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60年代”在西方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它代表了一个特殊的时代。60年代在西方发生的包括学生运动在内的许多社会运动,都体现着60年代精神。因此要深刻理解这场学生运动,给它一个准确的历史定位,必须首先解读60年代。60年代,西方各国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发达工业社会,或称后工业社会推进的转折点。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资本主义社会单向度发展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摆脱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束缚,实现进一步的社会调整和文化变革,是整个社会完成转型的关键。“60年代”举起个人主义和文化自由主义的旗帜,对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权威进行批判。这些批判不仅引发了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文化变革运动,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变迁,也催生了某些新的时代精神,70年代以降的一些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在延伸和扩展着60年代。  相似文献   

2.
"60年代"在西方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它代表了一个特殊的时代.60年代在西方发生的包括学生运动在内的许多社会运动,都体现着60年代精神.因此要深刻理解这场学生运动,给它一个准确的历史定位,必须首先解读60年代.60年代,西方各国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发达工业社会,或称后工业社会推进的转折点.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资本主义社会单向度发展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摆脱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束缚,实现进一步的社会调整和文化变革,是整个社会完成转型的关键."60年代"举起个人主义和文化自由主义的旗帜,对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权威进行批判.这些批判不仅引发了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文化变革运动,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变迁,也催生了某些新的时代精神,70年代以降的一些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在延伸和扩展着60年代.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60年代,一批西方思想家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和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理性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政治理论”.这一理论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追求目标,通过环保运动和绿党而付诸政治实践,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对于90年代兴起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思想先导、理论源泉的意义及支持、促进作用.绿色政治理论对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亦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4.
一、民主危机有着三百余年历史的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在本世纪60年代发生了一场民主危机(也称“民主统治能力”的危机):民众参与狂潮迭起,青年学生示威游行、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反战运动,以及工人罢工运动风起云涌。这一旷日持久的新左派运动,严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动荡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青年运动,其重点集中在学生们的新左派运动、年轻人的反文化运动和越战老兵运动上。这些在当时看来极其荒谬、怪异的行为.在今天看来具有深刻的历史、社会根源,是值得理解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末联邦德国发生的大学生运动,既对该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又对其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思想理论及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的变革意义。这场发生在政治教育领域的变革,进一步推动了联邦德国从建国初期的传统保守型政治文化到70年代西方式民主参与型政治文化的转型。联邦德国政治文化与政治教育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变迁,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及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的社会状况为家庭观念和家族制度的渐微变革提供了历史条件。西方文化的东渐、戊戌维新运动的影响、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批判、辛亥革命的冲击、民初政权的渗透、阶级的分化,对以家庭和家族为基本单位的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起了极重要的作用。在如火如荼的各种运动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家族制度的走向不断发生着变化,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缩影。但是,这些变革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速度和广度又是十分有限的,因而它是一种渐微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国外竞技运动异化学说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伴随着现代奥运会的各种批判,竞技运动异化学说已成为为日本和欧美等西方国家体育理论界的一个热点,其代表性观点有六种类型。国外竞技运动异化诸学说虽有其积极意义,也存在三个主要问题:没有明确界定“竞技运动”和“竞技运动文化”概念,造成了研究对象的不明确;把“异化”概念等同于“人异化”概念,使异化概念狭窄化;探讨竞 划化的原因不充分。  相似文献   

