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传承濒临灭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运用地方资源,积极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兴国县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深刻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世代相传留下的重要文化资源,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载体,而职业教育则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承担者。以广西物资学校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传承研究实施路径为蓝本,提出了将非遗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专业教学中,深化产教融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与传承,同时建设传承实训基地、开发非遗美育课程教学资源对专业传承人才进行培养,将“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与“社区活动”有效融合等有效形式,为其他职业院校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钱仕刚 《贵州教育》2023,(13):39-42
学校教育须践行文化传承之责,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课堂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不朽的文化价值。本文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草塘火龙”为例,探索将地方性非物质文化融入初中美术课程教学的路径和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美术学习效果,提升初中生审美素养,进而促进地方性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4.
美术教学作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发挥着传承民族文化,延续民俗传统的重要作用,能够缓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窘境。基于此,教师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美术、传统工艺、民族文化等融入初中美术教学,从而达到静态保护、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人类历史的记忆和文化活动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但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众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了诸多问题,很多国人尤其是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当下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渗透到生活和教育之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断加强我国文化强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非遗文化进校园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工程。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依托地域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就业现状,将本土非遗技能传承与学校专业课程体系相结合,开展系列化非遗项目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传承、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实现传承、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主要支柱,它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进和发展、对国家的文化安全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基地,必然要负起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引导学生关注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状态、关注非物质文化在美术创作中的独特作  相似文献   

8.
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当前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传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所面临的传承问题更为直接和迫切.在传承问题上,必须重视和讨论三个问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问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的课程配置问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师徒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9.
胡静华  许正江 《辅导员》2014,(8):101-1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主要支柱,它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进和发展、对国家的文化安全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基地,必然要负起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引导学生关注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状态、关注非物质文化在美术创作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学校体育教学中进行渗透与继承,能够有效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而新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为继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学校体育教学中继承体育非物质文化进行了研究,以便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金学艳  李甜 《甘肃教育》2022,(12):20-2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之与高校美育融合,对推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与美育融合的意义,提出将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纳入美育教学体系,构建新型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是推动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创新,彰显高校美育魅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跃与发展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传承。我国民族文化教育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学校教育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基础,通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的价值选择及其合法性分析,提出重建公共教育权力体制、实现教育主体多元化;建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方位、多层次教育传承体系;改革教育评价体制;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网络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3.
通过探讨贵州省民族中小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类型,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主要问题,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的路径: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实现学校教育与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的和谐共生;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挖掘和培养.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高等学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与心授的重要载体、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应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其一,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与活态性,构建"口传心授"新模式;其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民族性与地域性,努力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将传承具有优秀品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其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性与综合性,地方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共同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探索高校、地方政府与传承人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构建"非遗"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宝贵财富,高校图书馆作为本地区的地方文献信息中心,在做好教学科研文献信息资料保障工作的同时,理应收藏和整理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开发建设有关信息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人们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在活态保护的语境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逐渐被纳入教育与文化产业的轨道。20世纪末期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更加多样。以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模式为例,分析现有保护与传承模式的利弊,探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文化身份认同为视角,以甘肃省岷县巴当舞传承主体为对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身份的认同与传承主体的构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态性"和"完整性"中必须厘清政府、地方、社区和传承之间的关系,在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三者的优势并形成合力。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强调"人"的主体性、提升个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的意识;赋予地方社区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采用主袭方式传承与"活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有利于增强群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文化身份的认同,有益于培养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民文化意识",进一步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8.
柳州山歌是广西桂中地区乃至整个广西最富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柳州师专的教学实践,把柳州山歌引入课堂教学,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模式,对改革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形成办学特色、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沧桑,优秀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灿烂明珠和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华和文化血脉,推动着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壮大。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不断深入,"非遗进校园"已经成为中小学的选修课程。基于学校所在地拥有的浙江省慈溪市级《酱油、米醋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笔者发挥当地三原色德育品牌优势,将非遗文化的传承贯穿到小学生的课程学习与活动实践,让学生的思维"海阔天空"。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现代文化设施和传播载体,在传承文化等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综合性文化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与变迁深受大众传媒的影响.本文对以河南省的媒体为主要考察对象,对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体传承现状和问题进行考察,并提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