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科建设是高校办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及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着力点。经过"211工程""985工程"对高校学科建设的持续推动,"2011计划"进一步提出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那么,当前形势下,应当如何理解学科建设的内涵?在学科建设中应当重视什么?如何看待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路径依赖"现象?在实践中,应当如何进行学科布局?如何做好学科团队和制度环境建设?如何通过资源配置协调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优势学科与非重点学科的关系?围绕这些问题,本期"高端访谈"栏目对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2.
在《认识质量单位——克》一课时,一些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掂一掂"的操作体验之余,会特别强调要求学生要把掂"1克"的感受牢牢地记在心里,带着这种感受再去掂其他物品,从而判断其他物品的质量与1克的大小关系。这样的要求是否符合教材的要求?是否贴近学生的实际?通过"掂一掂"的活动,应该让学生有怎样的体验与收获?本文针对这些疑问,提出了几点见解,希望能够促进大家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江苏教育》2014,(6):71
<正>【编者按】随着课堂研究的不断推进,在教师的某些重要的现代教学观念得以树立以后,课堂教学研究该如何进行?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选择了"全息性教学"作为探寻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和规避教学模式化风险的路径,提出了"生态课堂背景下全息性教学路径"的草根研究构想。何为全息?如何全息?且让我们通过下面这组文章走近他们的"全息性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感悟,往往通过"读"来实现;训练,则往往通过"写"来达成。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中把这二者合而为一呢?在《挑山工》的教学中,我有如下一得。  相似文献   

5.
戴铜 《江苏教育》2012,(Z3):77-79
【设计理念】《表面积的变化》是苏教国标版十一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最后安排的"综合与实践"内容。通过用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一排或多排拼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后,了解其体积不变,但表面积却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表面积会发生变化?表面积又是如何变化的?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数学规律?它与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如何运用其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课题研究内涵的追问有利于突出数学的本质,体现了"综合与实践"以  相似文献   

6.
<正>2009年,我校成立"我型我塑"彩泥社团。四年多的课程实践证明,彩泥的"随形""随时""随地""随性",让"我型我塑"彩泥社团的每个学生都乐在其中。一、细化目标内容,让课程缤纷起来我们始终在追问:通过彩泥,究竟要给学生带来什么?是技术?是知识?是素养?还是人生?这一追问其实是在拷问:我们的目光究竟是只盯着脚尖走路,还是投向数年之后。答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对鲁迅如此评价,为何一个党外人士会赢得这么高的评价?而且至今这位"民族战士"的斗争精神令国人鼓舞,思想深邃令当代青年钦佩,缘为何因?我们不妨深入文本,通过鲁迅笔下的的一群特殊的局外人——看客,去体味鲁迅的深邃与犀利。  相似文献   

8.
正一、背景介绍"中点四边形"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经典课例,但传统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其目标定位是对现成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而中点四边形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变化和发展的?又该如何通过"中点四边形"这个知识载体,让学生体会和了解研究几何图形一般的方法和策略?这些内隐在学生数学学习中更为重要的方法和经验,在传统教学  相似文献   

9.
<正>自主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预习就是打开自主课堂之门的"金钥匙"。怎样让学生通过预习,成为课堂的主人呢?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共安排了四篇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单元主题是"名人风采"。我让学生在周末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单元整体预习:朗读课文,在文中标出课后的生字词和拼音;通读课文思考: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想知道的?若有好词好句,抄写到积累本上。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生词。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应留有充裕的时间与较大的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程自主的学习"。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潜能。笔者通过小学数学课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有利于构建有效课堂的经验、方法。如,"精讲精练"有何重要意义?增强学生想象力的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有没有必要给孩子们补充课程之外的数学知识?提问方式的运用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因个人经验所限,不足之处难免,希望能得到朋友们的指点。  相似文献   

