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中晚唐是我国咏史诗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时期咏史诗的发展已逐渐摆脱了史的束缚,越来越重视对历史的艺术处理而不是历史本身.在对历史时间的重构和历史因果的变换上,中晚唐咏史诗表现出了极强的艺术性.这一特点与俄国形式主义的叙事理论所强调的材料与手法之间的关系颇有契合之处,当然由于历史题材的特殊性,它与形式主义的叙事理论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源远流长,作为中晚唐时代精神、社会特点的再现,杜牧的咏史诗求异翻新,借古讽今,真实反映了中晚唐衰颓的时代特点,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体现了一个不合时代的文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3.
在继承初盛唐诗人的基础上,中晚唐咏史诗的创作题材大大丰富,表现为咏史视界的扩大和对本朝史事皇帝的嘲讽,题材的开拓不仅使咏史诗获得了更加广阔的生命力,也为咏史诗走向高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唐代咏史诗的时代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我国咏史诗发展的成熟期和高潮.以安史之乱为界,初盛唐咏史诗体现了颂扬功业,积极地述怀壮志的时代特点;中晚唐咏史诗则体现了关怀现实,深沉地忧患意识的时代特点.本文拟对这两个时期咏史诗所呈现出的不同的时代特点分别展开论述,并简要地对二者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中晚唐时期,诗坛上掀起了咏史诗的创作高潮。温庭筠、李商隐作为晚唐诗坛大家,更是佳作迭出。社会时代背景的相同、才华志向的相似、经历遭遇的相仿使得他们的咏史诗在思想、内容、情感继而在风格上均有相似之处。但是,温李二人的性格气质、审美趣味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差异,又使他们的咏史诗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本文试图从文本的审美意象角度入手,通过对温李二人咏史诗的意象内涵构成、组合方式及表达效果等方面的分析比较,来对他们咏史诗艺术风貌与审美涵纳的异同获得较清晰、确切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在中晚唐时期,我国古代小说开始发端。古文运动提倡的“文章合为时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逐渐影响到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加之借古讽今的手法在小说中的应用,形成了饶有特色的中晚唐历史小说。在中晚唐历史小说和唐代咏史诗中,主人公的感慨通常是作者自己思想感情的流露,唐朝诗人对安史之乱的体会尤其深刻,这在中晚唐的历史小说中也有所反映,朝廷的腐败以及劳动人民所受到的创伤是小说和诗歌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使得中晚唐历史小说同咏史诗能够融为一体,并且有唐一代,诗词盛行,小说从中汲取营养也非常合乎时宜。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咏史诗在中国咏史诗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划时代的影响,他按照以儒家诗教为主体的传统诗学的审美要求将咏史一体推到了思想艺术的峰颠:赋予咏史诗以强烈的讽时性;讽刺寄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赋予咏史诗以深长幽婉的情韵;丰富和发展了咏史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咏史诗论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诗歌上承诗骚,下开唐宋的重要发展时期,作为一种与整个古典诗歌艺术发展同步的特定题材的诗歌,咏史诗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演变有其规律和经验值得总结,而过去对咏史诗的研究多偏重于唐代。本文在理清魏晋南北朝咏史诗传承演变的基础上,论述总结了这一时期咏史诗在题材义理、形式体制和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充分肯定了魏晋南北朝咏史诗为唐代诗歌繁荣所做的艺术积累。  相似文献   

