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读,这一现象在以往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经常出现,主要是由于考生成绩不理想,为提高成绩所采取的一种方法。但是近年来,这一现象更加普遍了。甚至于许多高分的考生在上线甚至是收到通知单的情况下选择了复读。以往考上大学就被人称为天之骄子,就会心满意足,但是现在却是非名校不上,不喜欢的专业不上。也就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复读已不再是“争上线”而是“冲名校”了。一、“高分复读”现象现状统计部分省市教育厅、教育局高考复读情况统计结果如下表在老师家长均感到满意的情况下,选择复读的考生一般都存在以下几种心态:要上自己喜欢的大学…  相似文献   

2.
以前.只要能够上大学就被人称作是天之骄子.那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但是现在,非名校不上,不喜欢的专业不上.考不上本科不上……很多考生拿到了高考的通知书或者分数已经过了高考录取线,却选择放弃,选择复读。据浙江省教育厅统计.2000年.该省有8000名上线考生放弃填报志愿.2001年有两万多上线考生  相似文献   

3.
参加过高考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进行复读,大多是考试分数不理想,未能被大学录取,不得已而返校复读。也有许多考生已经被大学录取,却因为所录取的大学并非他的“最爱”,所以宁愿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而返回学校进行复读。这部分学生多是具有“名校情结”,他们的心态都是“不是名牌我不爱”、“咬定名校不放松”。据调查分析,这类学生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自信型。这些考生在自愿复读的学生中占多数,他们一般自小就是成绩优秀,平时各种考试势如破竹,但由于某种原因,却在考场上失利,以微弱劣势被名校拒之门外,他们不委屈求全,非名校不走;…  相似文献   

4.
“复读”一词,本是指高中毕业生因未能升学,而重新回到学校重读学过的课程。然而近年来,复读生越来越多的现象却悄悄改变了“复读”一词的含义。在复读生的行列里有相当部分的孩子并非榜上无名,而是自愿选择读“高四”,其中一些还是高分考生,以致“弃学复读”在某些地区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是要上名校还是要上热门专业?是上大学还是选择复读?这已经成了考生在六月考试之后面临着的两大战略性选择。而许多家长也在为孩子复读与否大伤脑筋。已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复读对孩子来讲,并非一“复”就灵。其中,有许多成功者,但更多的则是不如人意…  相似文献   

5.
《招生考试通讯》2005,(6):56-57
每年在第一批本科录取线划出后。甚至在高考成绩刚刚公布后不久。都有相当一批成绩出色却因种种原因和北大清华等名校无缘的高分考生踏上了复读之路。弃学复读成为一种风气。很多考生宁愿放弃升学的机会而走进“高四”课堂。据统计。今年仅北京市就有22名600分以上的考生“没有本科可上”:在内蒙古赤峰二中的复读生中.一半以上考生的高考成绩都超过了二本的分数线。按已公布的高校录取比率,  相似文献   

6.
2007年高考招生工作刚刚落下帷幕,高考复读的序幕就迫不及待地拉开了,特别是有些学校为了争取生源,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展开了一场生源大战。有统计资料表明,现在复读现象有增无减,三年前还不足10%,近三年来,在突破10%以后,一年比一年高。其实,高考成绩不理想,复读一年以利再战,本也是正常现象。可有的高考生“非名校不读”,甚至“非北大和清华不读”,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质疑,也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加入复读队伍的考生有增无减,并且有大规模扩大的趋势.有资料显示,近几年各地上线考生近一半是复读生.无论是因成绩不上线而没被录取,还是因为没有进入理想大学而高分复读的考生,都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2009年高考结束了,许多同学即将踏上复读之路,要在2010年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复读生就必须战胜自卑与尴尬心理.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重新树立起必胜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俞莺婕 《语文新圃》2007,(10):38-39
随着高考名校情结、地域观念、热门专业等因素的推动,高复这一"成才新途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落榜生,以及录取学校不理想的考生,甚至一些思想素质和自制能力低下而荒废学业的被劝退生,都杂七杂八地汇聚到了高复洪流之中.中新网统计说,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1010万,其中复读生有近300万,接近总数的30%.这里,未上线的考生复读情有可原,而一大批考上了不去报到偏要选择复读者就值得议论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校招生》2005,(4):47-48
复读,对于很多考生来说都是迫不得忆的选择,选择了复读,无奈,无助总是写在每个“高四生”的脸上,面对再搏高考,“高四生”似乎有更多的感慨。我们虽然不希望看到“高四”现象的存在,但是这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当又一年的高考来临,我们来听听“高四生”自己的心声,听听朋友对他们的鼓励,希望所有的考生能从中得到鼓励,以良好的心态和振奋的士所去面对高考。  相似文献   