11.
电影《手机》通过手机将人的心理揭示的淋漓尽致。本文作者参照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透过《手机》分析工业时代,在科学技术的威胁和统治下,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异化和蜕变。作为主体的人,在手机遍地的当代如何生存?人的责任何在?主体精神如何发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对杨绛《老王》一课的文本细读,应抓住关键词语"不幸"与"愧怍"进行品析,已无异议。然而以往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却常常感觉不到"不幸"与"愧怍"。难道是我们心如铁石,变得麻木了吗?难道是教材选入《老王》只是因为杨绛的名声吗?再次拜读文本通过对"不幸"的相关链接,对"愧怍"的原因透析,我终于明白了杨绛的"愧怍"——她是至情如茶,老王的"不幸"——他是  相似文献   

13.
正片段一师: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母亲通过哪些方面给了我启蒙?启蒙了我什么?用简洁的语言写下你的思考。(学生自学)师:一起来交流,母亲通过哪些方面给了我启蒙?生:母亲通过"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四个方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尤其是一个优秀的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是怎样炼成的?为什么城区学校课堂上师生活跃,聚集了一堂,目光如电?为什么农村中学有的数学教师上课学生昏昏欲睡?这不能不令我们深刻反思。"反思"是这几年教育界不断强化和凸显的教学思维。荣昌初中耗费三年时间,专题研究了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及在教学中的应用,并取得了可喜成绩,顺利通过了市专家课题组的验收,这从又一个角度证明了"反思"能力是优秀教师成长的一个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山水  梁金 《中国教师》2013,(6):29-30
<正>一、"模块化"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中国教师》:现在高中体育采取"模块化"教学,您认为在授课过程当中,"模块化"教学的效果怎样?学生对这种教学的反馈如何?王若愚:第一,"模块化"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熟悉、掌握某个体育项目。通过"模块化"教学,学生能够集中学习一个项目,向专业化发展。第二,"模块化"教学给学生们提供了选择的权利。这样就让高  相似文献   

16.
放学后教育不是用来"看、管"学生的,应该通过系统研究进行合理化的制度设计,使放学后教育真正体现特色。"三点半"问题让课后服务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讨论内容聚焦在:我国中小学放学后教育制度是否可行?应由哪些部门怎样实施?其次,放学后教育的功能应该如何定位?例如,一些观点认为在校外补习屡禁不止的情况下,学校可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价格低、高质量的学业辅导来缓解学生的经济和学业压力。  相似文献   

17.
教育家吕叔湘说:"学生的学,应当由被动地学向主动地学转化","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也就是说只要学生自己主动学了,就没有学不会的知识。但是如何在教师不讲的前提下,保证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学会,并且产生最大化"效益"呢?怎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这时候,导学案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8.
何为好教师?——论教师的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这个时代,好教师的标准是怎样的?我们的社会和教育怎样理解"好教师"?我们的教育本身是在促进教师不断优秀,还是通过一些拙劣的制度和无良的做法使得教师专业伦理的发展难以逾越一些障碍?作为教师,在现行的体制和现状下,我们是否追求做一个好教师?我们是否有必要思考何为好教师?  相似文献   

19.
<正>一、教学设计(一)课前教学设计:教学视频+课前检测本节课采用"先学后教"的学习模式,学生在上课前一天自主进行视频学习,视频内容包括图形平移概念的介绍、平移的画法和平移的性质三大块内容,学生完成预学内容后再独立完成课前检测。(二)课堂教学设计1.自学效果检测(1)图形平移的概念通过昨天的视频学习,现在你能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吗?辨一辨:下列图形的运动是平移吗?为什么?  相似文献   

20.
冉浩  林颀 《少年科学》2010,(5):18-21
你用手机做些啥呢?打电话、发短信、听音乐、玩游戏、看电视……未来,手机肯定不再只是电话。它会是什么?一个交流工具?一个装在口袋里随身携带的"万能"工具?或是干脆被淘汰?别急,先来回头看看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