9.
在盛唐精神的影响下,此时期的咏史诗表达了对国家盛世局面和君主丰功伟绩的激情颂扬,抒发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豪情壮志以及对君遇臣合的无比向往。与中晚唐相比,虽然也有有志不遇之音的抒发,但没有消沉颓靡的色彩,失路之下仍带有劲健奋发的人生意气和时代精神。同时,带着"出处同归"的盛唐精神,展现了隐逸情怀与名士风流。另外,对社会问题给予揭露与批评,以沉静的理性态度探讨历史治乱成败。但目的却是资治于盛世,仍表现出强烈的入世精神。可以说,此时期的咏史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题材开拓性,是在盛唐精神、气象影响下文人心态的反射,展现了时代精神与文学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内涵,王国维视境界为艺术评价的最高标准,将审美的超越理解为对个体生命体验的重新观照和品味,并借助此观照实现由一己身世之感向"人类全体之感情"的飞跃,使其"境界"说抓住了文学之"本",即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生命体验,从而真实地描绘生活和现实人生,表现了对人类、自然的终极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11.
雨这一自然事物到了唐代已成为诗人钟爱的抒情意象,折射出唐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不同时代诗人笔下的雨亦是风格迥异,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征。本文通过分析王维、杜甫和李商隐笔下“雨”意象的不同特点,以窥见唐诗的发展历程,发掘“雨”意象的运用在盛唐到晚唐诗歌流变中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剪纸诗是唐代百花争艳的诗苑中的奇葩,是唐代诗歌艺术与剪纸艺术的合璧。本文依据《全唐诗》,采用“以诗为媒、以诗证史”的方法,从民俗风尚、艺术成就、审美视角等多个维度,对唐代剪纸诗进行整体观照,肯定其历史意义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将唐代诗人李白置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考察其创作所达到的“时代高度”,举诗风改革大旗,引导唐诗进入健康发展的新纪元,以充满理想与现实矛盾的诗作,展示盛唐由治而乱的历史画面,用多样体式进行创作,把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推向巅峰。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诗歌史上,《诗经》在多方面具有典范意义,在诸多方面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战争诗确立的三大经典主题,即经久不衰的爱国主题、家国相连的思乡主题以及温润和雅的闺怨主题,极具独特的情感特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后世战争诗尤其是唐代边塞诗主题的渊薮,其主题范式、抒情方式、审美取向以及精神追求为后世边塞诗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蒋春霖以词鸣世,是近代杰出的词人。就诗艺而论,亦不失为成同名家。蒋春霖《水云楼剩稿》存诗不及百首,但感慨殊深,功力不凡。它抒写了身世之感和兵戈之乱。蒋春霖诗主要师法杜甫和中晚唐诗人,颇工近体。  相似文献   

16.
沈佺期、宋之问是初唐后期的重要诗人,其继承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创作了大量既众体皆备、又精工严密的诗歌,使五、七言诗在律化方面臻于成熟并最后定型,并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内容而使得形式与内容高度结合,还提高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技艺、手法,进而形成其独特诗风,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两人因此而齐名,故史称"沈宋"或"沈宋体"。  相似文献   

17.
古人早有白话诗,唐宋词及元曲已不乏白话诗,明清歌谣已多白话诗、自由诗,学堂乐歌的歌词有的已是新诗,19世纪下半叶以来译诗已有白话诗,南社诗人已有白话诗、自由诗。胡适的历史功绩仅仅在于打出了“白话诗”的旗帜,他拿不出白话诗的典范之作。五四时期如果不是由胡适来作“鞋样上总还是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的《尝试集》,而是直接从中国历代白话诗歌的创作及翻译中,精选一部《中国白话诗集》,集中展示一批成熟的、不乏经典意味的白话诗佳作,那对于现代新诗的启迪和示范作用一定会好得多,对于迅速奠定新诗的地位,昭示新诗的方向,一定会有效得多,中国新诗也会因此少走许多弯路。  相似文献   

18.
罗隐是晚唐一位重要的现实主义诗人,其咏史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或借古讽今,或借史写心,立意新颖,讽刺尖锐,艺术特征鲜明。罗隐的咏史诗成为其反映和表现唐末社会现实生活的重要艺术手段与途径,受到历代诗评家的褒赞。  相似文献   

19.
王仁裕(880—956),唐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时有"诗窖"美誉。他的诗歌创作,今可考者主要包括各类史籍记载的诗集《西江集》等5种,有《全唐诗》存1卷15首(句)和散见于别集的少量诗作、句和引谚等,然截至目前总数不足20首。通观其诗集(包括诗文集),均已在他亡故后的一段时间里散佚,无完整诗集收入类书或见于别集,今据史料记载可考知其概况。从王仁裕现存诗歌,可以窥知其艺术风貌和思想内容,甚至一些作品可以作为考证作者生平事迹的主要内证材料。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武则天诗作中自我形象和其他唐诗中武则天形象的考察,以诗史互证的方式,可以看到一个不同于寻常史料记载的武则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