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9年,欧洲上空乌云密布,法西斯侵略的魔影正步步逼近.大敌当前,英法苏三国为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开始了谈判.同时,英国和苏联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分别同德国进行了一系列公开或秘密的外交接触.这场三种谈判彼此关联,互相影响、错综复杂的外交博奕,最后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三国谈判破裂终结,世界大战终究没有被制止.这当中既有英法和苏联长期敌对造成的心理隔阂的缘故,有受侵略威胁的小国拒绝同苏联合作的缘故,也有英法联苏政策不够坚决的原因.但我认为苏联在谈判  相似文献   

2.
1939年3月以后,各种迹象表明德国法西斯的下一步侵略计划是先西击英法,后东攻苏联,因而,同苏联和解成为英法和德国竟相争取的目标。苏联领导人错估德国向英法开战将会旷日持久,所以,在唯一有可能制止战争的三国谈判中没有尽最大努力加以阻止,从而丧失了制止世界大战的最后机会,最终给国家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与英美两国在几个重大问题上的矛盾及其解决进行论述,阐明苏美英三大国各自的立场和实质,为我们处理当代国际关系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 一、关于“东方战线”问题 为了遏制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扩张,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苏联从三十年代起,一直致力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争取同英、美、法等“非侵略的民主国家”结成联合阵线。1933年11月,苏联政府为了避免在未来战争中两线作战,向美国建议缔结有苏、美、中、日等国家参加的互不侵犯条约,但美国政府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为避免日美双方关系复杂化,在远东地区顽固地推行对日绥靖政策,拒绝了苏联政府提出的建议。1937年3月10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提出了缔结太平洋地区安全公约的设想,但美国对此反应冷淡,加上美国联合英法等国家在欧洲事务中蓄意排斥苏联,从而促使苏联外交政策转向。 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八大上指出:党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任务的基本出发点是“保持谨慎态度,不让那些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们卷入冲突中去。苏联这一立场,反映了苏联对美国的失望和对中立的坚定。1939年4——8月,苏联同英法两国进行了结盟谈  相似文献   

4.
一次大撤退:敦克尔刻大撤退.比利时境内的英法盟军约40万人向法国北部的敦克尔刻海港撤退,丢掉了全部辎重,约34万人得以生还.一条防线:马奇诺防线.法国为抵御德国入侵,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其北部与比利时接界处修筑起来的防线,但最终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两个阴谋.战前显露出的阴谋有:慕尼黑阴谋和英法阴谋,其中的英法阴谋有三个阶段的表露:①德意干涉西班牙革命时,英法为把祸水东引,采取纵容侵略的“不干涉”政策;②德国宰割捷克斯洛伐克时,英法同样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企图牺牲捷克办法,推动德国去进攻苏联;③德国突袭波兰时,英法对德宣战,但却宣而不战,出现“静坐战争”、“奇怪战争”,其目的仍然是企图纵容德国在灭亡波兰后,去进攻苏联.英法阴谋的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三路进攻: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兵分三路.即北经波罗的海各国,主攻列宁格勒;南入乌克兰向基辅、高加索油田进攻;中向明斯克、斯摩梭斯克进攻,直扑莫斯科.三个轴心军事同盟国: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订同盟条约,正式结成三国轴心军事同盟,妄图以此建立“欧洲新秩序”和“大东亚新秩序”.三次登陆:1942年11月美英盟军在北非登陆,包围突尼斯的德意军队,为迅速地结  相似文献   

5.
1939年3月15日,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欧洲局势极为紧张。为了制止希特勒德国的侵略,苏联和英法进行了一系列旨在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外交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谈判没有取得成功。同时,苏联和希特勒德国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和现实安全需要,抓住时机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给世界局势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 在战争的乌云笼罩着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之际,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选集》第2卷,1972年版,512页)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粉碎了英法挑动苏德战争的阴谋,打破了德意日对苏联的包围,使苏联赢得了宝贵时间加强战备,进一步作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条约的签订,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三十年代以来,德意日法西斯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威胁;要制止侵略、制止战争,唯一正确的途径只能是苏联和英法等国联合起来,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但是张伯伦、达拉第推行的绥靖政策,就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等帝国主义对德、意、日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1937午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后,改变了侵华政策。英、法帝国主义在这年9月,为了保护自己、唆使德国法西斯东侵苏联,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出卖了捷克。接着。他们怀着同样的目的,为保持他们在中  相似文献   

