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战中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犹太民族史上难以抚平的一道伤疤。许多幸存者在战后仍然挣扎于大屠杀的痛苦记忆中,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均饱受大屠杀后遗症的困扰。美国犹太作家奥齐克和罗森鲍姆分别在他们各自的作品《罗莎》和《二手烟》中刻画了两代大屠杀后遗症患者的形象,并不约而同地安排了救赎的结局,揭示出往往为人们忽略的一点:对于亲历大屠杀的犹太人及其家庭来说,选择忘却伤痛也不失为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二战结束后的70年间,犹太人社会与以色列国家坚持赔款原则,分期分批兑现德国赔款;大力抢救大屠杀证物、完善大屠杀档案;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大屠杀教育,以设立纪念日等方式保存历史记忆,使之成为一种培养文化认知与教育认知的国际性话语,也对德国的反省与悔悟形成了极大的外部推力。  相似文献   

3.
正是由于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大屠杀教育、保存大屠杀记忆,大屠杀话语才在国际社会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国际组织主要从战争罪行证据的调查与搜集、大屠杀纪念与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否认大屠杀"等反犹主义行为做斗争等方面保存大屠杀记忆,并且将大屠杀纪念与教育活动日益制度化。国际组织对大屠杀记忆的传承有助于帮助公众了解大屠杀以及种族仇恨的危险性,推动创伤教育成为公共文化的重要内涵与道德基石,但在此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对创伤记忆的政治化解读与道德滥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后大屠杀语境下,美国犹太人背上了受难者的历史包袱。菲利普·罗斯通过创作试图让美国犹太人摆脱受难者形象的束缚,走出犹太大屠杀所留下的阴影。在《复仇女神》中,罗斯以隐喻的方式直面大屠杀灾难,通过犹太青年坎特在精神上被彻底击垮的例子来揭示受难式英雄主义的特点及其衍生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纳粹大屠杀是犹太民族历史上最为深痛的灾难之一,在二战尚未结束时就已经开始有犹太人要求战争赔偿。战后,犹太人对德索赔的诉求更为迫切,代表流散犹太人利益的"索赔联合会"与以色列国家一起直面联邦德国进行了赔偿谈判,《卢森堡条约》的达成标志着犹太人集体赔偿诉求得以实现。此外,索赔联合会通过督促德国修改、完善赔偿法为大屠杀受害者争取个人赔偿,并利用集体赔偿资金为犹太受害者提供救济、康复治疗和安置,重建犹太社区以及促进战后犹太文化的复兴。对德索赔工作不仅起到确定罪责和惩罚战犯的作用,它将赔偿与犹太社会战后重建紧密结合起来,显示了犹太人战后应对灾难的积极精神。  相似文献   

6.
现代美国犹太人在美国这块“应许之地”、“希望之乡”的生活态度面临转变。介于任何文化的真空都将导致文化的死亡,现代美国犹太人更注重对传统犹太性的超越,对自身更全面的思考。《人性的污秽》作者菲利普·罗斯作为犹太性颠覆式认知的代表.在其作品中向读者展示的是一种新型生活态度.本文意在从实际意义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旨在端正美国犹太人对自身的生活态度,并让非犹太裔美国人对其生活态度有所宽容和认可,将文学推向实用主义美学的生活之道高度。  相似文献   

7.
大屠杀对以色列社会影响深远。但有关大屠杀的历史研究在以色列却经历了漫长的转变进程:建国初期它是一种禁忌;40年代下半叶总体研究维度深入;到50年代初大屠杀研究成为热点并被授予"官方"地位;此后大屠杀集体记忆概念化,并经历了艾希曼审判和"1977年转向"两次转折。随着时间推移,大屠杀作为集体创伤,已经成为以色列身份的一个中心要素与标志。  相似文献   

8.
索尔·贝娄作品里的大屠杀书写一直是创伤理论关注的热点。《塞姆勒先生的行星》以塞姆勒先生的视角见证了犹太人惨遭屠戮的真相。小说通过他恐惧地铁、坟墓等与大屠杀相关的意象,讲述了大屠杀对其受害者和见证者塞姆勒先生的精神戕害。大屠杀被历史湮没,其原因不仅在于德国纳粹法西斯当年的层层封锁和控制,还在于受害者和犹太人自身对该事件保持沉默。避免大屠杀悲剧再次发生既需要克服以暴制暴,又需要宽恕之心。医治受害者的创伤虽然有很多方法,但重建受害者的价值观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美国人文学者从文化研究视角出发,围绕着"犹太大屠杀"等创伤性历史事件的媒体表征问题提出了多个"媒介记忆"理论,探讨了文学、摄影、电影及其他各类媒介和"记忆"之间的关系。本文旨在介绍三个相关理论("多向度记忆"、"假肢记忆"和"后记忆"),并指出上述理论对于国内开展"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和"二战时期犹太人流亡上海"等重大苦难历史事件媒介记忆研究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雯 《英语广场》2023,(13):54-58
《敌人,一个爱情故事》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艾·巴·辛格在大屠杀题材小说中的代表作。辛格采用空间作为表征大屠杀创伤记忆的主要叙事策略,空间不仅是创伤记忆再现的场景,还参与到人物创伤记忆的动态建构和创伤疗愈中。本文从空间叙事的视角切入,结合创伤理论,从空间的神圣性、异质性以及时间性三个方面对小说中的空间进行分析,以深入理解后大屠杀时代美国犹太移民群体的创伤记忆以及辛格的创伤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1.
以色列在国家建构和治理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大屠杀记忆的政治功用,竭力打造大屠杀记忆的公共空间。它通过建立以亚德·瓦谢姆为核心的纪念场所、确立大屠杀纪念日与纪念仪式、规范教育体系中的大屠杀教育内容与形式、建设大屠杀网站、制作大屠杀影像等多元方式来建构历史记忆,推动大屠杀记忆逐步迈向公共历史领域,让未曾经历过大屠杀的以色列公众从大屠杀公共记忆中找寻历史通感。公众则借助纪念馆、纪念日、学校教育、历史遗迹、影像媒介等途径与历史互动,形成对大屠杀记忆的自我认知与评判。  相似文献   

