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职业技术人才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阐明中高职课程衔接缺乏统一的课程衔接体系、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课程内容落后行业岗位需求等问题,可以通过整体规划、资源共享、师资对接、证书互认、校企合作等方法完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课程衔接体系。采用调研方法了解机电类职业对于中高职学生不同的能力要求,以专业基础课——机电基础为例,按层次、分级别制定中高职机电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实现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2.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满足高端装备制造业对机电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专业市场调研,明确中高职教育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综合实践"多方位相衔接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分段培养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级标准模块库为依据,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思路;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调研为依据,参考境外国家和地区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级标准模块库,给出了模块库的框架结构,并对职业能力分级标准模块库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文章指出了我国"中高职三二分段"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并对"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为例说明了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最后给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融合的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的总体设想,在分析了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的基础上,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阐述了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改革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次煤矿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关岗位技术能力需求分析旨在指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缩小学校与行业之间的差距,使高职院校涉煤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具有行业竞争力。通过对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煤矿的调研走访,了解到了陕西省煤炭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员的需求、配置和岗位要求。对学院2016、2017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实习情况的分析、就业岗位的统计,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毕业生针对学校教学情况的反馈调查并加以整理,分析和研究了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既为精准把握现代化煤矿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提供依据,也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99):158-159
分析试点中职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考虑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通过专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中高职试点院校共同确定中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毕业生、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分别面向的职业岗位,再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设置相关专业课程,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递进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和中高职课程衔接方案,实现岗位与专业课程的对接以及中、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无痕衔接。本文介绍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能力递进中高职课程衔接方案的构建基础、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高职课程衔接方案和教学实施。  相似文献   

8.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3+2”中高职衔接等多种方式.针对衔接过程普遍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重叠等问题,探讨“3+2”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黎明职业大学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分别从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综合课程等五个模块探讨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特别是课程内容衔接的细节,以期为中高职衔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分析中高职教育现状、衔接优势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比中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要求和教育能力目标,进行人才层次和类型定位,并从中高职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与设置、课程内容等角度构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2+3"中高职一体化建设内容和课程体系衔接框架,提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及宏观微观的建设措施,以期在该专业中高职衔接实际运行时,提供较为合理实用的可操作性方案。  相似文献   

10.
分析试点中职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考虑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通过专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中、高职试点院校共同确定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分别面向的职业岗位,再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实现岗位与专业课程的对接以及中、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的无痕衔接。本文介绍了中、高职课程衔接方案的制订思路和课程设置原则,以及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与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衔接方案和中、高职衔接课程的教学实施。  相似文献   

1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理念和模式,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岗位需求和对应的职业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此给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案。  相似文献   

12.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落脚点,职业核心能力的衔接是课程衔接的关键.针对当前中高职课程衔接主要问题,从中高职机电专业毕业生从事的相关工作岗位调研出发,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职业核心能力,形成中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从核心课程的知识和能力开展中高职衔接的课程建设,解决了能力目标衔接不到位和实践技能培养重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构建基于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开展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核心工作。在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3+2分段贯通制"衔接教育中,应按照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原则,通过岗位分析,准确定位中职与高职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避免课程重复与脱节,为中高职教育的顺畅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依托中高职衔接的政策,调研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迁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和开滦技师学院的计算机专业实际情况,从行业需求入手,对就业岗位分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明确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倒推中职的职业能力目标,形成目标明确、定位层次清晰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专业有所对口、课程有所对应、内容有所区分、知识与技能由浅入深、职业岗位由初级、中级到高级"专业教学标准,实现教育连续性,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高职人才培养是面向岗位人才需求,课程是按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而形成的。数控技术专业是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专业,中职数控技术专业面向基层岗位,高职数控技术专业面向技术员岗位,具有较好的衔接基础。本研究基于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中高职课程体系总体设计、核心课程设置、核心课程内容等方面的一体化衔接设计,从而达到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行动导向高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向行动体系开发高职机电专业群课程,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在行业、企业调研,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专业的职业岗位,分析与岗位相关的职业能力,并为满足职业能力要求设定全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贯通、融为一体,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在职业教育体系内,统筹考虑"对口招生"中高职教育"3+3"衔接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突出中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职业基本能力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职业综合实践课程模块,以及职业资格证书与技能鉴定的衔接,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浪费,促进人才培养递进衔接。  相似文献   

18.
中高职教育衔接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针对原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存在重复、断层等现象的高职培养方案,本课题通过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研究,提出"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职业递进"的课程结构模式,以综合职业能力和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整体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实现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9.
在数控技术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岗位群及职业能力与任务,从分析确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研究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并从中高职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角度构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框架,同时对中高职招生考试制度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理念,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对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工作过程的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的工学一体化模式的实施进行了改革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