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婵 《班主任》2009,(5):54-54
2008年,“山寨”一词一夜之问红遍大江南北,如“山寨文化”“山寨手机”“山寨厂商”“山寨明星”等等,“山寨”渐渐从一个名词转变为一种现象,从一种现象转变为一种产业,又从一种产业转变为一种文化。现如今,社会上“山寨”林立,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  相似文献   

2.
教育应该是使受教育者从“无知”到“有知”,再从“有知”复归于“无知”的过程。现代教育往往忽视从“有知”到“无知”这一过程。从“有知”到“无知”的必要性在于教育自身的伦理本性和人性发展的诉求。从“有知”到“无知”的可能性在于人有“智的直觉”。  相似文献   

3.
赵晓华 《少年读者》2008,(6):I0005-I0005
这两年,全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选秀”浪潮。从“超级女声”到“梦想中国”,从“全家总动员”到“星光大道”.从“加油好男儿”到“红楼选秀”……各地电视台都纷纷做起“秀”来。  相似文献   

4.
佛家中观般若同儒家中庸之道相比较,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从其与佛性的联系上看,它是一种“佛性即智慧”,而儒家是“德性而智慧”;从其以“缘起论”为基础来看,它是一种“否定性的辩证法”,而儒家是“肯定性的辩证法”;从其作为一种处世哲学来看,其“世间法”仍为一种“出世的智慧”,而儒家是“入世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通常认为“凡是”与“所有”语义上没有任何区别,但二者并不相同。从句法位置上看,“凡是”只能出现在句首,“所有”则出现在句子的多个位置;从语义上看,“凡是”并没有“所有”的意义,其“所有”义是句式赋予的;从词性上来看,“凡是”是连词,“所有”则是形容词。“所有”侧重于断定一种现实情况,而“凡是”侧重在断定一种条件联系,更接近于“只要是”的意思,甚至包含一种轻微的假设意味。  相似文献   

6.
生活中免不了笑,但奇怪的是,古文字中不见它的踪影,《说文解字》9353个篆文中也没有“笑”字。唐朝一些文字学家在字书中收了“笑”字,但又有两种字形:上面都从“竹”,一种是下面从“犬”,一种是下面从“夭”。早期从“犬”的多,后来从“夭”的占了上风,宋代以后,从“犬”的被从“夭”的淘汰,宋以后的经籍再没有从“犬”的了。宋初的徐铉把“笑”作为19个“新附字”  相似文献   

7.
你从高山流下,你又从天空落下,你还从地底渗出……我追寻着你的身影,灵动的你却没有羁绊,大千世界,你的足迹踏遍了每一个角落。读《水之赞》,突然间仿佛眼前出现了一支如椽之笔,饱蘸着浓墨,从“天上”写到“高山”写到“地底”,其垂直落差,该有千米万米;从“一泉清澈”写到“一抹深蓝”写到“一层雪衣”写到“一弯霓虹”,其  相似文献   

8.
“玩是孩子的天性”,“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本文通过实践与探索,从“巧”建生动的足球环境,“巧”备自主的足球空间,“巧”配丰富的足球材料中“踢”出兴趣。从一周一次的亲子足球游戏,一周两次的班级足球游戏,一周三次的专业足球训练,三方面开展“巧”架足球游戏,“踢”出技巧;从“巧”用班级PK赛,“巧”遇园级PK赛,“巧”乘省级PK赛三方面“巧”搭足球赛事,“踢”出自信。  相似文献   

9.
一、即题切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从“言”的角度学习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今天,我们从“文”的角度继续来学习这篇文章。对一篇文章的解读,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对于本文,有人从标题切入,从标题的“小”“石”“潭”“记”四个字入手,寻找题文之间的联系。今天,我们也来从标题切入,但不妨试着从标题的中心词入手。同学们请看,整个标题的中心词是——“记”。  相似文献   

10.
一篇课文需要探究的问题很多,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必须学会取舍,突出重点。寻找一个精当的“切入点”,力求抓住“动全身”的“一发”。具体而言。可从“文题”揭开主题。从“文路”设计主线,从“文眼”捕捉灵魂,从练习找寻入口,从插图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从来”和“向来”一直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语义分析的角度,认为;“从来”和“向来”既对立又互补。“从来”倾向用否定形式,“向来”倾向用肯定形式。若都用于否定式,则有不同的侧重点,“从来”否定式偏向对某一具体动作、行为、事件的动态否定,是倾向对客观性的否定;而“向来”否定式更偏向对静态的、抽象的、主观的方面进行否定。“从来”还可以在过去的时间中截取一段出来进行否定,但“向来”没有这个用法。  相似文献   

12.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其评价的首要标准是它是否具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色---“语文味”,就成了一个重要命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论述:从多“读”上呼唤“语文味”的回归;从多“品”上呼唤“语文味”的回归;从多“写”上呼唤“语文味”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从鲁迅到赵树理,启蒙主义有明显的继承也有明显的转换;从“国民”向“农民”,从“劣根性”向“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讨论这一转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谢勤 《教师》2010,(3):25-26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新的教学理念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①从“教本”到“文本”的变革,要求教师由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既是学者和教学者,又是交往者和决策者;②从“分等”到“平等”的变革,需要教师创造一种良好的交往环境;③从“授受”到“对话”的变革,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④从“设计”到“涌现”的变革,要求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灌水”到“加油”,从一字“顶”到“万言书”,从短促突击到长线思考,从自说自话到合作争鸣,从有感而发到史论结合,从反思历史到反思学问,从评价学习到评价教学。在这些改变中学生不断释放能力、展示才华、彰显个性、挖掘潜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道”、“自然”,“无为”这一老子思想体系出发,认定“小国寡民”是老子无为观念的具体展现,即为“小国之有,寡民之欲”。并从这一理解与《老子》全书思想的一致性,以及这一理解因“道”的规律(反)而合于老子的大国观这两方面,对这一观点作了进一步地探讨与论定。  相似文献   

17.
从一“寻”一“守”、一“酒”一“花”、一“伤”一“愁”、一“寒”一“雨”四个角度,将《声声慢》上下两阕结合起来读,以求发现某些句子间的关联,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艺术欣赏的美感。  相似文献   

18.
“隐性课程”并非从属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课程”的概念,从这一名称出现之日开始就是一种无奈的代指,不等同于一种课程类型。因此隐性课程的“开发”也不同于常规意义上课程的开发。在我们对隐性课程进行“开发”时,要明确其中“开发”的特有内涵,注意“隐性”本身特有的价值,切勿将“开发”异化为“控制”。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动力、过程和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的先进性和历史的滞后性的交错作用,使得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在动力、过程和结构上都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从动力因素看,“改革启动”、“市场加速”、“契约整合”、“制度塑造”是贯穿这一过程的重要外部推动力,利益驱动下的主体行为动机转换是这一历史性变迁的内在驱动力;从过程看,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是一个从“解”构到“结”构、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从阶层构成看,尚处于变动之中的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层级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一、从“尝试”到“互助”再到“全程”:“全程助学法”的产生 (一)“尝试教学法”的引入——初步“探”学 2003年,学校开始办学,恰逢长兴开始新课改。我们意识到,教学必须从传统的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于是引入了“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强调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及条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先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