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汉语语法学界在进行语法研究时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语义问题,认识到语法研究必须将句法和语义相结合,做到既互相渗透,又相互验证。1985年,胡裕树、范晓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中提出在语法研究中把句法、语义、语用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思想,这一思考后来发展成为“三个平面”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语法研究中,存在着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截然不同但又密切联系着的平面。其中句法平面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文评述汉语语法研究中,综合考虑,“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这一方法的优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3.
范晓先生的《三个平面的语法观》是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第一部专著。作者运用"三个平面"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汉语语法作了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重视句法、语义和语用的区别和联系,重视形式和意义的结合、静态和动态的结合,也是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的代表作,它的出版开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句法平面、语义平面、语用平面理论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理论。新闻的内容以语言为载体。要靠语言来反映。要满足语言平面的语法规范的制约。句法的得体与否,语义的是否准确,语用的价值高低。直接影响到新闻标题的好坏。新闻标题的制作应该考虑到三个平面的因素。在句法结构“合法”、语义“合理”的基础上。追求新闻标题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传统语法和结构语法对单句的分析常常采用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这两种析句法都属于句法平面。句子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句法平面上,还应该进行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的分析。本文针对汉语语法教学的实际,介绍三个平面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三个平面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通过实例分析来说明三个平面理论在汉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价值,为语法教学拓展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6.
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近年来,国内外有些语言学家在语法研究中注意到区别三个不同的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这是语法研究方法上的新进展,有助于语法学科的精密化、系统化和实用化。但这样研究语法还仅仅是开始。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这是摆在语法研究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是值得进行深入探索的。  相似文献   

7.
语法的三个平面的研究,形成了“结合论”和“包含论”两个不同的研究倾向。“结合论”者把语法同语义、语用相并立,坚持语法的独立性或句法的纯洁性;“包含论”者认为语法中含着句法的、语义的、语用的内容,应从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方面来对语法进行研究。关于是“句法”还是“语法”的看法,这绝不是一字之差的小问题,它导致了语法本体论的不同,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方法论,形成了不同的语法体系。  相似文献   

8.
吴永存 《现代语文》2006,(12):23-24
句法、语义、语用是新时期以来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传统语法学主要讲句法,有时也讲一点语义和语用。但总的来说,对语义和语用的分析还比较零散。本文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语义平面中常见的语义指向及其分析方法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9.
否定副词“不”有各种不同的用法。从语法分析的三个平面(句法、语义、语用)对“不”的句法位置、语义特征和语义范围、否定焦点进行描述和分析。有助于对汉语语法特点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关于汉语语法三个平面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认为语法研究有三个层面:句法平面、语义层面、语用平面。其价值在于:1、它既对汉语语法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2、它促进了很多具体领域的语法研究的长足发展,使其更深入细密;3、它解决了很多汉语语法研究中长期存在、争论不休的分歧问题。当然,在三个平面理论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在理论阐述及实际运用上尚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理论由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版于1981年首次提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1982年胡裕树(胡附)、张斌(文炼)在《中国语文》发表了《句子分析漫谈》,除进一步讨论语序外,还论及虚词和句子成分,认为“虚词的作用也有语义的、句法的和语用的区别”;“必须区分一般主语(陈述对象)与话题主语(脱离句法控制的说话焦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的“有 VP”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共时的角度分析了现代汉语“有 VP”这一语法现象在句法、语义、语用平面的特点 ,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它的发展变化 ,结合古汉语和方言探讨了“有 VP”的独特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3.
离合词是汉语研究和教学的难点。本文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出发,总结了汉语离合词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的特点。首先厘清了汉语离合词的分类和归属问题,认为离合词是短语,并且可以从形式上分为动宾式、动补式和主谓式三种类型。然后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这三类离合词进行细致分析,试图进一步总结离合词在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共时的角度分析了现代汉语“有 VP”这一语法现象在句法、语义、语用平面的特点。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它的发展变化,结合古汉语和方言探讨了“有 VP”的独特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5.
《汉语口语语法》是结合语音因素系统研究语法的开创性著作。它旨出了语音和语法之间的密切关系,对语言单位和语法结构单位的确定和语言结构类型析描写时密切联系语音特征,将语言特征作为区分各种语言形式标准之一,并借助语音消除歧义。语音是汉语重要的形式特征,新世纪需要“句法、语义、语用、语音”相结合“四个平面”的语法观。  相似文献   

16.
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看外国留学生的误句赵清永一、用"三个平面"理论分析纠正误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丑.近些年来,在汉语语法学界新兴的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理论对推动汉语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所谓的"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理论,即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语气词是附着在词语、句子末了,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其中,"了"在现代汉语,尤其是人们的口语中,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三个平面"语法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三个平面"语法理论,探究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平面的不同意义,可以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有效地传达信息。  相似文献   

18.
李莉莉 《学语文》2012,(3):65-66
"上"、"下"二词在现代汉语中作为一对反义词,在使用过程中经历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上均有所体现。由于反义词存在的不平衡现象,以及这两个词语法化方向、程度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以来,“三个平面” (语法研究包括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或三个角度 )的理论受到语法学界的普遍关注。“三个平面”的理论不仅拓宽了语法的内容,而且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目前在高校的语法研究和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反映。我以为,在中学的语法教学内容里,也可用这个理论来讲语法,即除了句法分析以外,还可适当补充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这样也许能使中学的语法教学有所改观。那么怎样用“三个平面”的理论来讲语法呢 ?我想,中学语法教学中,老师可以从析句、造句和评改病句等方面给学生传授语法知识,在这几方面,都可进行句法…  相似文献   

20.
副词“最”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程度副词。它是一个相对程度副词。从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平面对“最”进行分析:在句法平面上,对“最”的组合进行详细描写;在语义平面上,分析“最”的义级层;在语用平面上,分析“最”的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