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沉浸传播是近年来才开始被传播学界关注的一个新概念,而且中外研究都尚属于前期建构阶段.然而现实世界是一个沉浸传播新技术正在使之革命化的世界.沉浸传播技术延伸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正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尝试对沉浸传播的形态特征即传播以人为中心;传播无时不在;传播无处不在;传播无所不能等作出归纳总结和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2.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的国家形象塑造越来越依靠媒介中传播的各类符号。而在这些符号之中,视觉符号正凭借其鲜明的形象性与印象暗示性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服饰作为视觉符号中最直观的传播符号,也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一国的整体形象,并且较之于影像传播有着更好的说服传播效果,越来越多的参与着国家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汤晓山 《传媒》2017,(23):81-84
在读图时代,视觉元素已成为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构既能够承载优秀国家形象信息又具有艺术审美性的视觉元素,是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视觉元素在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运用状况入手,指出了国家形象视觉元素建构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国家形象在东盟国家的传播,认为国家形象视觉元素的建构应从视觉信息的选择、受众文化接受经验、视觉审美特征三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4.
曹逸 《新闻世界》2013,(10):309-310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文化视觉传播的现状,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符号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探讨当前高校文化符号建设模式,以建构科学合理的高等院校文化视觉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春节节日视觉符号的考察来探讨文化角度的国家形象传播问题.研究梳理了传统春节视觉符号的主要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传统视觉符号所传达的传统国家形象;又进一步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春节视觉符号的新增内容——如春节影视传播、春节旅游传播、网络传播、广告传播、邮票传播等,指出当前国家形象呈现出多元并存、矛盾和谐、主体意识增强的变化中形象状态;并依托新世纪国家形象,探讨了节日文化角度国家形象“自塑”的内容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5,(17):15-21
视觉不仅仅是我们清晨起床后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现实形体,也包括表征系统构成的符号本身,还有这些符号反映、代表、显露出的、存在于符号之外的另一个意指世界。视觉作品为人类信息交流提供了基础,也为视觉传播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学术空间,同时也为详尽地分析人类在世界中的作用提供了条件。我们发现,世界的"现实"本质上已不属于物像的自身,而是属于事与物之间的关系,属于人们阅读视觉作品后所产生的意义。视觉解读方法的提出,就是要引导人们认清以视觉性为标准的认知制度甚至价值秩序,掌握用以建构从主体认知到视觉社会控制的一系列文化运行的规则,认清形成视觉性的实践与生产系统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符号认知传播作为一种方法论,因其与认知科学的结合,在符号建构与传播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影视作品的形象建构中,从认知的视角对传播本体和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将会有助于形象表意的建构以及形式符号的表现。符号的本质就是表意,而意义的理解与传播更需要主体认知的主动介入。本文从考察认知科学、符号学与传播学的融合机制入手,从符号的功能和用途出发,以艺术符号与实用符号为例,探讨不同形态符号的认知传播模式与机制,同时也注意到语境对认知建构和传播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驰 《视听界》2013,(2):76-78
政府形象凭借一定的符号和媒介手段传播作用于公众,公众通过有效地解读符号接受形象信息,政府媒介形象塑造一直被视为政府部门调整外部社会关系的重要构成和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内容。视觉化传播时代,媒介以数字技术、交互式传输为标志,具有虚拟性、消费性、大众性、复制性等特征,改变了单一单向的平面化传播形态,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表意手段也随之发生改变,意味着政府部门调整外部社会关系的传播格局和舆论机制将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9.
王海燕  柴雪彬 《今传媒》2024,(3):106-109
“拉伊卜”作为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吉祥物,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尤其得到了我国受众的喜爱。本文运用符号学和传播学相关理论分析发现,“拉伊卜”形象是基于文化内涵的“像似符”建构和基于视觉共通的符号解构,经过拟人化和叙事化的视觉修辞后走向受众,受众基于“饺子皮”等形象与“拉伊卜”形成视觉共通,从而实现受众破圈以及彰显体育精神、国家形象和地域文化等视觉说服效果。“拉伊卜”的成功出圈得益于技术赋能传播的全过程,对于体育赛事吉祥物的创作与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图像中心时代,具有视觉性的图像、视频正占据着人们的生活。从视觉符号入手探讨李子柒视频中的行动、演员、展示、资源、空间符号元素,归纳了归隐、陪伴、怀旧与审美的四种文化意象。这些意象建构了现代人对田园生活的浪漫化想象,具体内涵包括优美而宜居的乡村景观、简约而诗意的劳作过程、和谐的人与世界关系与留住乡愁的怀旧记忆的田园想象。李子柒视频是当下视觉化传播语境下构建的媒体景观,它超越了当地性,而使不同文化、不同符号系统的人在现代性的共通意义空间中建构了相似的田园想象。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听觉符号体系的声音语言和视觉符号体系的文字(声音语言的再现和延伸)是政治传播行为的基本符号体系,而除此之外,动作、表情、体态、图形、影像等都可以起到符号的作用,属于政治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基于"能指"的物质实体,通过"所指"的现实性内容,完成对现实政治  相似文献   

