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正>生活经验指人在社会环境成长过程中所积累的相关技巧,形成的生活感受。本文中"生活经验"指创作主体的习作素材,创作主体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悟,衍生出具有个人印记的感受,通过自己特有的习作习惯、技巧进行创作,最终完成作品。简而言之,生活的丰富性与曲折性提供了最基本的习作素材,而对生活经验的深入探讨与感受则是对习作素材内容的不断充实。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通过习作来反映生活,描述生活,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个性认识和真切体验。那么,如何架设生活与习作的桥梁呢?一、链接生活——丰富体验作文教学必须依托大语文教育环境,把习作与生活链接起来,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各种环境中,引导学生用童心去感受生活,用童眼去观察生活,用童身去体验生活,增强积累,丰富体验,为习作开渠导源。1.引生活之水,灌习作之园。一是要以文化为食粮,…  相似文献   

3.
其实,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本该是一件不难的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段写话、中高段习作的目标表述中,并不要求学生的习作要有高深的立意、精巧的构思,只是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等,能做到文通字顺,做到我手写我心就已经达到基本要求了。怎样来训练呢?我以为,应将生活之源引入习作之渠。一、关注环境生活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写作素材可以  相似文献   

4.
生活即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缺乏生活素材的积累,其关注局限于语文课堂与家庭生活,忽视社会生活中生活经验与语文习作的联系。基于"生活教育"思想,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积累习作素材,从而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5.
纪学兰 《教育导刊》2014,(11):68-71
课程标准要求习作教学要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给小学习作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儿童视野中"有新鲜感的词句"有其独特内涵,从认知论和社会文化观的角度思考儿童语言的习得与运用,习作可以定义为是经由认知发现生活,在语言的交往与习得中回归生活、丰盈生命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的习作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同时,习作又直接运用于社会生活。习作实质上是运用言语进行社会交际,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正确引导学生习作的社会应用,能强化学生自主写作的意识,促进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习作是心灵的表达,是生活的感悟,是观察的发现,是生命的体验;让学生在阅读和生活中汲取养料;在多媒体的环境中提高写作水平。让学生习作返璞归真,回归生活的本质,让孩子"言为心声""情动辞发",这才是习作本色的天然。  相似文献   

8.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这指出了习作教学的重要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文字以及文学、学生习作都来自于生活,最终又回到生活中去,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服务。所以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这一生存工具,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让学生的习作能够反映生活,表达自己对生活思维真实情感,体现学生的童心、童趣,让学生的习作生活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一.生活化习作与生活化习作教学的内涵生活化习作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方法。这种理念的宗旨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习作的泉源.习作与生活密不可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孩子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也为他们的习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认识.在认识中习作,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11.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使习作教学与学生生活更加紧密。只有让学生走进广阔的自然天地,融入社会大课堂,张扬自己的天性,习作的内容才能丰富多彩,习作教学的真正目的才能达到。  相似文献   

12.
习作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是社会人际交往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如何提高习作教学效率,使习作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更加贴近生活?旨在探索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生活化习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一.生活化习作与生活化习作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习作"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方法。这种理念的宗旨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  相似文献   

14.
习作要求这次习作请你写一写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详见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积累·运用二。习作指导!文题分析同学们,通过学习和调查我们知道了环境与我们的生活、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知道了许多破坏环境的问题。这次习作要写的内容就是面对环境的破坏我们应该怎么办:可以是观察所得,可以是调查的结果,也可以是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如果你想写几年后家乡的生活环境,那就发挥合理想象,设想一个美丽的生活环境。!思路导引环境保护的话题很多,事例也很多,选材一定要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1.所选的事情要贴近我们的生活和…  相似文献   

15.
一.生活化习作与生活化习作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习作"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方法。这种理念的宗旨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  相似文献   

16.
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为了能真正实现"乐于习作"这一理念,摆脱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束缚,我认为只有让学生的习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生活为主线,引领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捕捉生活"、"提炼生活"、"丰富生活"、"思考生活",才能真正唤起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7.
习作与生活紧密相连。习作要靠生活积累,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实践表明,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把生活当作源泉,让学生学会理解生活、表达生活,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内容,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习作教学至关重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更是让老师和学生非常重视的一件事,尤其在部分农村小学,有限的乡村教育条件,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试教育、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习作脱离现实生活,习作成了一些学生难以应付的事。小学习作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而信息技术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有效运用,能拉近学生习作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触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有效提升学生习作技巧和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身前背后,总能听到学生说:“我不喜欢习作.”“我的习作怎么写都是一个样,没有什么提高,没兴趣.”究其原因,皆因习作很难.因此,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体验成功,是小学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习作与生活密不可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孩子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这也为他们的习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20.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习作教学必须植根于丰富的生活,善于放飞童真,返璞归真,让学生写出具有生命活力的作文。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和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习作,在习作过程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让我们的习作教学充满生命之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