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教育投入发挥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基于具有代表性的18国数据,建立当期和含滞后项的面板分位数模型可以有效地刻画公共教育投入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及其中的延迟效应。研究发现,中等和高等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延迟效应,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滞后二期的高等教育经费占政府教育支出比重和滞后三期的中等教育经费占政府教育支出比重对人均GDP的正向影响逐渐增强。当期初等教育经费占政府教育支出比重对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负向作用;当期高等教育经费占政府教育支出比重则对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金凤  葛广鹏 《考试周刊》2012,(85):166-166
教育产品的性质决定了政府对教育支出的必要性。政府教育支出属于公共财政支出的范畴,它在政府财政支出中占有很大比例。政府教育支出除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之外.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教育投资力度不足及投资不平衡发展制约了教育的发展.本文提出了完善政府教育支出的方向,以期提高政府教育支出的效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82个地级市2007—2016年“市辖区-县域内”两部门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估计方法检验了中央政府对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相关规定的政策表述对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努力度的总体影响及其空间分布效应。研究发现:在“4%”表述明确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年度里,地方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和GDP的比例、教育经费增长率、生均教育经费等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增长;教育支出在公共财政经费中的占比以及教育经费的环比增长方面,县域内的增长显著低于市辖区;在GDP占比和生均支出等指标上,县域内的增长显著高于市辖区。本研究对“后4%”时代教育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建立、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问题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政府行政支出规模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从实证和规范分析角度对影响政府行政支出规模膨胀因素的分析,论证了经济增长、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政府规模、政府职能、行政效率等因素对政府行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得出经济增长和行政效率与政府行政支出规模负相关、财政收入与行政支出规模正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安徽省1995-2015年财政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运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方法,对安徽省财政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财政教育支出和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财政教育支出能够较为显著地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财政教育支出每增加1个百分比,地区经济将增长0.674 9个百分比,且安徽省财政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呈现出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一些促进安徽省财政教育支出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为了深入研究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课题组以河南为例,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职业教育对经济的直接作用,包括教育产出(劳动力或人力资本)对经济的直接贡献和教育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职业教育领先各级教育发展;河南省教育产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职业教育的作用遥遥领先;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还是资本推动型的增长,就业人员的贡献率在4%左右,而职业教育支出的贡献达到了8%左右。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夯实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基础能力;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选取1978—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国民生产总值、社会就业率作为样本数据,通过建立三变量SVAR模型,应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方法,研究政府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与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财政性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正向效应,对就业率的短期影响不显著,但对就业率的长期影响显著,且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8.
采用计量验证的方法,以经济成长阶段论为理论依据,对我国1989-2003年的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罗斯托和马思格雷夫的结论:公共投资对于处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国家进入起飞,以致进入发展的中期阶段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政府支出将从基础设施的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覆旨在进行福利再分配的政策性支出。  相似文献   

9.
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的有效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中国1997-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选择合适的空间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中国式财政分权对教育支出的直接影响,以及相邻地区财政分权度对当地教育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主要结论是:中国的财政分权形成了财政激励,使得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教育的投资;并且,财政分权对教育支出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即相邻地区财政分权程度提高会对当地的教育投入产生不利影响;政府规模以及政绩考核下的政府竞争对教育支出也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文章的研究结果为中国公共教育投入以及财政分权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采用2005年-2009年辽宁省十四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空间自相关聚类图及显著性水平图定量地研究了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城市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存在着依赖性和异质性。政府基本建设支出和行政支出对辽宁经济增长具有负效应,科教文卫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而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根源于其教育的发展和国民素质水平的提高.笔者试图分析认清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根源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及其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以期对我国实现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起到有益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再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协调的。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与效益回收不对称,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级教育的地域布局、培养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一致、人力资本流失等因素所致。在教育与经济的联动共生中找到合适的界点,以经济发展吸引和容纳人才,联动教育发展,是民族贫困地区教育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适宜策略。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0—2016年湖南省教育与经济的有关数据,采用平稳性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等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湖南省教育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在经济增长方面,湖南省教育财政支出起到的是积极的正向作用,且固定资产投资额、从业人员数量、教育财政支出以及湖南省GDP四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从扩大教育财政支出规模、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健全教育财政支出监督机制四个维度出发,提出拓展多元筹资渠道,缩小教育发展差距,确保教育经费透明化使用,进而实现教育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和经济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投入产出关系是教育与经济关联的基础,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反映了教育与经济关联的基本方式,而双向关联特征使教育与经济的关联具有了特殊性和复杂性。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影响是强烈的,而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协调是任何一方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解决我国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是相当紧迫的,而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教育投入等方面的改革是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实际价值。城市经济在积极的增长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对职业教育的反哺,让城市的职业教育能够在城市经济的增长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更加适应城市经济加速发展的需要。文章从城市职业教育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出发,寻求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合理投入力度、配置教育资源、加大政府的阶梯式发展、调整职业教育的布局、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育等。  相似文献   

16.
教育投资作为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保证,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虽然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划,但我国实际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未达到我国政府规划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的快速发展,并最终影响我国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的进展。从我国经济发展、教育系统自身发展特点这两方面分析我国实际教育投资不足的原因,并就如何解决问题提出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教育市场是以教育服务为等价交换物所形成的市场。培育和发展教育市场,是教育对市场经济的主动适应,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计划型的教育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只有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才能产生强劲的发展动力与活力。建立教育市场,能够推动教育体制的深层改革,有利于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8.
基于历史教育事件构造自然实验是识别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因果关系的前沿方法,随之而来的教育多样性问题却没有引起实证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本研究在晚清中国多种教育形式并存且新旧教育过渡的背景下,使用教育发展情况在时期上和地区间的双重差异构建实证策略,进而比较不同教育类型对近代经济发展的效应。结果显示:相比于传统的儒家官学和外来的教会学校,新式学堂的经济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不同教育类型在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上的差异是出现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然而,三类教育只能提高经济水平而无法提升经济增速。这些发现强调了教育的实用性和世俗化对于现代经济的重要性,也指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初期需要着力应对学校教育“技术含量不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而国家承担和维持公众福利和人力投资的费用逐步地转向个人或家庭,由此在教育上造成了家庭教育经费支出的快速增长,这使得半数多的家庭难以承受教育带来的经济压力.在家庭教育支出中,扩展教育支出增长较快.  相似文献   

20.
During the past twenty-five years economists have made a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to thinking about problem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to education and of returns to education. The study of the statistics of costs and expenditures on education, which had been neglected, has advanced. Economists have contributed to three main lines of debate: the relationship of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to economic growth, individual and social returns to education, and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meeting economic needs. The debate has not been conclusive. During the period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up to 1970 it served to promote increased spending, with changes in its distribution. Since 1970 with slower growth, greater emphasis is being given to problems of democratisation and efficiency in national expenditure patterns. Divergencies in the character of needs for education as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raised new problems for analysis by economists and other specialists. The issue of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determining the balance between social expenditures and other expenditures in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mains central. Economists still hav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mak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st and finance analysis and to studies of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allocation to education in order to avoid was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