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卡的敌事     
"唐卡"--藏族文化中著名的一种宗教艺术品."唐卡"是藏语音译,它是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  相似文献   

2.
在后现代情形中,作为沟通手段的大众传媒凭借着其时空穿透性与对日常生活的渗透性,不仅加速了宗教的"世俗化"过程,而且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重新改写和定义了宗教.宗教传统与宗教功能出现了程度不一的"衰微"与"蜕变",宗教的群体整合力与社群凝聚力受到挑战.因此,媒介环境的"电子化"对当代宗教造成的冲击与影响,以及电子媒介的特质对宗教传播方式的更改所导致的宗教认同功能的"异化",成为本文试图分析和探讨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3.
一、从理论上研究我国当代宗教的必然性建国以后,党的宗教政策是正确的,宗教工作取得重大成就.但是,从理论工作上说,我们对宗教的研究,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研究,长时期内是忽视的.不少同志对宗教问题相当陌生.十年动乱中,林彪、江青一伙极力歪曲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践踏宗教政策,破坏党的宗教工作,许多同志由于理论水平不高而缺乏识别与抵御的能力.粉碎"四人帮"以后,党对  相似文献   

4.
<正>宗教档案是人们宗教活动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具有保存价值的宗教活动材料,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载体形式,具有原始性、历史性、广泛性、多样性、民族性、私有性等特点。"作为宗教文化的载体,它随宗教活动而生,忠实记录和反映了宗教文化的方方面面,对我们寻求宗教历史,发掘宗教文化和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保持宗教领域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宗教档案界定目前,关于宗教档案的界定并未形成统一和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一书中,陶东风先生用两次"祛魅",勾连起1978年新时期以来所有的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祛魅"源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又译为"世界的解咒",是指对世界的一体化宗教性解释的解体.陶先生所说的"祛魅"不是恪守韦伯的原始含义,即不是把"祛魅"严格限于宗教权威,而是同时将它扩充、引申和延展到准宗教或非宗教的力量建立起来的、以一系列包含一排斥的二元对立为基础的、一体化的权威和神圣性.  相似文献   

6.
一、概念澄清:基督宗教不等同于基督教 首先要澄清一下概念,那就是基督宗教不等于基督教.虽然一字之别,但内涵差以千里. 在世界范围内,天主教、东正教、新教被统称为基督教,都以《圣经》为经典.在中国,基督教则专指"新教",又称为"福音教"或"耶稣教";在我国,基督宗教是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的统称.  相似文献   

7.
如果以为可以借这次由<南方人物周刊>的几篇涉宗教题材的报道引发的争论来谈"媒体与宗教"、"宗教报道规范",那就是对中国社会的宗教问题之真实现状以及对此次媒体报道风波实质的评估过于超前了.  相似文献   

8.
萨满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因其巫师称"萨满"而得名.它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具有明显的氏族部落宗教特点.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一般认为有三个性能不同的灵魂,认为宇宙万物、人世祸福皆由神鬼主宰.氏族的萨满神为保护族人,在氏族内选派自己的代理人和化身萨满,并赋予特殊品质以通神,为本族消灾求福.中国满族在17世纪以前,蒙古族在13世纪以前,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在7世纪以前均普遍信仰.  相似文献   

9.
朱洪 《出版参考》2005,(20):41-42
晚年盛赞范文澜 范文澜是当代历史学家,在他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曾经一度否定了一切宗教,认为佛教是"迷信"、"蠡国殃民".因为<中国通史>影响大,特别在"文革"中,范老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对范文澜强调佛教是迷信的思想,赵朴初是不同意的.譬如禅宗是最反迷信的,禅宗历史上有许多破除迷信的故事,它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骨气.因为范文澜的话,与马克思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话有关联,所以赵朴初并没有就范文澜的书,直接提出商榷.令赵朴初高兴的是,"文革"开始后,晚年的范文澜无事可千,读起了佛经.  相似文献   