12.
犹太人大屠杀仍不断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然而对于加害人一方,怎样的反思才算深刻?对于不在彼时彼处的第三方,如果他们来到当时的情境,又会怎么做?“大屠杀与个体罪责及反思”是扬·马特尔在小说《标本师的魔幻剧本》深入探讨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初美国思想界,出现了同化主义与种族主义思潮。霍勒斯·卡伦强调并发展犹太族群认同,抵制美国化以保存犹太民族性。首先,卡伦借用"交响乐理论"喻指多元文化主义,指出族群多样性有助于提升美国文明的维度;其次,卡伦主张培育青年人的巴勒斯坦土地的热爱,指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应回归于民主自由;最后,卡伦认为犹太人应积极融入主流社会,寻求族群间的合作,在现代性与民族认同之间作出折衷。实质上,卡伦通过对犹太人精神的塑造,希冀对美国犹太族群认同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南京大屠杀发生于中国抗战时期,是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守沦陷后日军进行的大规模屠城惨案。日本在战时通过消息封锁、虚假宣传等手段掩饰暴行,战后得到美国的政治庇护,加上中国幸存者未对侵略者有力控诉,致使大屠杀在西方鲜为人知,几乎"被世界遗忘"。直到1997年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出版后在全球畅销,作为媒介的世界性畅销书对传播南京大屠杀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中外媒体对日本歪曲历史、挑衅和平等行径的披露,对中国公祭活动的仪式化报道,中国为保护历史真相、纪念遇难同胞所做的不懈努力共同促进了世界对史实的关注。2015年10月,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自此南京大屠杀凝聚为国际共识,从中国记忆上升为全人类的永久记忆。  相似文献   

15.
在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执政时期,起用了一批犹太人在美国各级政府内出任重要职务,使犹太人从过去基本上只是美国政治的旁观者转变为美国政治的积极参与者和行为者,这个转变对犹太人在美国的身份、地位、心态、政治倾向及美国对外政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犹太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犹太人因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发挥的特别作用,引发了相关民族的妒忌和迫害。俄国犹太人因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受到的迫害尤为明显,他们被从宗教角度直接定性为"剥削者"。斯托雷平作为俄国资本主义的积极推动者,深知宗教矛盾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他通过逐步扩大犹太人在经济社会领域的权限、而不是全面取消对犹太人限制的办法,淡化宗教冲突,使俄国逐渐摆脱混乱,实现从依附社会向自治社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正据以色列《犹太前进报》网站(forward.com)2014年4月24日报道,以色列教育部近日出台了关于大屠杀教育的新课程计划,以色列儿童将从幼儿园开始接受大屠杀教育。该课程在以色列教育部网站上被命名为"我的记忆",并在大屠杀纪念日之前发布。来自以色列教育部和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国际学院的大屠杀研究专家设计了这一课程。课程委员会包括大屠杀研究专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教育顾问。  相似文献   

18.
未被审判     
B南京大屠杀诉讼案 为了被忘却的记忆 当南京大屠杀被普通民众渐渐遗忘的时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事实上从未遗忘.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和重整军备的努力,从日本政府重要阁员开始,否定南京大屠杀存在的言论和行为一再地出现在日本社会的政治生活中.  相似文献   

19.
随着以"后现代"为代表的多个"后"概念不断遭到质疑甚至颠覆,玛丽安·赫希提出的"后记忆"概念岌岌可危。"后记忆"描述了大屠杀幸存者后代的隔代记忆,强调创伤影响跨越代际距离的持续存在。本文以大屠杀亲历者后代的纪实叙事以及小说《噩梦父亲》为例分析记忆与后记忆的关系,展现幸存者无论沉默还是健谈都会导致与子女之间话语交流不畅、情感交流失败的问题,从而质疑后记忆中创伤影响的跨代延续,进而推翻后记忆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今日的美国,犹太人院外社团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和以色列的"特殊"关系也使很多人愿意相信美籍犹太人直接决定着美国的中东战略。不可否认犹太人对于美国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我们应当看到这种作用不是决定性的,而是在服从美国战略利益及主流民意的前提下起的一种支持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