12.
人类运用符号来认知和改造世界,并通过符号创造文化和文明。在当下的信息社会,符号是信息的表现形式,文字符号、图形符号、色彩符号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媒介。本文以广告视觉形式中的标志设计为例,分析了符号的识别性是直观传播商品广告信息的重要体现,是广告信息传播中受众区分商品品牌信息的重要因素,是影响受众消费观念及交流思想的视觉语言。  相似文献   

13.
祝东  张殷婷 《传媒观察》2024,(2):92-100
自发运用符号进行交流建构社会性意义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然而自发运用符号并不等同于符号自觉,关注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才能把人类带入符号学的自觉阶段。就中国符号学思想史的演变而言,礼学的发展对其影响巨大。“礼”可以被视为一套表意符号系统,它制约着人的表意行为。先秦礼学经过礼的起源、兴礼作乐、礼崩乐坏及礼学形成等不同阶段。但只有在秩序失范的春秋时期,人们才开始思考礼乐仪式与文化象征等意义关系,这才意味着中国先民开始进入符号学自觉的时代。“礼制颓而礼学兴”,礼学兴而始有符号传播的自觉。本文从符号学视角进行溯源和分析,揭示了先秦儒家礼学发展的传播符号转向,为华夏礼乐传播及符号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西藏纪录片是以影像为传播形态的视觉文本,视觉表征则具有对这样的影像符号、文化进行编码与解码的功能.将西藏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文本《藏北人家》《西藏一年》以及《第三极》的分析,考察西藏纪录片影像中占主导地位的表征范式的内容与形式,有助于我们理解视觉符号是如何通过动态的视觉影像的"认知提示",书写藏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建构出西藏的民族形象的.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最重要的符号之一,视觉符号具有约定俗成的基本属性,不仅在形式上使人产生视觉联想,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唤起人们的思索联想,进而产生移情,达到情感共鸣。视觉符号鲜明的直观性和印象暗示性有助于跨越语言障碍,实现跨文化交流,塑造自我及国家形象。在现代媒体的全方位关注下,政治人物的视觉符号易成为坊间热议话题,对其形象的塑造与传达具有重大意义。国家主席习近  相似文献   

16.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本文认为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 :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符号环境。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 ,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当下 ,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 ,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显然 ,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 ,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 ,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 ,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 ,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 ,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 ,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更多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意义传播”的研究。而现在的传播研究则在消费社会来临的基础上 ,更为注重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形象传播”的研究。这一新的传播理念 ,某种意义上是由马克思符号经济学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而引发的一场变革。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重要地位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影响上 ,但未必在质量上 )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中  相似文献   

17.
随着视觉传播的日益扩展,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提出挑战,大众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媒体已经从"语言文字"转向"视像".这种视觉化趋势,在相当程度上表明:大众用以表征、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呈现出感性图像化的特征,视觉经验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申博片是一次成功展示中国形象的案例,其中大量的视觉符号、丰富的视觉形象充分彰显了影像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性。本文从研究申博片的结构安排、内容分析入手,试图从影像符号的角度来认识和了解价值影像的发现与选择,挖掘视觉符号背后的深层意义,以此弘扬中国东方文化,有效实现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9.
数字时代如何更好地推进传播研究,从而不断加强学科自主性,建构中国自主的传播学知识体系,是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进入“万物皆媒”的数字时代,詹姆斯·凯瑞关于传播研究转型的思路和方向仍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具体言之,只有将“人”作为价值标尺,才能深刻把握媒介和传播技术的本质,从而为传播研究注入思想和理论的“活的灵魂”;超越狭隘的媒介观,紧紧抓住媒介尤其是数字媒介这个关键变量,重点思考如何将其从“背景地位”提升至“前景位置”,这不仅是夯实传播学学科基石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提升传播学学科地位的重要之举;数字传播形态相较传统媒体时代发生了质的变化,传播如何以促进公共生活福祉为核心旨归,通过共享的符号体系建构“一个有秩序、有意义的文化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播研究的格局和高度。  相似文献   

20.
微博时代政府形象传播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是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它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政府形象的传播带来了机遇:扩大了网络世界中的公共领域,延伸了政府形象的传播范围;开创了独特的传播模式,提供了一个低投入高回报的政府形象传播阵地;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有助于政府形象的即时塑造和修复.作为一把“双刃剑”,微博的发展也为政府形象的传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注重个性化表达,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多数人对政府形象形成的共识;缺乏信息的把关人,难辨信息的真假,不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具有强大的舆论煽动性,阻碍政府和民众的良性沟通,不利于政府良好形象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