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并以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和生活方式。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3.
郭静 《小学生》2010,(8):6-7
1从《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说起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学生通过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信息技术体验与学习,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结合生活与学习实际,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形成健康的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勇于积极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富于个性地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一标准,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就应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相似文献   

4.
王发珍 《甘肃教育》2007,(12X):14-14
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前不是中学高考科目,学生并不重视,认为没有多大用处。  相似文献   

8.
刘晶 《青海教育》2009,(9):91-91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一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世界主要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形态有:并存、应用、独立三种。其中,并存是指信息技术课程通过独立设置课程和一般课程应用来实施的类型。这是主流类型,为多数国家所采用。应用是指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并不把信息技术作为独立课程设置,而是把其内容分散到各个学科中作为其学习的应用来实施课程的类型。  相似文献   

11.
牢固树立工具意识 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绝不仅仅是学习的对象,而是教和学的工具。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师生具有相应的信息素养,学校要有相应的资源、设备,  相似文献   

12.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化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校应积极组织和鼓励教师“应用和研制化学教学软件.利用网络化教育资源”。显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的整合,对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1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个新课程标准规定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包含一个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和5个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成为基础教育的新热点,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成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获得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为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把信息技术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日益广泛,对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育手段、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促使它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并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之  相似文献   

16.
张丕南 《甘肃教育》2005,(10):14-14
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确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王宝灵 《农村教育》2002,(10):50-51
如今,时代变化,经济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题曲。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而设立一门课程,我校增设这门课程时间短,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增强此方面意识,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深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生的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渐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Ⅲ语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在语教学中的应用也非常注重:“应拓宽语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大力普及的过程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将不断更新和充实。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着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具体说来,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一、计算机技术的学习要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服务我们这儿所讲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是作为一种工具来学习的,其编排的目的是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