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问     
1、您是什么时候开始集邮的? 起因是什么?1964年上小学三年级时开始收集邮票。当时我母亲的两位同事喜欢集邮,一位姓孙,一位姓钱,两人相当投入。母亲带我去他们家"开眼界",在一大摞邮册、五彩缤纷的邮票面前,我羡慕得不得了,他们都送了点邮票给我。  相似文献   

2.
“立体集邮”乃我新创的一个名词。何谓“立体集邮”?是相对于邮票——邮册——邮集的“平面集邮”而言。何谓“平面集邮”?邮折上、邮册里的邮票、邮品,不论你怎么摆放,都是平面的、二维的;邯集贴页上的邮票、邮品,不论你如何展出,也是平面的、二维的。常规的集邮,不论是传统集邮的方式,还是专题集邮的方式,不论是搜集、整理,还是欣赏、研究,基本上是静态的“平面集邮”,只有少数集邮类别如极限集邮、原地集邮和某些需要实地考查邮路邮史的例外。“立体集邮”就是让邮票立起来,让集邮者走近邮票、走进邮票。  相似文献   

3.
原艺珊 《集邮博览》2012,(12):26-27
设计《京剧净角》邮票是五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集邮总公司工作。2007年初发行《京剧生角》邮票,我和同事一起设计了一个本专题邮册,我负责邮册里的净角个性化邮票、旦角个性化邮票和《京剧经典剧目》纪念张本票的原画创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的邮票编辑室主任王虎鸣,在总公司一位领导办公桌上见到了我画的那本纪念张本票,遂约我试试设计《京剧净角》邮票。  相似文献   

4.
一不留神,步入集邮的殿堂也有20余年了。20年来,集邮给我带来有儿时欣赏邮票的童趣;有寻长到一枚高面值信销票时的欣喜;当然也会有看着邮册中越来越多邮票被贬值、打折时的迷茫和沮丧;但更多的是在集邮中增长知识和分享知识的愉悦,所以对集邮——我才会一如既往和痴心不改。记得还是上小学时,星期天便经常和同学,还有邻居家的孩子们聚在一块儿,玩“放电影”的游戏;就是用  相似文献   

5.
我从小学时代起就喜爱集邮,那时家里经济状况不佳,就从亲友那儿搜集实寄信封,剪下邮票后小心地洗净胶水浆糊,晾干后夹在书本里压平,然后插入集邮册收藏起来。日积月累,藏品渐丰,有空时翻开邮册一页页地观看,那红红绿绿、美不胜收的炫丽邮票,带领我进入了由方寸纸片组成的浩瀚缤纷的艺术小世界,不仅让我增长见识,也陶冶了我的心灵,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从此,集邮就成为伴随我终生的业余爱好,邮票也成为我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集邮爱好者,从10岁到现在,已有20多年的集邮史了,我比较喜欢收集新中国的普票,前不久在铜陵市集邮公司边的地摊上,意外的“捡漏”,买到一张珍罕的“文普”解放军10分细齿信销票。我们这儿一到双休日,在市集邮公司边的胡同口,就会有一些本地人自发地在一起摆地摊,大多是在卖一些邮票和钱币,市场不是很大。一个月前,因休息在家无事,就到那里逛逛,路过一个地摊,见摊上摆了两本邮册和一些钱币,就随手拿起一本邮册翻看,大多是一些80年代中后期的纪、特票和一些信销的散票。忽然,有几张叠放在一起文普信销票引起我的注意,两枚  相似文献   

7.
张立 《集邮博览》2012,(10):54-55
对于邮票的功用。传统的认识是,一作为邮资,二用为集邮.而近些年则摇身蜕变为纪念品或礼品。其法是以邮票制成大型主题邮册,极尽奢华,厚重的纸张,精美的印刷,册页的设计与邮票的图案浑然一体,相映成趣。而其中邮票嫌少,而图甚多,也就有了“是电视剧插播广告,还是广告插播电视剧”般的质疑。然而,无论其初衷如何,结果却是邮册之价格奇高,远远超出邮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艰难地一枚一枚“集”齐一套邮票,与很方便地到集邮营业柜台一次就买齐一套邮票,其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记得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学生的时候, 我所在学校内有一间不大的邮电所。热衷于集邮的我, 经常在午休或晚饭后到那里看看是否有新到的纪特邮票出售。现在插在邮册中一套全新的《金鱼》邮票,就是那时今天一枚,明天一枚用4分钱或8分钱,从这个邮电所里买全的。《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发行时,在这个  相似文献   

9.
《上海集邮》2012,(10):50
具体详情请咨询集邮总公司联系电话:63649305《和田玉》邮票珍藏册,首次将和田玉与邮票结合起来,是一次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邮册内的和田玉图案为"三教九流图",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精美的手工雕刻和田玉与和田玉邮票、小全张有机的结合在邮册内,绝对是广大集邮爱好者和和田玉收藏者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10.
林强 《集邮博览》2008,(6):42-42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河南省开封市工作,集邮门市部设在自由路,很小,大约只有十平方米左右,柜台旁边站几个人就觉得很拥挤,每逢星期天门口更热闹,大多是交换邮票的,那时人们还不敢买卖邮票。一个星期天,我见一些集邮者围着一个小伙子,要交换其邮册中的庚申猴票(信销的),因为要求交换邮票的人太多,小伙子意识到"奇货可  相似文献   

