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是社会进步内在要素中的根本要素的理论,表征着生产方式是评价社会进步与否的合理尺度。生产方式作为评价社会进步的合理尺度,实现了价值尺度与历史尺度的统一,它与人的尺度并不矛盾,也不与生态学尺度相冲实,并不否定生产力标准。  相似文献   

2.
社会是一个发展着的有机系统,它时刻都按其本身固有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变化发展着。社会进步就是对这种社会前进趋势的总的抽象和概括。社会是极其复杂的,它包含着无穷的领域、层次、方面、趋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所有这些要素都在变化发展着,并且归根结底都在这样或那样地进步着,社会内部的诸要素不是杂乱无章的偶然的堆积,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  相似文献   

3.
社会发展进步评价尺度思想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尺度,生产力发展尺度和人的发展尺度。两种社会进步既有一致性,又有不一致的地方,这要求我国在社会发展实践及其评价中,要把握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尺度之间的辩证统一,凸显人的发展尺度的重要价值,建立社会进步的综合评价尺度,用来指导和评价我国的社会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概念的缺陷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概念内在要素表明,其交往行动理论是一种社会发展动力的"哲学假说",它只不过是以理论幻想的方式给资本主义社会提供诊断和治疗其弊端的温和谏言。尽管如此,交往行动理论也不乏给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培根、笛卡尔从人类认识和控制世界能力的提高入手为社会进步作了初步论证,崇尚理性、相信教育和启蒙的作用,并以此作为历史不断进步的保证则是法国启蒙学派的历史进步观.但韦伯、兰克和布克哈特等人不仅对历史的进步表示怀疑,甚至根本不同意把进步观念引入历史研究中.马克思是从历史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中来理解社会进步的.就历史发展总的趋势来看,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是一致的;就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特定时期来说,两种尺度又存在着某种不一致.两种尺度的社会进步最终可以在实践中,而且只有通过实践达到协调和统一.  相似文献   

6.
人类交往发展的历史就是文明和进步的历史,它展现为原始群的扩大、部落的形成、图腾的综合以及区域性发展、世界的发现直至世界整体性发展。历史表明,只有善于交往和开放的民族才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一个民族本身的结构和状态不仅取决于它的内部交往,而且取决于外部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作为一代辩证法大师,邓小平深深地理解这一点,所以他在提出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就提  相似文献   

7.
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由历史尺度优先转向价值尺度优先。思想史的考察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在评价社会进步尺度问题上有一个从价值尺度优先的立场转向历史尺度优先的立场的思想发展过程。就评价社会进步两种尺度理论的逻辑看,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历史尺度基础上的价值尺度与历史尺度相统一的辩证历史决定论,认为既然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能是生产力的发展,那么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就只能是历史尺度;尽管价值尺度是评价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但由于人的发展只能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因而价值尺度只能从属于历史尺度。  相似文献   

8.
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历来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它受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又影响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的发展.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的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为青年男女谈恋爱提供了便利条件.西方性解放等思潮的影响,使大学生谈恋爱成为一种校园时尚.如何对待这一问题,目前,各方面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本文拟从爱情与道德进步的关系之角度,谈谈应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情爱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免不了要互相接触、互相影响。即使在古代各民族也要和邻近的民族发生接触。人类越进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越发达,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也就频繁,交往的地域也就广阔。不同民族之间发生接触,首先第一个问题是词的借用,为了表达新概念新事物,一个语言不可避免地要向别的语言借用吸收一些自己本来所没有而社会生活的发展要求它非有不可的词语,与此同时别的语言也会向它借用吸收某些需要的词语。也就是说,一个民族的语言借用吸收另一个民族语言的词语是语言的普遍现象,自古有之,各民族语言均有之。…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它要受到社会需求各因素及其规律的制约与影响,另一方面它又要回应社会需求,以积极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章从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社会分工、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四个方面,探讨了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