8.
20世纪 30年代 ,苏联从本国利益出发 ,积极谋求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以消除纳粹德国侵略的威胁。然而 ,由于英法等西方民主国家缺乏诚意等原因 ,苏联的这一政策以失败而告终。通过对这些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苏联从本国利益出发,积极谋求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以消除纳粹德国侵略的威胁。然而,由于英法等西方民主国家缺乏诚意等原因,苏联的这一政策以失败而告终。通过对这些原因进行深入的,可以从中得出一睦有益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抗日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势力,延缓了战争的进一步扩大。同时,中国的抗战对于动员和鼓舞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促进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壮大也起到了巨大作用。并且,中国人民的抗战也牵制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抗德战争和英法美的对德、日战争。  相似文献   

11.
二战前夕,英法苏三国为了制止希特勒的进一步侵略扩张,进行了集体安全体制的结盟谈判.在谈判末期,苏联提出了西进过境权问题,而英法未能在此问题上与苏联达成一致致使谈判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也成为二战史中令人困扰的过境权问题.其实,战争前夕,苏联的结盟理念已与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苏联结盟理念的变化与这次谈判的最终结果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英法殖民者的侵略魔爪一定要被埃及人民斩断亲爱的埃及穆斯林兄弟姊妹们,我们听到英法帝国主义者侵略埃及的消息,感到无比的愤怒。英法殖民者唆使以色列向埃及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进攻,并利用这种进攻为借口,采取直接的武装侵略行动,企图武装夺取苏  相似文献   

13.
曹炯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3):182-183
在二战初期,英法自敦刻尔克撤退,德国独霸欧洲。进攻苏联之前,德对英采取持续打击,一直控制着战争主动权。但是,在希特勒开辟了东方战场,即侵略苏联后,西线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英美先是掌握了对北非的控制权,继而,在广大地中海与实力不济的德意军展开长期争夺,赢取了主动,并攻占西西里岛,控制意大利南部,迫使意大利退出轴心国集团;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暨南京市支援埃及和反对英法侵略群众大会,十一月三日下午在南京五台山体育埸举行。十万多参加大会的群众,反映了全省四千三百多万人民对英法侵略者的无比愤怒,反映了对埃及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全力支援的决心。  相似文献   

15.
以往我们在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时,总是在很大程度上将战争的爆发归咎于英法的绥靖政策,指责英法退让妥协,甚至纵容侵略,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这实际上是把制止法西斯侵略扩张、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完全推到了英法身上,似乎英法完全可以主宰当时的世界局势,因而它们理所当然地应该制止希特勒的侵略行为,否则就应该为战争的爆发负全部间接责任,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公允。英法对于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固然负有责任,但是  相似文献   

16.
1935至1939年间,法西斯的侵略活动日益猖獗,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危机日益严重。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共产国际坚持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正确方针,领导和组织各国共产党与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行径进行坚决斗争,并不断揭露英法等国政府的绥靖阴谋,虽然最终来能制止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但毕竟在共产国际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希特勒上台之初就提出了"生存空间"理论,明确展示了反共产主义的政治观点,并且开始了积极的备战。为了避免战争,苏联开始与英法接触,但在认识到英法两国毫无诚意之后,转而与德国周旋,尽量避免单独对抗德国;而对于德国来说,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希特勒必须在英法和苏联之间选择稳住其中一方,在权衡利弊之后,最终选择了苏联。双方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着外交博弈。  相似文献   

18.
试论1939年的英法苏莫斯科谈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 0年代 ,欧洲局势风云变幻。193 9年 ,随着纳粹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世界大战的危险又一次临近了。为了遏止德国的侵略野心 ,防止战争的爆发 ,英国、法国和苏联在 3月~ 8月间就三国结盟问题举行了一系列谈判。然而 ,出于一系列的主客观原因 ,双方在“间接侵略”、“战时过境权”等许多原则问题上的分歧始终未能弥合 ,特别是英法迟迟不愿为与苏结盟付出应有的努力和代价 ,而德国却不失时机地给予了苏联所需要的一切 ,导致德苏结盟 ,从而使得三国谈判以失败而告终。反法西斯联盟未能在战前建立 ,这一结果无疑大大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19.
英法推行绥靖外交的恶果是尽人皆知的。但是,确凿的历史事实表明:苏联也曾经推行过绥靖外交。而苏联的绥靖外交比英法的绥靖外交产生的危害更大。  相似文献   

20.
在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过程中,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是继日本法西斯反动派对中国的侵略之后的又一严重侵略事件。这次战争不仅表明法西斯制度凶恶的侵略本性,而且充分暴露了英法等国推行绥靖主义政策、纵容侵略的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