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态势的形成,文化全球化也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文化全球化.决不是文化的同一化、一体化,更不是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而是文化的多样化.多元化,是指“文化艺术产品的消费从原先存在于不同地理空间的多样性,向着同一空间的多样化转变,使得一种又一种的在特定地理空间、特定地域的特定民族文化中产生的文化艺术为全人类所共同享有”。于是,文化的全球化必然伴随着文化的本土化。各个国家在努力增强全球意识、积极引进外来文化的同时,必须“固守民族的文  相似文献   

2.
文化固本是在文化全球化、文化本土化进程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传播民族文化意识的根基。本文以《功夫熊猫》为出发点,探讨这部电影的真实内涵,挖掘美国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借用电影产业以达到"文化美国化"、"文化本土化"的目的。从而得出,如果想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保留自己的文化原味,传播本族文化精髓,就首先要做到文化固本,继而才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发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媒介在文本生产中总是在客观性和倾向性之间求得平衡,专业主义理念是保证报道客观性的圭臬.但政治上的保守性和对负面消息的偏爱又使它们更容易关注负面新闻。文章以《纽约时报》为例分析媒介文化的这种矛盾性对中国女性媒介形象的影响,发现媒介以复杂的态度呈现中国女性,一方面以客观的手法避免性别歧视,另一方面又由于存在着对异族女性的偏见及民族中心主义倾向而使人物呈现负面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宛茹 《东南传播》2018,(5):24-26
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文化方式记载和传承的共同记忆.《国家宝藏》作为文化记忆的媒介载体,通过对文化记忆从选择、激活到再生产的联动机制,创新了文化类电视节目重塑文化记忆的手段,在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凝聚民族共识、建构民族身份认同、提升国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化记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共同记忆,是确立民族身份认同和建构"想象共同体"的重要根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和互联网的崛起,文化记忆在被不断地遗忘和解构.电视媒体作为主流媒体,肩负着重构文化记忆的重要使命.本文以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为例,认为《国家宝藏》从仪式化、符号化、娱乐化三个方面重构了文化记忆,用现代的方式激活了古老的文化基因,引导大众关注并传承历史文化,打造了文化综艺节目的新标杆.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是在全球范围内运行的一种政治、经济与文化网络增长和加速的过程,也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空间逐渐死亡的历史潮流。这一过程在信息和文化领域的表现,就是传播的全球化和媒介的全球化。由于媒介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失调,使媒介全球化成了文化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等文化霸权主义的御用工具,从而造成了文化领域的普遍不公。围绕着媒介"软权力"的争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也在文化传播领域展开了激烈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文化的球土化,成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殖民的"杀手锏";文化的主权化,则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民族文化独立的"挡箭牌"。  相似文献   

7.
“饭圈入侵”是一种新起的文化现象,指“饭圈文化”对其它亚文化圈子的冲击造成的反响与矛盾冲突。本文以《JOJO的奇妙冒险》这一大众化程度较高的热门动漫为例,从界定粉丝文化内部的边界划分开始,研究粉丝文化内部的冲突在ACG亚文化场域中的表现。弹幕空间作为新型附属媒介带出了新的公共空间形式,这种不上锁的房间使粉丝群体间的差异鲜明起来,而抹掉了时间限制弹幕所形成的空间,又成为展示“饭圈入侵”的虚拟景观,成为ACG场域内符号权力争夺的象征。根据德勒兹的块茎设想,这种弹幕空间“饭圈入侵”的文化现象正是对“根-树”等级系统的反抗,脱离同一的结构性权力规约,成为异质化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混合与重构:媒介文化的"球土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球土化(gloczation)观念融合了全球化(globalization)与地方化(localition)两个极端,用以强调二者的相反相成和互动发展.对于正在构建本土文化与融入全球化之间寻找张力空间的中国传媒来说,这一观念无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和实践框架.本文从"球土化"这一理念入手,分析了媒介文化的"球土化"现象,论述了作为传媒辩证法--媒介"球土化"的思维,提出了在"球土化"实践中应坚持的方针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米高峰  李涵 《传媒》2018,(11):94-96
纪录片作为一种媒介,已成为传播不同国家与种族间文化发展最生动和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在"一带一路"宏观倡导推动下,少数民族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逐渐显现.在塑造形象和传播文化时,更是以纪录片为媒介方式作为切入点,通过记录来充分表达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并作为纽带把少数民族文化输向世界.本文探讨了文化认同是记录少数民族文化的话语基础,纪录片是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IP"开发是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创新趋势.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播媒介等新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文化的传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为适应时代需要,传统文化积极寻找与大众传播媒介相契之处,但是由于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在寻求合作的过程中产生了如"哗众取宠"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朗读者》为例,分析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合作的现象与产生的问题,以期找到它们未来合作更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解读《达拉斯》:文化帝国主义的尴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晔 《新闻记者》2004,(11):11-13
文化学者迈克·克朗认为,电视创造了一个同时有着全球性视角范围和狭小观看空间的相互矛盾的地理:一方面,由于政治经济影响和媒介控制,电视造就了虚幻的社会图景和孤立分割的文化消费者;另一方面,电视又创造出一种建立在共同收视基础上的具有集体特征的观众共同体,并引发进入其  相似文献   

