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错综复杂,因为中国国内存在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也因为美国国内存在不同的政治派别,使这段历史显得特别复杂。可是它又具有重大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战争后期美国政策的变化,使两国在战争中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遭到破坏,成为以后三十年两国之间曲折关系的开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前期,美日两国都曾利用中国支付的庚子赔款的余额在华兴办文化事业,其原因和性质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都属于文化侵略的范畴,但由于两国对华文化侵略中侵略性与交流性的侧重点不同,造成侵略效果和客观影响迥异。  相似文献   

5.
德日两国二战中侵略罪行反省态度迥然,主要原因是两国战犯受到不同的惩处,哲学底蕴、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和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6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同盟的覆灭而告终结。60年后的今天,德日两国对其侵略行径的反省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国对二战反省的态度、对战争的赔偿、教科书的编写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截然不同的原因,从客观上来看有战后战胜国对两国的处理、两国地缘政治不同的因素;从主观上来说有两国民族性格和宗教现相异的因素;中国的政策也不利于日本的认罪和赔偿。  相似文献   

7.
战后60年来,德国、日本两国在对待战争的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德目敢于正视历史的荣与辱、正视纳粹时期的历史,因此赢得了邻国的尊敬并成为欧盟的重要一员;而日本右翼则极力否认、粉饰侵略历史。伤害了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的感情。通过对德、日两国在对待战争问题上的不同态度进行剖析。以便使我们吸取经验及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8.
日本和德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在如何对待二战中的侵略罪行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深刻反省,取信于世;一个竭力掩盖,欺骗世人。这是由德、日两国不同的历史、现实和认识造成的必然结果。由此形成了德日两国在今天的国际社会中迥然不同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9.
在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过程中,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是继日本法西斯反动派对中国的侵略之后的又一严重侵略事件。这次战争不仅表明法西斯制度凶恶的侵略本性,而且充分暴露了英法等国推行绥靖主义政策、纵容侵略的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由于受社会本位、整体主义以及国家主义的东方伦理的影响,两国都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和传统.但是两国的爱国教育思想还是有其各自民族的特色和差异.例如两国爱国教育的抽象性和具体性的不同;两国爱国教育的由远至近与由近至远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两国的爱国教育与民族危机的关系的差异,即日本的爱国教育的两面性,一方面既与振兴民族、富国强兵思想相关联,另一方面更显示出其强烈的军国主义的侵略性特征.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则往往是与救亡图存、摆脱被侵略奴役的悲惨命运相关联.  相似文献   

11.
王国范 《红领巾》2005,(6):112-113
1935年,为了对付来自德国的挑战,英、法两国采取了不同的对德政策.由于对德政策的分歧,英、法在如何处理意大利对外侵略的问题上互不配合,有名无实的对意制裁又把意大利赶入了德国怀抱,使欧洲局势更加恶化,并最终把世界再次推入大战的深渊.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浪潮,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改为资本输出,加紧争夺中国利权。本文主要目的:介绍奉天地区的交通发展以此呈现出日俄两国对奉天地区的侵略过程,研究方法以重要港口和铁路交通的建设为例,主要结果是展现奉天地区在外国侵略不断加深过程中的曲折的近代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同属亚洲乃至世界上的重要国家。中日关系的走向对中日两国、亚洲乃至世界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一、近代中日关系以日本侵华为主要特征近代史上,日本侵华表现在五个方面: 1.发动和参与侵华战争:1874年侵略台湾;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1905年发动旨在侵略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  相似文献   

14.
中苏两国最高领导人的会谈公报,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力量,大大增强了我们制止侵略,保卫和平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二战的战争的挑起国和战败国,德国和日本在认识历史问题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德国政府和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真诚的道歉和持久的对战争的悔过。而相比起来,日本从天皇到政要竭力否认战争的事实,甚至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深深伤害了亚洲受其侵略过的国家的人民的感情。两国何以出现实全不同的认罪态度,原因有受战胜国的影响,战败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本国的国民性以及政府态度政策方面。  相似文献   

16.
1884年12月,日本侵略分子和朝鲜开化党人借中法战争之机在汉城发动了甲申事变,随即被驻朝清军平息。此事引起中日两国关于朝鲜问题的交涉。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经过外交谈判,签订了《中日天津条约》,解决了两国争端。  相似文献   

17.
独立前的印度和解放前的中国各方面情况大体相似,同是位于亚洲,都是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同处经济不发达状态,又同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二次大战后,陆续摆脱殖民统治,获得了独立和解放。此后,两国却走上不同的道路,印度是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却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领导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独立后两国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命运,走上不同的道路呢?对此,本文试作一浅析。由于对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问题已发表了不少文章,并且作了较深入的分析。这里着重对印度为什么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做一初步探讨。可以从两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国,与中国近邻。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大国,中日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日关系影响着亚洲的稳定,甚至是世界的和平。古代日本长期以中国为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强大起来,屡次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今天,日本右翼势力不仅不思悔改,而且竭力掩盖侵略的罪行,美化侵略战争,给两国关系蒙上了阴影。只有正确处理中日关系才能切实维护两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康熙时期(1662--1722年)是清代中俄关系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针对自顺治朝以来沙皇俄国对我国日甚一日地侵略,康熙皇帝采取军事反击和外交谈判相结合的策略,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谈判,打击和遏止了沙俄在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和劫掠活动,划定了中俄两国在东北地区的边界,维护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和俄国保持了较长期的和平稳定关系。可能出于对现实中俄关系的考虑,《康熙王朝》电视剧只用了两组简单的画面。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西方,希特勒法西斯德国加紧侵略欧洲各国,先后占领捷克、奥国、波兰、比利时等国。在东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把军事主力用来对付中国共产党,而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活动。英美帝国主义为了防止日寇向它们的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