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常的孩子发脾气,多是受 外界刺激而有所感受的缘故。父 母在孩子有所感受时,能够给他 们安慰和鼓励,使他们用言语倾 诉出来,气消了,心情自然也就 安定下来了。孩子也可从中体会 到自己产生的心理反应并没有 什么过错,他们就会对自己的感 受不那么强烈了。 由此可见,要防止孩子发脾 气,首先就要在日常生活中辅导 他把感受表达出来。孩子有时受 智力限制,很多感受不会用言语 来表达,即使成人也有时对感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可以说,引导孩子表达或宣泄感受的方法就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当孩子在极度忿怒之时,最好…  相似文献   

2.
钱灿 《四川教育》2010,(10):21-22
亲子交流也需要智慧 美国心理学家阿戴尔·弗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就如何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写道:“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却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每个人在不同的生活中都有自我表达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他们不仅用语言来表现自己,也常用音乐的手段,用声音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在幼儿园我们常组织音乐欣赏活动,孩子通过听优美的乐曲,然后大胆地想像音乐中的各种形象,再自由地用动作表现他们所感受的音乐。这时孩子会陶醉在自己的想像之中,开心地做动作,这也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因此我们要努力让音乐教育成为孩子喜欢和感兴趣的活动,并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体验。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及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力。要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父母可以偷看孩子的日记吗?我就这个话题和孩子们聊了起来,没有想到孩子们唧唧喳喳,反应很强烈。差不多有95%孩子都强烈反对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她们说尽管日记里面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但是那毕竟是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真心话,怎么能够不经过自己的允许就让爸爸妈妈看到呢?现代的孩子都知道他们享有稳私权,所以他们坚决反对父母侵犯他们的这一权利。  相似文献   

5.
农村孩子有自己五光十色的世界,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认真观察,细心体味,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见闻与感受,说话写文的素材就多得很.……  相似文献   

6.
<正>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小小世界,他们有情绪,更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帮助他们将内心的感情释放出来,而绘画是一种良好的表达形式,是孩子用来表达思想,表现生活美,宣泄情感、想象和创造世界的一种手段。在美术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让孩子用绘画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给孩子以最大的帮助,倾听他们的感受及想法。一、让孩子自由绘画,倾听他们的感受有人称孩子的绘画是一种"天籁的绘  相似文献   

7.
他们在处理孩子教育问题上更多的是从自己孩子的特质出发,而不是去看别人怎么做。也就是说他们对自己很自信,也信任孩子,这样他们向孩子传递的积极向上的东西也就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孩子受家长的影响也很自信,也学会了信任他人。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它的起点就是家长自身生活态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微言选粹     
《陕西教育》2014,(6):49-49
@中国教育研究:#教育分享#[妈妈的专制让孩子丧失自我]专制型的父母会刻意按照他们的意图来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那么,无论他们的安排多么完美,孩子都会认为不是为自己而活。专制型的父母不仅会剥夺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他们对孩子的真实感受也常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9.
学习教育的艺术强调共情。婴儿从一开始就有共情的表现——别的宝宝哭了,他也哭,你对他笑,他也对你笑。如何让孩子学会感受别人的感受,关键在于家长。如果孩子用玩具打了小朋友的头,一定要让他知道小朋友会很痛,同时问问他如果别的小朋友打了他,他会有什么感受。言行一致。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你就必须以身作则。如果你为了避免买全票而谎报孩子的年龄,或者在邻居背后说他们的闲话,你的孩子会和你有什么不同吗?而且,仅仅做一个榜样是不够的。Lickona博士说:“你必须用语言清楚地告诉孩子怎样做是正确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  相似文献   

10.
要知道孩子再小,可他们也是人,也有尊严,只要他们能听懂好赖话。切记,从那时候,他们听到的父母评价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对他们的尊严、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的父母,在我看来,绝大多数都不会"教"自己的孩子,也许是因为他们第一次做爸爸妈妈的缘故吧。孩子小时候,是百般的娇惯,使孩子养成一种怪癖性格。一旦孩子长大,无从收拾,这时也就没了主见。看别人的孩子如何做也硬叫自己的孩子如何做、不管三七二十一,硬是叫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孩子不听话,见别的家长如何管,自己也如何管。总觉得,反正我是家长,孩子就得听家…  相似文献   