11.
昭镛 《集邮博览》2012,(7):76-76
大部分集邮的人不会满足于只买新发行的邮票、邮资封片,总会变着法子玩一些花样,体会集邮的快乐,我也是如此。2011年《辛卯年》邮票发行时,我从集邮公司买到一本中国集邮总公司制作的《辛卯福二十四节气》邮册,里面除了大、小版兔票外,还有福字二十四节气专用个性化邮票24枚,未裁切的二十四节气纪念封24枚,每枚封左边分别印有以辛卯兔为主图的每个节气的图案,右边还预印上每个节气名称的北京纪念戳,背面印有相应节气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戴定国 《上海集邮》2008,(12):22-23
第32位总统罗斯福总统对集邮的推动谈到美国总统与邮票的渊源,罗斯福是最为出名的一位。他的集邮爱好源自从5岁就开始集邮的母亲,而且即使在自己1921年因患小儿麻痹症致残治疗期间,也每晚与邮册相伴,以此来忘却白天治疗的痛苦。1932年,他任纽约州长并竞选美国总统时,有一种竞选封就以他是集邮者为号召(图1),  相似文献   

13.
近年,集邮爱好者以购藏新邮票为快事,我却是在寻觅信销票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平时我注意多方收集信销票,久而久之邮册便逐渐丰厚起来,有的邮票刚集到时,残破之相真是惨不忍睹,留之太寒酸,弃之又不忍,只得夹在一本小插页中,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界各国相继印制邮票,邮票的知识性日益显现出来,于是就有了“邮票是国家的名片”这一名言,这是邮票的文化功能。集邮的日益发展终于使邮票发行部门尝到了甜头,印制成本极低的邮票到了,集邮者的邮册里安家落户,邮政部门不用担心为发行的邮票去付出邮政劳务。当今纪特邮票的第三功能即特殊商品功能,终于呈现出强大的经济作用,发行邮票已成为世界各国邮政财政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5.
集邮九问     
沙子芬 《集邮博览》2009,(12):10-11
1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谁是你最钦佩的集邮家?我是一名邮票档案工作者,1973年10月,从"干校"回京后到邮票发行局资料室工作,负责邮票档案的清理、研究。当时邮政部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经手邮票工作的职工不能集邮,以防公私不分。由于工作时间长了,我对集邮  相似文献   

16.
小时侯,听“龟兔赛跑”的故事,不愿意相信兔子会输。我总是在想,要是兔子及时醒了,那又是另一番光景了吧! 由此联想到每年的邮册大战。集邮爱好者一到年底,都希望自己心爱的邮票能“住进”精致漂亮的定位册里。上海的集邮者,多数购买本地生产的鸿雁邮册。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外地邮册不断涌入上海这个大市场,“鸿雁”渐渐败下阵来。本土企业竟然在  相似文献   

17.
集邮手抄报     
正儿子放学回家拿了一张大厚纸,说老师让家长帮着做一张手抄报,想来想去不知道做什么内容,看着偌大的一张白纸,真有点"老虎吃天—无从下嘴"的感觉,最后向正在整理邮票的我求援。好长时间没有整理邮票了,这不刚将这一段时间收集的编年票剪片倒在桌子上,准备挑选泡洗,看着一张张花花绿绿的邮票,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就帮你做份集邮手抄报吧",我高兴地说。"不行不行!"儿子回答得很干脆,"集邮手抄报好看吗?"说实在的,现在的孩子喜欢集邮的还真不多,即使我天天摆弄邮票,家里书橱里全是集邮类的书刊,可儿子根本不喜欢集邮,"一张张小纸片有什么好看的"是儿子的"至理名言",其他的小孩写信的都少,见到邮票的也不多,还谈什么喜欢?比起悠悠球、奥特曼来,集邮的诱惑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18.
在刚刚过去的新世纪第一一年,我们目睹了APEC会议在上海圆满举行,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中国顺利加入WTO,中国足球队狭得2002年世界杯决赛资格……中国邮票及时记录了这些喜事,集邮翻看邮册。  相似文献   

19.
1971年10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粉碎不久,由于邮友的牵连,我自己收藏的一枚“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被上海方面来人收缴,说是这枚邮票有错误,影响祖国声誉,按内部文件作收缴处理。直到1986年6月,上海黄浦区工商局来人落实政策,给我一些纪、特邮票和一本鸿雁邮册,这就是我第一本鸿雁邮册的来历。由于我  相似文献   

20.
集邮九问     
1.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记得我上小学时,算术课本上有一道习题,大意是:小明有几张邮票,姐姐有几张邮票,姐姐的邮票比小明的邮票多几张。习题上的"邮票"两字是用"普8"冶金工人图画表示的,但我那时还不知道什么是集邮。直到1961年,我在河北卢龙中学读初中那年,从北京四中转学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