10.
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抢救是傣族记忆与传承的重要方式.此文论述了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分析其保护优势与存在问题,提出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建议.依托云南省"十二五"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规划,采用原件收集、载体修复与发掘利用等方式抢救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对构建傣族社会记忆、传承傣族文化遗产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围绕"3.11大震灾",日本图书市场刮起了宗教类和教养类图书的新风潮. "3.11大震灾"给日本人心理造成巨大伤害,因此出版了很多宗教类图书 由于2011年3月11日大震灾,"日本人的意识结构"发生变化,日本人遭受的心理创伤——"心理灾害"难以抚平,迫切希望找到宣泄的方式.201 1年,也是日本两位著名宗教人士的重大纪念日——"亲鸾圣人750回忌""法然上人800回忌".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下,日本出版行业推出了许多宗教类图书.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是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Bridgman)于1832年5月在广州创办的一份英文月刊.它的宗旨是"提供有关中国及其邻近地区的最可靠的和最有价值的资料"[1],内容广泛涉及中国历史、宗教、法律、政治、农业、儒家经典、文学等方面,并特别注意报导关于中国的时事和对外关系,记载了鸦片战争的全过程.卫三畏称<中国丛报>"包含着当时中外关系的历史"[2];美国宗教史家赖德烈亦认为<中国丛报>"是有关中国知识的矿藏","这是当时中国对外关系最好的史料",是研究当时中国的.不可缺少的史料?[3].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拥有多个民族、 多种宗教的国家,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天主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 除本土宗教道教外, 其他如佛教、 伊斯兰教、 天主教、 基督教等都是由境外传入的外来宗教; 一些少数民族中, 原始宗教还在或多或少地发生着作用. "民族宗教无小事", 中国的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 复杂而敏感, 给宗教图书编辑人员提出难题和挑战. 在涉及宗教问题的图书稿件中, 编辑人员要以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为出发点, 以遵循维护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为基本原则, 严把图书质量关,不让一些伤害民族感情的图书流入市场. 一名合格的宗教图书编辑人员, 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理论素养、 过硬的宗教政策水平和扎实的宗教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14.
灾难片的生态危机意识与生态文明的影像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灾难片"是以对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天灾人祸为题材的影片,一般渲染惊心动魄的灾难,以刺激观众的感官,也有的说明摆脱灾难的方法,体现人类战胜或躲避灾难的智慧,或宣扬非理性的宗教解救等①.灾难电影与童话一样都拥有幻想、游戏的核心元素,它是文化工业时代忧郁的童话.  相似文献   

15.
彝族信奉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其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至今还保留有较多的原始风貌.居住在滇西的彝族,每年的二月初八要过"哑神节",跳"哑巴舞".这种彝族傩文化的代表——"哑巴舞"的活动,包含了宗教、历史、哲学、伦理、天文、地理、艺术、医药、农技等丰富内容,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6.
哲学和宗教有区别。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哲学和艺术、宗教、实践—精神(即道德)分别为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宗教作为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有它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它的特定的思维方法,认识方法,也就是说,宗教中也包含着它的特有的哲学内容。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同其他宗教一样,也包含着哲学内容。而且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说,佛教  相似文献   

17.
由“文化折扣”引发的网络公共危机传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媛媛 《今传媒》2010,(5):53-55
文化折扣(cultural discount)的概念起源于普通经济学,它是指"在确定娱乐产品交易的经济价值时,必须被考虑到的文化差异因素"①。在此,本文借用"文化折扣"的概念和视角,将"文化折扣"现象定义为由于地域、宗教信  相似文献   

18.
佛教约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要在我国这样一个宗教意识淡漠、伦理思想浓厚的社会土壤中扎根落户,除了依靠它的佛性魅力之外,必须还得依靠言说的魅力,宣传的力量.这样,才能征服千千万万的“善男信女”,  相似文献   

19.
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李申先生主编的《中华大典·宗教典·儒教分典》出版是中华"盛世修典"传统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现代社会对于宗教和传统儒学文明的新认识. 根据"哲学讲理性,宗教重信仰"和"人是理性及情感的社会动物"这样的知识性命题,"儒教"作为表达中华民族情感的信仰方式一直作为文化染色体存在于其民族性格之中,是司马迁所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由此而推论,"儒教"就是关乎"天人之际"的"终极关怀",即"天命信仰".也正是根据这个"天命信仰"传统,近代儒家的士大夫才将西方"最大统一性和公共性"的信仰翻译成"天主教",意为"天下大同"和"天下为公";当代中国宗教学者才将中国主流的民族宗教定义为"敬天祭祖"的宗法性宗教.  相似文献   

20.
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文化,对于现代人而言,它也许是一个谜,然而,在古代和近代,它却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武器,许多国家的兴起和消亡,都是与宗教密不可分的.发展至今,宗教的作用也许不再那么明显,但由其传播给后人的优秀文明成果,却有着不可低价的作用和价值,尤其是作为其讲经传教的经典文献,更是这种文化的物质基础,它在流传后世的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