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彦凤 《现代语文》2007,(12):53-54
废名的散文化小说既与20年代的乡土小说有关联,又和30年代的"京派"小说有着密切联系,于细密的描写中营造出一片抒情性的田园牧歌般的意境,蕴涵着生命的静美和对生命存在短暂的悲剧性感受。《浣衣母》堪称这种情绪和思想的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2.
茅盾和贾平凹都曾写作乡土小说,茅盾30年代的作品反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古老乡村的冲击,贾平凹在改革开放潮流中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乡土社会的变化。本文将通过对比茅盾、贾平凹此类乡土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变化、乡土发展状态以及作者对"城乡碰撞"的态度来探究不同时期的作家们在城乡巨变中对乡土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姜起超 《文教资料》2012,(34):88-91
随着诗歌本体意识的回归,90年代先锋诗歌的书写出现了许多转向,诸如出现了比先前抒情性诗歌写作更为深邃的"智性化"书写,及物写作逐渐替代了虚高的不及物写作,细节写作的出现强化了诗歌处理现场的能力,而且,伴随着一种本体意识的成熟,诗歌叙事特质凸显,先锋诗人先进的创作理念把"诗歌戏剧化"写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文学趋于活跃,作家们表达了对城市的感受与反思.同时,"逆城市化"凸显于文学写作中.它反映了作家与读者在创作、阅读中对城市的厌弃、批判、逃离和对乡土的渴望与回归."逆城市化"使作家与读者重新发现乡土这一审美领域,丰富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为主的文学写作,使文学回到了文学自身.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记叙文写作故事陈旧、议论文写作观点雷同的情况,在考场作文中,往往一篇文字清新、情感纯粹的抒情性散文更客易得到阅卷者的青睐。进入高中阶段,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练习不同文体的写作。就表现个人情感与体悟而言,抒情性散文这种体裁比较合适,特别是对于高中生这个年龄段而言,感悟与抒怀也比较多,正是练习这一文体写作的机会。本文就结合具体佳作来谈谈如何写好抒情性散文。  相似文献   

6.
茅盾和贾平凹都曾写作乡土小说,茅盾30年代的作品反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古老乡村的冲击,贾平凹在改革开放潮流中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乡土社会的变化.本文将通过对比茅盾、贾平凹此类乡土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变化、乡土发展状态以及作者对“城乡碰撞”的态度来探究不同时期的作家们在城乡巨变中对乡土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刘云霞 《学周刊C版》2019,(9):125-125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从"了解乡土文化习俗,积累作文素材""鼓励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劳作,介绍乡土地域风味美食""抓住本地新闻事件,培养学生乡土情怀""走近乡土文化名人,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等方面积极挖掘乡土写作资源。以此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早期,中国知识分子“走异路,逃异地”,寻求新的生活方式的漂泊历程,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契机。而复杂的文化冲突,铸就了众多易地而居的知识分子人文价值取向的差异,这为20、30年代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群花竞放提供了源泉。生存漂泊在孕育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同时,又为其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写作资源。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乡土小说艺术表现出比较成熟的姿态。乡土小说作家既尊重传统又大胆探索,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并存,又各自有所发展变化.在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主体的情感更趋客观,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再是一种"符号"、"概念"、"工具",还原了"人"的真实。现代主义作品也不再像80年代的先锋小说那样片面追求形式的"革命"而使文本晦涩难懂。这给乡土小说带来了特有的生命活力和前所未有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0.
刘庆邦的长篇小说新作《黄泥地》讲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一个普通村庄的各色人等相互纠缠构陷的故事。小说对乡土中国的生存情状进行了隐喻式的书写,在描述其相对封闭性、稳定性的同时,又以现代乡绅房国春形象为载体书写了乡土中国的疏离性、瓦解性力量。小说直面现实、叙述细密,同时带有浓郁的挽歌气息,写作旨趣也倾向于"为乡土中国保存一个肉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