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津镇路权的收回和自办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它们争夺政治贷款、投资兴办工厂、修筑铁路、开采矿山、设立银行,并以赤裸裸的军事掠夺手段,夺取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迅速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铁路投资在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铁路投资便于商品的倾销和原料的掠夺,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帝国主义在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国家中争夺势力范围的重要手段。因此,中日《马关条约》签定之后,伴随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的高涨,铁路投资的竞争也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一般地说,这场竞争,首先是由1895年6月法国取得从越南境内的谅山入中国境内龙州的铁路修筑权,和  相似文献   

2.
1926年英国照会与中国订约的各国提出《对华新政策备忘录》,表明了英国对其传统的对华政策进行调整,逐步放弃炮舰政策,对中国的态度渐趋温和。中国民众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与践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带来的危机感、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与北伐军挺进英国势力范围、国民政府的新特点以及英国国内与国际形势之发展成为英国对华新政策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日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与其他帝国主义争夺东亚霸主的必然结果。一、美日关系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提出之前。这一阶段,美国经济实力较弱,南北没有统一,矛盾激烈,面临内战,美国和日本在中国利益上尚未形成冲突。第二,从“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到蒋介石重新控制南京国民政府实权的1928年。这一时期,美国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对华政策,日本也业已成为亚洲的强国,在对华政策上,两国都着意扶植代理人,既勾结又斗争,八国联军侵华和府院斗争的形成便是例证。在…  相似文献   

4.
苏俄两次对华宣言诞生于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和国际帝国主义疯狂干涉时期。因此,它的诞生不仅标志着苏俄对华政策的根本性转变,更为重要的是,苏俄希望借此来改善苏中两国关系,尽可能地建立军事同盟,以此来打破协约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和得到中国的有力支持,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赢得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一九○○年六月,八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出兵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开始瓜分一个中央政权已趋于瓦解的孤弱的中国。但是,最后瓜分并没有成为事实。结果是帝国主义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维持了中国表面上的独立和完整,维持了以那拉氏为首的清政府对中国的统治。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过去许多论者以义和团对帝国主义打击的沉重来说明全部原因。诚然,这是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问题的全部。笔者认为,对帝国主义列强在此时期内的对华政策进行具体的研究必将有助于我们揭示这个结局的全貌。首先,我们必须分析一下列强各国的不同对华政策。一八四○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纷至沓来,涌向这个尚未被分割的广袤  相似文献   

6.
贵刊2006年第1-2期刊登的罗丽君老师《最早强迫重庆开埠的帝国主义国家是谁》一文认为,最早强迫重庆开埠通商的帝国主义国家应该是日本。而笔者认为应该是英国。两次鸦片战争后,英国的输华商品贸易额仍很有限,大量商品积压在通商口岸难以销售。英国认为“内地市场没有开辟”是对华商品输入不景气的重要原因,因此开辟广阔的中国西部市场就成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对华政策是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经历了四个演变阶段:不承认新中国,与华对抗,但保持贸易往来;与新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基于共同反对苏联扩张、越南霸权主义的立场而合作;对华友好,全面拓宽深化对华关系;低调处理人权问题,大力开展以经贸为基础的合作。澳大利亚对华政策具有三个特点:深受美国对华政策影响;自由党对华政策相对保守而工党对华政策相对积极;经贸关系在澳中关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格莱斯顿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政坛辉煌一时的人物。他的和平、平等的外交思想在19世纪的帝国主义时代曾招惹世人的非议;其对外政策中反对英国对华侵略,同情中国人民,在和平与发展的当今世界应给予适当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初,美国政府由于未掌握中国政局准确的情报,没有形成明确具体的对华政策。在此情势下,美国政府既与清政府交往,又与太平天国接触。在美国传教士的协助下,美国政府随着对中国局势了解的日益深入,并在英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其自身的对华政策。因此,太平天国前期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探索酝酿到初步成型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1949至1953年是中苏两国两党的蜜月期.1949年以后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历史.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阵线,极大地改变了远东乃至整个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斯大林对苏联对华政策进行了反思,在不同场合多次做自我批评,对中国、中共、毛泽东表现了应有的尊重;与新中国结盟,打破帝国主义对华孤立和封锁;提供援助,帮助新中国建立经济基础.但根深蒂固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大党主义的尾巴不时翘起,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伤害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圣地苏联的感情,妨碍了中苏关系的正常发展,为中苏今后的纷争打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1.
试论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确立与贯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缘起、内容、形成时间及其发展过程,乃是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政策以至整个远东政策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近年国内学者对这些问题研究颇多,却无统一结论。本文拟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吸收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试作分析。 一、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缘起 从新中国成立到朝战爆发前,美国对华政策还处在“等待尘埃落定”时期,具有过渡性质,对华遏制政策的正式确立经历了复杂的过程。甚至在朝战爆发到中国介入朝战前的4个月,美国虽然已转向对华全面敌视政策轨道,包括出兵台湾海峡、宣布台湾“中立化”和政治地位未定,对华实施石油禁运等,但其时美国仍以在远东遏制苏联为中心和直接目标,对华政策仍从属于对苏遏制政策,不具备独立和系统地全面遏制新中国特性。 1950年10月,中国介入朝战并在云山之战、清川江长津湖之战中大败侵朝美军,将之赶回三八线以南地区。在这种情况下,美英于12月初在华盛顿举行首脑会谈,商讨如何应付朝战危机和对华政策诸问题。会谈期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Dean Acheson)几次表示,美国认为中国是苏联的卫星国,因而不承认中国、不能允许中共进入联合国、也不能允许中共夺占台湾及插手对日和约问题,要“尽量对共产党中国制造麻烦”。杜鲁门更强硬  相似文献   

