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动”与“静”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辨证关系中的一对重要矛盾.整个宇宙空间的所有事物都在不停的运动着,而静止恰是相对的.在数学问题中当然地存在着这种“动”与“静”的辨证关系.充分利用这种辨证关系,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思维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初中数学中,与“动”有关的问题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对这类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可以充分利用“动”与“静”的这对矛盾着的辨证关系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运动是绝对的;同时承认静止的存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它们互相依存,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解题中,我们既要善于动中觅静,以静制动;也要能够静中思动,以动求静.动静结合智解题.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2008,(1):7-11
一、“动与静”的哲学思想 动与静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关于两者关系的探讨,最早见于老子哲学.他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循环反复的,事物的发展必然要走到自己的反面,这就是“道”的运动.诚然,老子把静看成是绝对的并不正确.但他看到了动和静之间的关系不是截然对立的,而且,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辩证揭示动静关系的思想家.事实上,对动和静的辩证把握,正是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4.
“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动”即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是静态.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静态描写,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动态描写,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因而.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或“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达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渠英 《理科考试研究》2005,12(12):21-25
近年来,数学中考题不断创新求精,动态问题明显升温.以动制静,静观其变,已逐步转化为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力求培养学生在运动变化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笔者翻阅了2005年五十多套中考试卷,有点动、线动、有平动、滚动等,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各种自然景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动是绝对的,永恒的,而静则是暂时的,相对的;动与静又是彼此渗透,可以相互转化的,动可以暂时凝结为静,而静中常常蕴蓄着动。因此,在描写自然景物的时候,就必须注意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和有机配合。  相似文献   

7.
复式教学中“静”与“注意”的初探平果县新安乡那曹小学黄庆祝,许大志复式教学是由“动”和“静”两部分有机组成的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动”,指的是授课。“静”,指的是自动作业。“静”是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巩固认识,发展智能。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是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8.
新课堂需要“动”,因为积极的互动,会带来思维的敏捷,观点的多元,关系的和谐,学习的快乐;但是,课堂教学也需要“静”.因为安静会营造自由的空间,任思维驰骋,任想象放飞。因此,一堂好课需要动静结合,一味动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机会.导致课堂教学“虚假繁荣”;一味地静,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充分发挥,会使课堂死气沉沉,了无生气,当然也谈不上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灵活机动,横向穿插,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互补互促,让教师的主导作用贯串在动静各个环节,使几个年级同时传递信息畅通无阻。“动中求静”是直接教学中学生活动形式的需要,也是教师对处在自学的年级进行必要穿插辅导的需要;“静中有动”是在间接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辅助手段,因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作业量多少、难易度不当、情绪上好坏等阻力。  相似文献   

10.
数学中的动中求静是指:在某些图形因素或数量关系变化时(即动),隐藏在图中某些图形因素或数量关系保持不变(即静).挖掘这些静的因素往往成为解题的关键.以2009年高考试题为例赏析.  相似文献   

11.
“静堂”在教学过程中的妙用文/杜清南宋教育家朱熹说:“静者,养动之根也。”也就是说,“静”能为“动”服务。教学过程中的“静”同样能为“动”服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静堂”,将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一、开场静坐,移神醒脑教师进入课堂,不急...  相似文献   

12.
解决“动点”问题的关键是理解图形的运动规律.“动”中捕“静”,以“静”制“动”,把握运动中某些极端位置或特殊位置,从特殊入手减少解题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3.
动点问题是近几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出现得较多的一种题型.这类集几何、代数知识于一体的综合题,既能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又能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应变能力.其解题策略是“动”中求“静”,“一般”中见“特殊”,抓住要害,各个击破.常见的题型有:  相似文献   

14.
所谓平面几何中的“动中求静”问题,是指问题中的几何图形发生了运动,需要在此前提下证明某个结论.求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清图形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哪些“元素”的位置和数量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在其运动变化中找出不变的规律.下面以各地一些中考试题为例,对其解法作一归类和剖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动与静是事物状态表现的两个侧面,动与静是相对的,在一个参照系中比较麻烦的运动轨迹问题。在另外的参照系下,可能就相对简单.动与静转化在数学问题中也有许多妙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析王维诗中动静相对的意境美及其前后期的不同特点,探讨其表现人物主体的行为动作、动中有静、以静衬动的艺术特点,认为动态性在王维山水诗中只是一种艺术手段,而表现大自然田园山林的静美境界才是其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7.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语)。大凡有作品传世之诗人词人,都各有自家之内在精神,笔下也当各有自家境界凸现。王维在艺术上有别于其他诗人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山水诗中动静相衬而产生意境之美。 在王维前期作品中,已开始注意到以静衬动的艺术辩证法的运用。在其著称的山水诗中,“静”表现得更为充分。诗人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运用得老道熟成,炉火纯青。诗中发自“象外之趣”而又摇曳多姿的静美之境,表现出了对自然景物独特的情趣和意蕴。王维山水诗中的“动”与“静”,具有其特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动点问题是2003年中考题中出现较多的一种题型,这类集几何、代数知识于一体的综合题,既能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又能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应变能力.其解题策略是“动”中求“静”,“一般”中见“特殊”.抓住要害,各个击破.常见的题型有。  相似文献   

19.
崔同沛同志在《复式教学“动”“静”观》(载《江苏教育》小学版去年十月号上)一文里,就复式教学中的动静搭配问题提出了一个观点:“动”是为了“静”。这个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崔文谈了五个问题:一、“动”为了“静”,二、“动”中见“静”,三、“静”中求“动”,四、“动”“静”互补,五、  相似文献   

20.
动与静是复式教学的两种不同方式,都是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复式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动静交叉搭配的结构形式,在动与静结合中进行学法指导。 动静结合——动中“举一”学法,静时“反三”训练。孔子要求他的弟子对他的教诲能够“举一隅以三隅反”,复式教学要达到使学生好学,学会和会学的目的,从学法指导的角度来看,也要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在动中“举一”——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方法;学生在静中“反三”——通过分析、类比、推理、综合,由此及彼,主动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