10.
《湖北教育》2007,(2):56-56
为什么大量的“上线”考生甚至大学生会选择复读,谁该为他们的复读“埋单”?教育专家认为,教育部门应从大学生“回流”复读中得到警示,并从教育体制上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1.
今年高考放榜后,湖口二中考生黄江秀的家长在学校大门口的宣传橱窗里贴上了一张鲜红的感谢信,宇里行间流露出对学校浓浓的赞美之情.黄江秀同学去年高考成绩409分,带着心中的梦想,他从都昌县慕名来到湖口二中复读.在复读的这一年内,在教师的精心培养下,她刻苦攻关,学习成绩一路飙升,今年高考成绩达到了518分,一年的时间提高了109分,唱响“知识改变命运”的青春之歌.像黄江秀同学一样,今年该校110名复读生中考上二本线以上的达63人,理科考生平均增加91分,全校考生二本上线人数高达182人.  相似文献   

12.
王兴忠 《教书育人》2007,(10):22-23
权威数据显示,在全国,选择复读的学生正在增加。近年来,非北大、清华不上的高考落榜生和上线考生复读的越来越多。自2001年以来,教育部取消了高考年龄和婚否的限制,对大学生退学再次高考也不予限制,导致大学生回流复读、再次高考的现象。为此,有人惊呼:复读生正在加剧高考竞争!  相似文献   

13.
2007年高考招生工作刚刚落下帷幕,高考复读的序幕就迫不及待地拉开了,特别是有些学校为了争取生源,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展开了一场生源大战。有统计资料表明,现在复读现象有增无减,三年前还不足10%,近三年来,在突破10%以后,一年比一年高。其实,高考成绩不理想,复读一年以利再战,本也是正常现象。可有的高考生"非名校不读",甚至"非北大和清华不读",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质疑,也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一些本已考上本科线的考生不到学校报到,而是重拾课本,回到复读班继续未圆的重点大学梦,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高分复读”,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那么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相似文献   

15.
据《南京日报》消息,今年南京市有6.7万考生参加中考,记者从有关资料中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全市中考成绩前20名的考生中,竟然有半数学生并非“名校”出身,甚至来自“不知名”的学校;而南京“四大名校”(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师大附中、金陵中学、南京一中)的初中毕业生中也没有一人跻身今年前20名。教育界有关人士认为,这一现象充分说明我们有能力办好每一所初中、而不仅仅是少数名校;一批“不出名”的学校办学实力得以提升,这对引导家长正确选择孩子的升学目标、有效化解择校热有着积极的意义。政府持续多年对薄弱校的改造已在硬件上…  相似文献   

16.
苏瑾 《江西教育》2007,(7):32-34
2007年的高考已经结束,对于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考生和考生家长来说,弥漫在心头的硝烟还未消散,新的烦恼又接踵而至,“复读”这个问题又摆在了他们面前。  相似文献   

17.
麦加 《阳光搜索》2006,(1):16-16
我参加过两次高考。第一年被一所不起眼的学校录取,发誓要去北京读名校的我毫不迟疑地选择了放弃,回到高中复读。第二年高考,我是学校文科班唯一超过重点大学录取线的考生。但我成了班上极少数上录取线的幸运儿中最不幸的一个,我的录取通知单竞来自于一所中专学校。母亲哭着说:“家里再没钱送你复读了。”  相似文献   

18.
权威数据显示,在全国,选择复读的学生正在增加。近年来,非北大、清华不上的高考落榜生和上线考生复读的越来越多。自2001年以来,教育部取消了高考年龄和婚否的限制,对大学生退学再次高考也不予限制,导致大学生回流复读、再次高考的现象。为此,有人惊呼:复读生正在加剧高考竞争!  相似文献   

19.
每年高校招生录取结束后,总有不少已被高校录取但不去报到的考生重返中学复读。低分考生复读,高分考生也复读,这种状况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似有“发展壮大”的态势。尽管具体原因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录取院校或录取专业与考生本人的志趣、意向差距较大,而这一类考生又以填报了服从调剂志愿者居多。在我们国家,高等教育还不能象发达国家那样基本满足人们的需求,放弃录取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选才的公平竞争。复读一年甚至两年,首先在考试技巧方面已经优越于应届毕业生,更不用说知识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高中复读”就一直与之相伴相随。“高中复读”实际上是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之后因名落孙山而做出的选择。近年来,农村地区出现了高中复读升温的趋势,被人们称为“高中复读现象”。研究这种独特的教育现象,分析其形成的政策背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政策决策者因势利导地解决其中不利于农村教育发展、不利于考生发展、不利于社会公平的种种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