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100余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两种观点。“中体西用”具有保守的特征,但重视民族的特殊性,强调民族现代化的多元化发展;“全盘西化”重视时代性,主张世界发展的趋同论,但否认了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实质上是单一模式的西方中心主义。两种观点都有局限性,但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
100余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两种观点."中体西用"具有保守的特征,但重视民族的特殊性,强调民族现代化的多元化发展;"全盘西化"重视时代性,主张世界发展的趋同论,但否认了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实质上是单一模式的西方中心主义.两种观点都有局限性,但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一生都在致力于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具体扬弃和改造,重建中国新文化。他既反对闭关自守的陈腐观念,又反对全盘西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主张融贯中西,相互比较,取长补短。他在融贯中西文化的过程中,基本上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但仍未完全摆脱其影响。孙中山中西文化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批判和吸收西方文化,为改造中国所用 欧美高度发达的社会现实,让孙中山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特别表现在物质层面的落后上,他主张从工业到农业,从生产到流通,从开发资源到发展交通,从科学技术的推广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在我国制造一场政治动乱和反革命暴乱的策划者与组织者曾经提出一个纲领性的口号是:“全盘西化”。方励之说:“四十年的社会主义岁月,是令人失望的”,中国的改革是“整个的要改弦更张”,“应当全方位开放,或者叫全盘西化”。“全盘西化包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道德所有的全部东西”;“包括我们的政治体制、所有制”。又说,“全盘西化这种观点甚至在‘五四’以前就有人提出过。它的实质精神就是全方位的开放”。《河殇》的作者则以哲理的手法露骨地宣称:中国传统的黄色文化“不能根本性地赋予整个民族以一种强大的文明活动”,只有“蔚兰色”的西方文化才能给黄土高原重新获得生机”。可见,这少数自诩为中国当代思想界“精英”所鼓吹的  相似文献   

5.
北大教授张颐武在接受《新周刊》关于“贩卖中国:文化”的专题采访时抛出了新颖观点:“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要像重视孔子一样的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这句话的内涵是很深刻。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带来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西方国家借助经济上的优势,在文化领域不断扩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大众文化受西方文化的渗透,民族精神衰落,精英文化和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冲击;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又由于文明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受到西方标准和西方话语的制约。从西方反面经验和韩国的正面经验来看,我们的传统文化要想保持自己的特色,并迅速发展,大众文化的传播途径可能是最经济有效的,但是大众文化产品也只有包含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所以只有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的文化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6.
“全盘西化论”泛指现代中国一切主张彻底改造传统文化、全盘或从根本上接受现代西方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内涵的文化思潮,它在促进民族觉醒和文化转型方面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但其历史功绩和现实意义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着种种缺陷。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在近代面临西方文化的巨大挑战时,各自分别采取了“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的不同接受姿态,其造成的结果也大不相同。本文以严复与伊藤博文学成归国后的境遇示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困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大难题。在对待这一问题上,近代以来存在着两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观点:“体用说”与“融贯说”。前者以“中体西用”、“全盘西化”、“西体中用”为代表,后者以“学衡派”、“新儒家”、“钱学”为代表。尽管“体用说”一直作为对待中西文化关系问题的主流学说而存在,但“融贯说”也许更具真理性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张金鹏  曲铁华 《教育评论》2023,(10):140-146
《劝学篇》“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是张之洞在清朝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调和了不同思想阵营的矛盾,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论述了“中体西用”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体内容为民族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健全齐备的教育体制观、调和中西的教育内容观和改革科举的人才选拔观。“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是特定历史时局的产物,对加速社会变革与进步起到了实质性促进作用,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对如何正确看待西方文化、重建民族教育文化自信依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伴随着民族地位的沉沦,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备受国人关注。为反驳西方殖民者所谓“白优黄劣”的论调,激励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20世纪初,一大批著名学人在没有仔细辨别的情况下,借用与接受了法国人拉克伯里首倡、但并不科学的“中国文化源于古巴比伦说”。随着“一战”的发生,西方文明弊端的暴露,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明显增强。以“东方文化派”为代表,后起学者对“巴比伦说”予以批判与检讨,并鲜明地提出中国文明为“独立的”、“自创的”的观点,体现了五四国人要求自尊自强、重视民族文化的一种文化民族主义心理。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曾存在两种差别甚巨的文化结合模式即中体西用与体用不二。“中体西用”是第一个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方法,但它不是贯穿中国近代史唯一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之方法模式,也不能简单地称之为“符合中国国情的进步思想”;“体用不二”承继了“中体西用”的合理内容,它是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历史而产生的优于“中体西用”的文化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创始人。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的文化观独树一帜,在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上他既反对西方化又反对中西文化融合,而主张东方化,因此他被认为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他的文化主张中堙有提出“中体西用”论,甚至反对“中体西用”论,但是,他在方法论和具体的文化主张上却没有从根本上脱离“中体西用”文化模式,相反却使得“中体西用”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展和继承。  相似文献   

13.
“全盘西化论”泛指现代中国一切主张彻底改造传统文化、全盘或从根本上接受现代西方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内涵的文化思潮,它在促进民族觉醒和文化转型方面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但其历史功绩和现实意义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着种种缺陷。  相似文献   

14.
_中体西用_与洋务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史学界流行的“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等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放在洋务和维新两个时期来考察,“中体西用”主要是作为“夷夏之辨”的对立物而出现和发展的.它是一种新的文化观,超出洋务活动的范围.它以“体用”的方式谋求中西文化的结合,虽有很大局限,但当时的主要意义是为引进西学开辟道路,以求得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更新.“中体西用”与维新思想之间有重要区别,但在维新时期基本上保持了一致性;个别人曾利用“中体西用”来抵制维新派,不能因此就把这一观念与维新思想完全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5.
全盘西化是一种不加选择,毫无批判地全盘输入西方文化使中国资本主义化的错误主张。在新文化运动前期,依据中国国情,陈独秀选择和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科学,对西方文化中的糟粕,则予以批判和摒弃。后期,他选择和宣传了科学社会主义。由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基本特征。陈独秀没有主张过全盘西化,“五四”也没有提出过全盘西化的口号。  相似文献   

16.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几个持不同文化观的知识分子群体:“全盘西化派”主张抛弃传统,使中国文化脱胎换骨;“中体西用派”试图弘扬东方学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新青年》派”则通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来致力于创造“第三新文明”。他们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开启了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如何科学认识“中体西用”论,我以为要回答这一个问题,首先涉及我们以什么标准来看待或评判。“中体西用”论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只有首先正确认识近代历史,才能正确评判“中体西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论述近代“中体西用”思潮演变过程的基础上,认为“中体西用”思潮属于一种历史文化现象。通过具体的历史分析,得出这一思潮发展的历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始终不渝地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顺应时势变革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产物,其产生顺应了历史潮流,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如何处理中西化关系问题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20.
胡适两次提出“全盘西化”都有特殊的背景和原因,他并不主张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他的“全盘西化”实为“全力西化”,是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手段而非目的。胡适并不是真正的“全盘西化”论者,其文化现代化的思路是通过全力西化的努力,使中西文化充分交融,经过“适者生存”法则的选择,最终建立包含中西文化精华,符合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中华民族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