11.
每位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期望值越高,自己内心的担心紧张程度也就越大。其实,家长也知道自己在孩子面前不应该唠叨,但有时却无法控止住自己,总想把自己的家长权威表现出来,不管正确与否,不管场合是否恰当,也不想孩子的感受进行“教育”,势必会影响与孩子的沟通。对此,提几条建议,以期给家长们一点启示。一、信任家长要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适应孩子的心理特征和时代特点,因势利导,尽可能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始终关心和爱护他们的。特别是父母和孩子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切忌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平时多和孩子交淡,用心倾听孩子的话语,琢磨孩子的内心世界及其动向。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生活中,大人教育孩子,早已习惯了对孩子发号施令,他们往往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孩子的头上,而很少考虑到孩子内心真实感受。当自己的愿望和孩子的想法产生冲突时,做父母的往往就会对孩子大失所望或恨铁不成钢;而当发现孩子有过错时,有些父母更是常常不问缘由地大声呵斥、责骂,甚至大发雷霆、体罚,在他们看来,厉声训斥及打骂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其实,这样做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3.
俞佳 《考试周刊》2014,(81):193-193
<正>绘画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愿望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孩子们都愿意,甚至无意识地用"涂鸦"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这几乎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然而,小班孩子虽然很喜欢绘画,但由于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因此画了不一会儿就开始厌倦了。怎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作画积极性呢?让他们在一节绘画活动中自始至终都保持兴趣呢?通过实践发现,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绘画内容,使教育语言成为孩子能听懂的游戏化语言,孩子就会感到绘画活动本  相似文献   

14.
<正>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的一个重点,是教师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一环,它能有效地激发孩子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提高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可一到作文课,学生就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手,心情也急躁了许多,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兴趣培养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写作,此时首先要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在作文的安排上为他们的自由写作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5.
《父母必读》2014,(5):104-105
每人都会有情绪,但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孩子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情绪时,他们会感到沮丧或难以承受,进而大哭大闹。此时,你可以帮孩子理解、表达和调节情绪,比如教他掌握一些词语,使孩子能够说出他的感受,表达自己;通过和孩子谈论他的各种感受,你也可以向他示范如何用积极的办法来表达和调节情绪。  相似文献   

16.
一、走出课堂,让作文教学动起来 作文.是生活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浪花,"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浮水",作文教学也必须向生活回归.带领孩子走出课堂,零距离地贴近自然,融进生活之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他们就有了丰富的感观、真切的体验,作文的源头就活了.  相似文献   

17.
每个人在不同的生活中都有自我表达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他们不仅用语言来表现自己.也常用音乐的手段,用声音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  相似文献   

18.
当孩子失意时,我们一定要对他进行心理疏导,让他走出困境,感受人们对他的关怀和爱,让孩子感受自己的重要.当孩子有点滴进步时,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夸奖他,这样会给孩子增强自信心,让孩子获得成就感,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我们常常感觉孩子调皮、不听话?为什么总有孩子不遵守规则,明知故犯,屡教屡犯?在我们开始体验之旅,将自己变成他们中的一员,感受他们的生活,参与他们的活动时,我们有了许多作为班级管理者所不曾体会的感受。在此后的班级管理中,我们尽量站在孩子的视角,理解与尊重孩子,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获得了双赢的效果。体验一:午睡最近一段时间,每天中午总有六七个孩子难以入睡。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一、耐心倾听,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了解是教育的前提,孩子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总是有他们自己的想法,作为成人你不能一味地批评或表扬他们,耐心倾听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对问题的看法,要做到有的放矢,循循善诱,切不可说一些损伤孩子自尊心的话,或将自己的意思强加于孩子,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通过倾听孩子说话来了解他们,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方式,当孩子与我们说话时,无论我们多忙,都要尽可能抽时间耐心倾听,这样使孩子感受到成人对他们的重视和信任,就会尽力把事情做好,从而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二、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大胆创意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