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锡良等同志所编《古代汉语》,文选部分内容丰富,编排适宜,注释精要,受到读者好评.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注释中亦有若干地方尚欠准确,故冒昧提出,以就教于注者与方家.一、《愚公移山》:“本在翼州之南,河阳之北.”注:“河阳,这里泛指黄河北岸.”按:“河阳”当为一具体地名,即河阳邑,春秋时为晋地,战国时属魏,汉置县,属河内郡,在今河南省孟县西三十五里处.《春秋·僖公二十八年》:“天王狩于河阳.”杜甫《石壕吏》:“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其所言“河阳”即是.因其地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河阳之北”教材(初中第三册)将“河阳”释为“黄河北岸”,并解释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若如此,则“河阳之北”意为“黄河北岸的北面”,似为不妥。查《辞源》,注为县名,春秋属晋地,故址在今河南孟县。为印证之,检出唐人杜甫《石壕吏》中诗句: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教材(初中第四册)及山东大学的《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均语译为“赶快到河阳去服役”,武汉大学《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将“河阳”注为“其地在黄河北岸,今在河南孟县”。由此看来,“河阳”为地名无  相似文献   

3.
初三册《愚公移山》一课,有“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句.教材注:山之南,水之北为阳,这是无可非议的,河阳也确实在黄河北岸.但如果照此讲来,“河阳之北”则可译为“黄河北岸的北边”(五省区编的《教参》就是这样译的)。这样未免显得重复罗嗦.大家知道,古文讲求对仗,而“河阳之北”恰与上面的“冀州之南”相对,教材注冀州为古地名,那么河阳也应为古地名.查南充师范学院编的《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可知春秋时晋国即有“河阳邑”,地处黄河北岸,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  相似文献   

4.
(一)三册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课文注〕河阳,黄河北岸。何谓“河阳”?历来有二解:一,“河”专指黄河,“阳”是水的北面,河阳即黄河北岸;二,河阳是春秋时晋地,故地在今河南孟县。课本取前解,不确。  相似文献   

5.
《愚公移山》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文章在注解“河阳”时有这样一句话:“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五册《愚公移山》一课,教材在对“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一句中“河阳”一词的注释时说:“河阳,黄河北岸。”并进一步解释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对于这个注释,虽已经有人指出其错误,但,一是未能对原文及教材的注释作出具体分析;二是理由单薄,论证不力。为此,笔者认  相似文献   

7.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河阳之北”一句中的“河北”条注释是“黄河北岸”,我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依照教材上的注释,“河阳之北”句应翻译成“黄河北岸的北边”,这就叠床架屋了。我们知道,古文贵在精炼,往往惜墨如金,列文也不例外。如果“河阳”本意真是“黄河北岸”的意思,列子为什么不把此句精炼成“河之北”或干脆“河阳”呢?也许有人  相似文献   

8.
编辑部: 贵刊在一九八一年第五期上,发表了牟应杭同志的《古地名集释》。其释“太形”条目云:“河阳,古泛指黄河以北地”。这样看,“河阳之北”句,即:黄河以北的北面。这在讲《愚公移山》时,岂不令学生费解了?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第三册《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河阳”一词的注释为“[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这条注释仅说明了“河阳”一词的来由,未点明是一个古地名,欠妥善。“河阳”应是个古地名。根据《辞海》中“河阳”条释:“古县名。春秋晋邑,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愚公  相似文献   

10.
“河阳”应作地名解贵州付泽光《愚公移山》(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五册人教社版)一文中,把“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之“河阳”释为“黄河北岸”,并进一步解释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一些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也用此说...  相似文献   

11.
古地名简释     
太形即太行山,主峰在今山西晋城南。《列子·汤问篇》:“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即此。河阳,古泛指黄河以北地。姑射古山名,在今山西临汾西,一名石孔山。相传其山多水而无草木,为古之得道者王倪、?缺、被衣、许由四子所居。《庄子·逍遥游》:“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即此。  相似文献   

12.
《春秋》三传皆释“河阳”为地名。《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历朝历代大都绘有“河阳”这一邑名,县名,府名。虽然“河阳”本义为“黄河北岸”,但春秋时早已凝固成专称性地名。  相似文献   

13.
“河阳”释     
杜甫的《石壕吏》:“请从吏夜归,急座河阳役,犹得各晨炊”.课本注释:“‘急应河陌役’,赶快到河阳去?役”.这个“河阳”究竟是什么地方呢?似不明确. 据《辞海》有注:河阳,“唐方镇名.因节度使治河阳三城得名,简称河阳.又名怀卫.建中二年(公元七八一年)翌.较长期领有河阳三城和五县(后置孟州)及怀、卫二卅,相当今河南黄河故遵以北,太行山以南.浚县以西及黄河南岸孟津、荥阳县的汜水、广武两镇等地.“可见,安史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每篇课文,教师如能细心钻研,悉心思考,均能发现疑点、创新点。上至文章的整体理解,下至标点符号的运用,无处不可发问质疑。如在上《愚公移山》时,讲到“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一句,其中“本”不少人讲成“本来在……”,把“本”说成“本来”,中学《语文教师用书》也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五册《愚公移山》:“……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其中的“惩山北之塞”究竟应该怎样解释呢?与该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199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译文是……住在大山的正对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愚公想移山“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吗?笔者认为愚公想移山不是“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而是“由于南边的大山挡路”。何以见得?《愚公移山》一文中首先交代了太行、王屋两座山是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即在黄河以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愚公移山》的过程中.笔者对文中“河阳”一词的理解产生了疑问。 两种版本两种理解。苏教版教参的解释是——河阳:黄河北岸。“河”在上古是黄河的专称。而课本则无注释。翻开人教版课本,注释很明确——河阳:古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孟县西部,南临黄河。  相似文献   

17.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被列为“唐  相似文献   

18.
李华 《语文知识》2000,(2):10-12
在学习韩愈《师说》(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二册)一课时,课文下面有这样一段注释:“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故世称韩昌黎。”初读这段文字,很多学生都弄不明白,既然韩愈是河南孟县人,怎么又“郡望昌黎”成了河北人了,究竟什么叫郡望呢?郡望又称郡姓,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门阀制度的产物。所谓“望”,就是望族,指那些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说,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等等。其中充满了“微言大义”,以一字的褒贬,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这种所谓“春秋笔法”,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古今编辑工作的共性。我们现在提出“文责自负”,但编者仍不能放任不管。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接生婆”,编者的首要任务是对文稿进行必要的评价和选择,即对文稿作出真伪鉴别和价值判断以后决定取舍,这是他们依据办刊方针和社会需要,对  相似文献   

20.
课文对韩愈《师说》有这样一段注释: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故世称韩昌黎。”很多学生都弄不明白,既然韩愈是河南人,怎么又郡望昌黎,成了河北人了。什么叫郡望呢?郡望又称郡姓,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门阀制度的产物。“望”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