9.
法兰克福学派以人本主义为中心,建立“社会批判理论”。该学派认为“单面社会”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它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积极意义,。在批判的基础上,法兰克福学派指出了对未来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被称为具有“十二级飓风”能量的“绿色政治运动”。伴随着绿色政治运动的勃兴产生出来并把绿色政治运动不断推向高潮的核心领导力量,正是西方各国的绿党。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学生造反运动,其中最瞩目的当属1968年5月前后发生在法国的“五月风暴”。这场风暴爆发的背景与传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革命运动截然不同,且对法国社会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在法国,人们对于这场风暴的关注和讨论方兴未艾,并对此作出了不同的评价:1969年,萨特在回顾“五月风暴”的经验教训时说,“可以认为革命在发达社会内是可能的了”[1](p.12)。格卢克斯曼指出:“‘五月风暴’揭示了一种全国范围的危机折磨着法兰西:它不是革命本身,而是一种使它成为可能的形式”[2]…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迈入人类第三个千年之际,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将其称作“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全球资本主义社会”、“后福特制社会”,等等,无论其面孔和称谓如何,必须承认的是,当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与马克思那个时代的确不同了。作为一种资本主义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要分析这些新变化,作出自己的应对。另外,就国内学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而言,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扩展其问题域、界定一些新范畴、引介一批新人物。在上述两点上,颜岩博士的近著《批判的社会理论及其当代重建——凯尔纳晚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以下简称《批判》)应该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文化帝国主义概念的界定 “文化帝国主义”的论断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一个激进主义盛行的年代。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激进主义对二次大战后的西方文化进行了全面批判。他们认为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借助于高技术手段进行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工业,尤其是通过大众媒介广为传播的西方文化,其实是意识形态控制的新形式。这种对西方文化所进行的激烈批判,影响深远。与此相应,在西方大国与不发达国家的文化关系问题上,就出现了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席晓兰 《文教资料》2009,(32):92-93
1967年,电影《毕业生》的出现,标志着好莱坞电影从纯属“逃避现实”的消遣品转向了“反映现实”的艺术作品.影片获得了如潮好评和各种评奖委员会的肯定。但是纵观影片,并无明显提及当时——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背景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反文化运动。本文试图通过《毕业生》中的对白,一窥60年代美国的“反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20世纪,是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东西古今化大碰撞的历史。学巨擘老舍视化为民族命脉、立国之本,于时代递嬗中,进行着化精神的求索。多重化融合的人格构成,五四新潮的洗礼,使他超越封闭的政治视阈,以世界眼光,人类意识,立志献身现代化建设。二三十年代,通过中西化的互识、互证,对中国封建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明进行双向批判。40年代,在战火中“给化照了‘爱克斯光’”,并通过东西古今多元化的互补融合,预见世界“和而不同”的发展前景。50、60年代,积极投身新中国移风易俗的伟大变革,致力于新化的再造,但终陷入困惑失望,在民族大劫难中,以身殉化。老舍的可贵的探索,使其构建的学世界,显示出深厚的化内涵,放射出独异的艺术光彩,为多元发展的21世纪,提供了深刻的启迪与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肇始于资产阶级革命,奠基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是人类社会在建立现代工业的基础上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经历了一个从接受、信奉到批判再到超越的思想演进过程。资本主义现代性与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资本逻辑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深刻把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有助于我们以“胸怀天下”的历史主动精神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在“历史之变”中实现对西方现代化的科学扬弃和全面超越。  相似文献   

17.
“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进行文化批判的一个重要母题。他们认为,文化工业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外衣,是资产阶级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采取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控制形式,它不仅使人们陷入官能刺激和享乐主义的泥淖之中,而且窒息了富有人性追求的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之星是作为文化工业否定面的现代派艺术。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停留在资源保护的层面上,在经过了60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和70年代的“环境革命”之后,环境保护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并成为人们普遍认可和尊重的社会意识。60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对美国环境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美国社会环境意识从保护主义到环境主义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论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于本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力量,它是西方生态运动和生态组织中的一种左翼激进思潮和派别。它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关系发展的产物,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生态殖民主义进行批判的产物;它是在“新社会运动的大背景下孕育的,是在生态运动和生态组织的小环境中诞生的;生态学和系统论以及当代其它科学文化优秀成果给生态运动和生态组织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武器,二者的结合,导致人类认识的升华,推动生态运动的进步,促使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一、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概述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是指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美国发生的一场以课程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运动。在这场课程改革热潮中,以布鲁纳及其著作《教育过程》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学术课程现成为运动的指导理论。这场教育改革运动以1958年美国《国防教育法》的颁布为起点,到70年代初以失败而告终。纵观整个课程改革运动过程,其失败原因早已深刻地蕴藏在它的历史起因中了。(一)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原因,也有着课程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60年代美国课程改革运动的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