12.
陈庆斌  沈磊 《视听》2022,(5):96-98
《罗小黑战记》作为国产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成功的案例,依靠现实与想象结合的媒介空间,消解了与海外观众的文化隔阂.对日本"猫文化"媒介符号的使用,使得该片在日本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和票房成绩.国产动画电影若想更好地"走出去",就要在构建多元化场景空间、确立具有普适性的思想主题、精准定位目标受众、尊重他国习惯、加强对流行媒介符号...  相似文献   

13.
大众传媒力图展示现实社会,以传媒的力量将都市摩登气息广泛传播,而受众在传媒影响下日益滋长的消费主义观念亦促使传媒愈加关注现实社会,如此循环往复,使得城市与媒介的关系更加亲密。文章以《上海壹周》餐饮栏目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份刊物的饮食栏目与上海"海派文化"之间的关联。具体而言,是通过对餐饮栏目的媒介研究,分析饮食文字背后所倡导和体现的文化观念,考察民众对上海的都市想象,并试图揭示大众传媒所构建的饮食世界与城市现实空间的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14.
康艳艳 《出版广角》2021,(10):71-73
《吕梁英雄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真实写照,这一红色经典已经成为不同媒介时代反复传播的文本和符号.《吕梁英雄传》历经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社交媒介和空间媒介的媒介生态衍变,在现代媒介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被重新书写、叙述、建构,成为一个独特的跨媒介文本.  相似文献   

15.
于垚 《新闻世界》2009,(7):65-66
本文选择近两年来引人关注的传媒丈化现象——《百家讲坛》的热播,结合美国媒介文化研究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奇观理论,分析了《百家讲坛》作为一种电视文化奇观的原因,并对这一由媒体制造的奇观现象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6.
2010年8月11日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推出了一档全新的午间文化艺术类评论节目《文化正午》.它以漫谈的方式向观众传播文化信息,以引领社会审美品位和文化发展趋向、提高公众鉴赏水平为目标.这样一档极具文化精英意识的栏目在当今泛娱乐化的电视节目中实属凤毛麟角.文章将从四个方面对《文化正午》的精英化路线做出分析,以求能够引起大家对当今各种电视文化现象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跨媒介传播是随着当今时代信息化潮流应运而生的文化生产方式,是知识产权,即IP在新时代实现传播的新途径.新时代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都具备传播媒介信息化、数字化、交互化、多元化的基本特性.对于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而言,赋予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新时代下新的特征及内涵,应顺应新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整合资源优势,利...  相似文献   

18.
报刊广告是近代中国出现的一种新型文化传播媒介,其导致人们许多观念发生变化,而《大公报》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广告清晰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天津人社会生活之演变。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广告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在传播西方物质文明与文化知识、培养人们良好价值观念与社会风尚、激发人们爱国主义和民族认同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广告中所宣扬的追求享乐主义等思想亦破坏了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借助互联网平台制定与时俱进的宣传策略.近年来,主流媒体尝试对"饭圈文化"收编,并借鉴其应援文化对新闻舆论工作进行创新.主流媒体的转型探索开拓了舆论空间,但同时也遭到质疑抨击.分析主流媒体"饭圈化"策略的深层逻辑和表现特征,反思主流媒体该如何在不失权威性与公信力的基础上做到传播策略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文化话语视角,本文对影片《花木兰》(MuLan)进行话语分析,从叙事策略和人物设定角度,指出《花木兰》在构建传播话语体系中,内容上忽视了"文化性",将西方文化拼凑式地"挪用"到东方语境之中,导致了全球市场的"文化"遇冷的宣传结果。提出探究跨文化语境背景下,影片需要守住"文化"主基调,平衡好现代性和传统性、东方和西方、文化认同和现代性之间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