12.
轮船曾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市场和落后国家权益的重要工具。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和随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使列强在华攫取到了更多航运特权。随之,以新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航运势力的争夺,列强间不同国家以及不同轮船公司间的争夺,帝国主义列强航运势力彼此间的消长冲突,构成这一期间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多个场景。  相似文献   

13.
轮船曾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市场和落后国家权益的重要工具。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和随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使列强在华攫取到了更多航运特权。随之,以新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航运势力的争夺,列强间不同国家以及不同轮船公司间的争夺,帝国主义列强航运势力彼此间的消长冲突,构成这一期间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多个场景。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史上,我国的政治和经济都曾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严重侵略,除此以外,我国的文化也没有避免这场灾难,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进行文化侵略主要是通过传教士传教来完成的,详尽分析传教士的侵略活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揭穿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行径。  相似文献   

15.
列强对华进行经济侵略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自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到新中国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清除列强在华经济势力的100多年问,西方列强利用取得的特权,疯狂地对我国进行经济侵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掠夺资源是其主要手段。列强的经济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经济越来越呈现出半殖民地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后冷战时期澳大利亚对华政策总体特征是:用足中国经济腾飞带来的经济利益,同时,关注两国在政体、价值观、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融合对华接触和地区接触战略,以多边组织制约中国行为;承认中国地位上升对地区战略格局的影响,但力阻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地区主导力量,美国因素时常影响澳对华决策和态度。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英国政府出于自身殖民利益的需要对华推行的的外交政策。以最惠国待遇的确立、合作政策的实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并由美国最终确立为标志,这一政策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嬗变,并深刻影响了其他列强的对华政策。19世纪末,在英国实力下降、列强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该政策由美国公开宣布确立为一项国际政策。  相似文献   

18.
日本在1937年7月7日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面临亡国灭种之灾。美国罗斯福政府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采取了消极的对华政策。随着与日本法西斯矛盾的不断加剧,美国对华政策逐渐发生了改变。但是由于国际局势及我国抗战形势的变幻,美国出于“先欧后亚“战略的考虑,又再次改变了对华立场。本文对1937年7月7日至1941年12月8日期间内,美国对华政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下)第二章第二节,在叙述相持阶段日本对华政策时,用黑体字引用了第二次近卫声明的一段话,又在小字部分引近卫声明的其他内容及其他资料,说明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不少学生对这几段资料容易产生疑问,有的是弄不清有几次近卫对华声明,有的认为几次近卫声明的精神都是一样的,弄不清其中的差别。而且,有一些复习资料也笼统地称“近卫声明”,容易在学生中引起误解。实际上,日本1938年前后的对华方针有较大的改变,并通过几次对华声明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正> 十九世纪末叶,在西方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高潮中,埃及于一八八二年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埃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总的说来,它是在资本主义形成世界体系的形势下,西方殖民帝国主义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瓜分殖民地的产物。具体说来,在外部,它是英法长期争夺和共同掠夺的结果;在内部,则是埃及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长期统治和地主统治阶级出卖民族利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