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刑罚思想上,儒家偏重于“礼义教化”,以刑辅德,法家偏重于“重刑威慑”,以刑去刑。这只是各自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手段不同,而在道德理想和治国目的上两者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道家和法家的"无为而治"以及儒家和法家的"性本恶"的思想之间既有争论,又有交融,同时也在相互吸收与彼此影响。  相似文献   

3.
陆贾新儒学思想秉承了先秦儒学中的化独尊性与惟我性一面,以儒家“仁”礼”思想为本,对汉代化思想建设提出了与法家相一致的具垄断性特征的意见。与法家不同的是,陆贾秉承的儒家独尊性传统,是以“礼”为中心的、至上的道德本体论为形式,它具有更为思辨的内容。通过分析先秦孔、孟、苟在化思想上所蕴涵的惟我性传统与内涵。认为以陆贾为中介,奠定了汉中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代诈力并行的社会风尚与吴起个人追求功名的强烈欲望融合在一起,最终造就了《吴子兵法》极为鲜明的功利理性观念和精神。这种功利理性,一方面表现为其兵学理论本身较孙子更为深刻的理性与效益观念,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吴子兵法》对儒家仁德思想的吸收及法家思想与兵家思想的共振共融。其深层的原因在于,战国时期的战争活动具有更暴烈、更血腥、更复杂的特征,它将春秋时代贵族文化和礼仪用兵留下的些许浪漫也扫荡殆尽,从而使《吴子兵法》在功利理性方面大大超越了《孙子兵法》。  相似文献   

5.
法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以重刑治国的"以法治国"的思想,也提出了制定的法律必须得到一体遵行、"壹法"、"一尊"等主张;儒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德主刑辅"的思想,儒家的刑与法家所主张的法在根本内容上并无不同.其对现代法治和谐的正反两面的启示主要是:要重视法与人的和谐;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与实质意义上法治的和谐;"治民"与"治吏"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屈原的政治思想与战国诸家思想在表现的片段性上有类似之处,因此,很多人把他归入某家.通过对屈原的思想与战国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比较辨析来看,屈原有着独特的思想体系,就是一切都从如何使楚国富强、人民安生进而统一天下出发.  相似文献   

7.
西汉法家在儒术得到独尊、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情况下,并不甘心处于非主流的位置,而是千方百计地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他们批评儒家思想对安国尊君毫无用处,批评儒家没有执政能力和儒者人品低下,宣扬法治的必要,称颂先秦法家人物。但法家最终还是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法家只讲功利,不讲情义;二是强调"富国"而主张"弱民";三是与众为敌,不能形成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8.
儒家维护"礼治",提倡"德治";法家强调用法来规范和衡量人们的行为,即"法治"。儒家和法家所代表的政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治国方略的两个方向,并形成了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两个传统。德治与法治虽然不同,但两者绝非对立,在经过历代儒家和法家学者的补充和发展后,礼法结合成为西汉的治国之道,并被后世王朝所沿用。离开了儒法两者的互补,就无法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社会治国模式的结构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韩非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中为了宣传法治思想而对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讽刺,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在《韩非子》寓言中被多次提及并发生了异化。儒家的贤者圣人被塑造为:站在法家对立面,受法家批驳的孔子;既有儒家性格,又大力宣扬法家思想的孔子;直接以法家面目出现,代法家立言的孔子。异化的孔子是一个假托的虚拟性历史人物,是韩非宣扬法家思想和政治追求的承载物。  相似文献   

10.
韩非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中为了宣传法治思想而对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讽刺,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在《韩非子》寓言中被多次提及并发生了异化。儒家的贤者圣人被塑造为:站在法家对立面,受法家批驳的孔子;既有儒家性格,又大力宣扬法家思想的孔子;直接以法家面目出现,代法家立言的孔子。异化的孔子是一个假托的虚拟性历史人物,是韩非宣扬法家思想和政治追求的承载物。  相似文献   

11.
儒家对于“心性论”思想的探索始于孔子,而“心性论”思想的真正创立者是孟子,他提出人性具有的“善性”是“心性论”思想具有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的“善端”是“心性论”思想的道德情感的根本依据,“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构建了以“人性论”为基础、心性修养为内容和道德价值为取向的儒家“心性论”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心性论”在后世获得空前发展,尤其是经历唐代韩愈、李翱的儒学复兴运动,及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创建,儒学“心性论”不断理论化、系统化,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理论。最终,儒家“心性论”思想由“人性论”、“伦理论”、“修养论”走向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而构建了全方位的、立体的、全息的儒家“心性论”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对儒家教育思想当代意义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把培养“治国平天下”人才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和把道德教育放在主导地位等 ,辩证地看待和重新阐释这些思想 ,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宗教修行中,一般离不开修行者的心理活动。道教的内丹修炼主要是修行者用意念对气的导引;佛教密宗的修持也主要是修行者意识的运行;儒家的养浩然之气,就是要在心理上长期地坚守着一种儒家人士所崇尚的心理意向。总之,在各派宗教的修行实践中,心理活动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儒家哲学一直是颗璀璨的明星。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哲学的精华所在。该文从孝悌之道,忠恕之道,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三个方面阐述儒家仁爱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由此论述其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儒家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提倡“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从这里出发,儒家普遍怀有一种热爱大自然的伦理情怀,即“仁民爱物”,这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更为可贵的是,儒家一再主张在实践中对自然万物既要合理利用,又要有效地进行保护,如“取之有时”、“取予有度”、“用之有节”等等。这些思想资源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取向,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的生态伦理实践观,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根源——周公伦理思想所具有的精英定位的论证,可以证明周公的伦理思想是儒家伦理文化的直接来源,周公伦理思想的精英性质决定了作为他的思想承袭的儒家文化必然是一种精英伦理。  相似文献   

17.
孔子作为儒家理论的创始人,其理论体系博大精深.社会和谐思想是其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官与民等关系以及人自身发展的有关论述.孔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孔子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观点,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在时代、家庭和儒家孝道观念的影响下,对祖上和父亲都有尽孝的表现。而司马迁对孝道的深刻理解,更向世人诠释了他独特的孝道思想,使传统孝道思想得到丰富和升华。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高校是形成和保持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源头,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是涉及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千秋工程,而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又是学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应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体现在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上.  相似文献   

20.
在漫长的历史中,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本文对历代儒家学者关于什么是志,如何立志、怎样实现“志”的理想目标等进行了综合的论证与分析,并认为儒家的志功论是合理的、完整的,在当今仍有其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